关于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问题?

在苏联实现农业集体化以后,政府采取提高工业产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的方法,一直农民消费,请问为什么这样做就说明优先发展重工业呢?

我来帮您回答吧,自己对苏联经济还算了解---完全手打原创,希望您能够尊重

LS的回答基本上正确---不过说的太简单了,我在详细的给您解释一下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沙皇时代的 农奴改革问题---这两者渊源很深,我不想在这里详细讨论

不过,有关于发展重工业的问题---苏联的领导层分为两派
一派以布哈林为首,主张维持新经济政策(NEP),缓慢过渡工业社会
而另一派则以托洛茨基为首----主张快速工业化

斯大林很阴险,先借布哈林之手搞掉托洛茨基----然后在大搞托洛茨基的政策----这也遭到了布哈林的反对---而其中主要的问题就在于农业集体化

实际上,降低农产品收购价格的方法各国发展工业的时候都搞过----沙皇俄国时代,俄国完全依靠出口农产品到德国来获得外汇----或者是在柏林债务证券市场融资(因为英国人是不会资助主要对手俄国人的)
到1880年,德国证券市场封杀俄国有价证券----而且大规模数次提高农产品进口关税,导致俄国不得不依赖法国资本---而且农产品也很难和美国竞争,于是终于第一个在1战中被拖垮(比奥斯曼帝国还差劲阿)

所以,托洛茨基认为,俄国必须不惜一切代价,短期上马重工业---而后来斯大林也采取的这杨德工作

您问到为什么:政府采取提高工业产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的方法 就是优先重工业

实际上,政府并不是在提高工业产品价格那么简单-----更坦率的讲,是加大工业的资金投入
收购更多的工业产品----所以工业产品的价格提高

您一定觉得我上面的话说的有问题-----既然俄国在搞计划经济,价格应该可以被政府控制阿
答案在于,政府不是神仙-----大量在一个板块投资,会导致其平均每增加1万卢比回报率逐渐下降----最后增加到一定数额的时候实际上在赔钱

这导致了一个恶性循环---使得重工业变成吸金怪兽,需要大量的投入----这些投入需要在农业找回来
而且,工人数量和城市人口的增加也就意味着农业人口下降,但是需要的粮食数量很可能提高了

而农业价格的收购价格被降得很低,收购量在1928年居然提高了150%!
这样导致黑市出现,农民开始私宰,甚至摧毁农产品和生产工具

1930年斯大林一度发表了《胜利冲昏头脑》一文,批评农业集体化的过激问题,结果导致大规模退社,后来不得不再次强制农民参加集体农庄

到了赫鲁晓夫时代----他又打出农业机械化的旗号----要求集体农庄大规模购买拖拉机----而价格显然无法被地方领导接受----这导致了一些列的问题----这就是工业产品被高估的例子

所以“政府采取提高工业产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的方法,遏制农民消费”-----逼迫整个国家的收入大部分进入工业投资,实际消费品数量很少------人无法消费大量的工业品,而工业品的质量不如发达国家,所以出现滞销----不得不靠侵略或扩张来解决问题

就这样苏联走入了一个死胡同

以上完全手打,希望您满意----其实自我感觉写的一般,比较混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7-03
提高工业产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从本质上说就是把原本应该给农民的钱无偿挪走,用于工业。
第2个回答  2011-07-05
是这样,一战结束后国际局势并不乐观,很多人,包括法国的福煦元帅和苏俄总书记列宁都对当时的局势表示担忧,尤其是福煦更是做出了二战将于20年后爆发的精确预言!斯大林明白优先发展农业轻工业可以较为有效地改善民生,可是只有大力发展重工业才能有足够的军工实力和战争潜力。事实证明,斯大林是对的。二战期间,苏联一共生产了数万辆坦克,数千万支步枪,在艰苦卓绝的卫国战争中,没有强大的重工业是做不到这点的。假如像很多不了解当时国际背景而反对斯大林的人所希望的那样,由托洛茨基当政,那么苏联的经济格局可能就会更合理,但是在与德国的战争中也必然会缺少武器装备,因而使战争更艰苦,甚至会失败。二战中德国会战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武器华而不实,性价比太低,环境适应力差,没有结合当时的客观需要。应当说,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模式的确不合理,让农民的权益受到损害,但斯大林模式在全局上又是符合当时的需要的,因此获得了成功。理解斯大林模式不能纯粹从经济学和人道主义上思考,必须结合当时世界战争时刻可能爆发的国际大背景。或许,对于当时的苏联,斯大林模式还真是唯一最好的选择。
第3个回答  2011-07-05
这是采用“剪刀差”来把资金、物资都集中到工业发展上来,后进国家工业化都或多或少地采用了类似的做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