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表达的情感
作者的梦指什么
怎么理解"悄悄的我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原文朗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03
当然不矛盾啦、这首诗主要的基调是欢快的。虽然是离别康桥,但是同时表达作者回乡的一种喜悦之情。
第2个回答  2007-06-17
寂静空灵,却又笼罩着诗人淡淡的哀愁
第3个回答  2007-06-17
飘逸可人的潇洒,兴奋热烈的眷恋,清新如画的别离,旖旎迷人的风光,是《再别康桥》传递给读者的美感。那挥手作别云彩的轻柔,蕴涵了多少至真的情丝。静谧的康桥满载丝丝离情是这般的动人,轻轻的,悄悄的,脉脉的,不许一点儿尘世声响破坏此刻的佳境。充满生机的"金柳""青荇"已将康桥装点得情意绵绵,诗人又超越眼前的景致,将"天上虹""星辉斑斓"也融入了康河,幻化出天上人间为一体的妩媚,为我们展开了更为广阔的想像空间:秀美的风光,浓浓的情趣融会在一起,在"轻轻的招手"中定格为永恒。

逐节讲析并评价。(播放关于康桥的风光片)

1、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别,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2、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下的柳树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其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谁能够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呢?"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3、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平静。并有向诗人打招呼之意。"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不仅物我合一,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留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

4、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做的梦境。融情入景,将人带入梦一般的意境中。

5、第五节,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开,撑着长篙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想要"放歌",快乐的情绪达到了顶点。

6、第六节,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情绪低落下来。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离别的伤感的笙萧,诗境恢复寂然。连夏虫好像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充满了无法化解的离愁别绪,将诗人沉思默想的心境推到了极致。

7、第七节,与开头呼应。诗人是那样不舍得离去,却"不带走一片云彩",不愿惊动心爱的康桥,不舍得让康桥与我一同伤感。这一节不是对第一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恋。同时也有一种洒脱的韵味。

第一节最引逗我们情思的是那三个\"轻轻\",使我们体会到,康桥是美丽,而这美的最集中的表现在一个\"静\"字。三个\"轻轻\"是诗人对康桥之美的观照,即使\"作别\"一刻还要把这种宁静之美藏于内心,不忍打破这种宁静之美的惜爱之情得以展现,并为全诗确定了情感基调。

第二节至第六节则是作者情感,思绪发展变化的一个全过程的典型概括。

夕阳中幻成的金柳,是这种宁静之美的具体体现,而这金柳在诗人的心中就像是能使他心情荡漾,激动不安的安静、娇美的新娘。那新娘美得让诗人不敢正视,他移开自己的目光。低头却见到柔波之下\"招摇\"自在的\"青荇\"。那水草轻柔的随波而摇,像在同诗人炫耀自己的自在。此景之下,有谁不想做一条这样的水草呢?一泓闪亮现入诗人的眼角,使他不由自主的转头观望――那是拜伦谭,可在夕阳的映照下,是揉碎的彩虹在淀滨自己的梦!本来就充满梦幻色彩的虹,却也在寻着自己的梦,这自然使诗人想起以往在河上披星流舟放歌寻梦的情形。此时诗人像又在寻梦,但现实使诗人已不能放歌:离别在即,不能;静美于心,不忍。唯有\"悄悄\"才是诗人所愿。而此时的康桥,也沉默,似乎也不愿离别。

最后一节,与第一节呼应,又有深入,\"轻轻\"变成了\"悄悄\",物我两眷溢于诗表。

诗人以优美的意象,宁静平和的心态,写了对康桥深深的眷恋之情。

《再别康桥》的艺术形式:

1、形式:四行一节 错落排列 字数相近 回环呼应--建筑美 明确: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盘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2、语言:节奏感 旋律美 弹跳性--音乐美 明确:如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3、意境:金柳 新娘 招摇 彩虹似的梦--绘画美 明确: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披着夕 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跌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一起。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07-06-17
这首诗实是体现了徐志摩思想和艺术的特色,透过它可以大体上窥见其独特的风格。要真正理解这首诗的思想和艺术,就应了解诗人当时创作的背景和心境,不然,就无法准确地把握诗篇所表现的意境。
徐志摩一生和康桥结下不解之缘。他于1920年离美到英国进入剑桥大学学习。在那里,他“惊见真善美浩瀚的光华”,“顿觉性灵开放”,他视康桥如“知己”,称她为“精神依恋之乡”。他的文艺情趣和政治理想都是在那里形成的。徐志摩曾说他有过“单纯的信仰”,说“苦难的现在只是准备着一个更光荣的将来”,这“将来”也就是他心目中伟大的“婴儿”,即英美资产阶级共和国。这就是他的“康桥理想”。1922年回国后,他就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但徐志摩失败了,他的理想落空了,他说:“一年、一年,又过去了两年。这两年间我那时的想望有实现了没有?那伟大的‘婴儿’有出世没有?”他认为没有,他只感到“一大堆丑陋的蛮肿的沉闷,厌得瘪人的沉闷,笼罩着我的生命。它在我的筋络里,在我的血液里。我不能抵挡,我再没有力量”(《秋》)。理想幻灭,爱情失落,生活也就失去了信心,他从“在梦的轻波里依徊”到“在梦的悲哀里心碎”(《我不知道风在哪一个方向吹》)。他感到“不论你梦有多么圆,周围是黑暗没有边”(《活该》)。大体上说,这就是徐志摩写《再别康桥》一诗的时间背景和创作心境。《再别康桥》抒唱的就是“康桥理想”幻灭的苦痛。
康桥是徐志摩心爱的对象。他把它视为有灵性有生命的地方。诗人通过美丽的康河晚景,巧妙地将气氛、感情、景象融为一体,在耐人寻味的已经中表达依依惜别的亲情。首先写康河的岸柳,用“新娘”的比喻突出其妩媚。“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是说影在水中荡漾,“我”为她的美慑服,不禁心荡神移,不能举步了。这里借“我”对康河美景的爱,写对康河之柳,犹如爱艳丽的新娘”。第二节扣住“夕阳“的特征下笔,底色是辉煌而艳丽多姿的,第三节扣住康河水波的柔写,渲染对一种无拘无束的自在的生活的留恋,底色是湛蓝、纯静、柔和的。第四节是过渡。夕阳照耀下的清潭,五光十色,比之天上虹,这不算新奇,”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由眼前之景转到往昔的追忆。“彩虹似的梦”即往昔五光十色充满青春朝气的梦想、理想。这一接转不露痕迹,技巧是很高的。诗人要“寻梦”,重温少年意气,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完全忘却眼前而沉浸于过去的世界,少年豪气,夕日精神彷徨重回身上,情绪是轻快的,气氛是热烈的。“但”一转,情绪又一换,有一种沉重,有一种压抑。为什么不能放歌?诗人说康河正为他吹奏“别离的笙箫”。从回忆中醒转到眼前的氛围。并非真有笙箫声,在充满别绪的诗人眼里看来,康河也为人将离去,黯然无语,象是呜咽的笙箫,诗人不愿打破这宁静,尽情心领这频频的别意。康河在诗人笔下变成有灵性,善体人意的生命体。康河的“生命”是诗人情感的外化,通过这外化传达将别时激心绪。
《再别康桥》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语言的音乐美。他善于以不同的韵律来宣露不同的情感,这首诗里,基本是二、四押韵,每节换韵,平仄通押,并以强柔音辙的搭配来传递情感的潮音,如用比较昂扬的江阳、中东辙来表达他对康桥的爱恋,以比较柔和的遥条、怀来辙来表现凄婉别离的情绪,这种依情选韵使诗歌有起有伏,有声有色,回旋动听。为使“内含音节匀整而流动”诗人还应用语句的划分形成有规律的节奏,如:
悄悄的 / 我 / 走了,
正如我 / 悄悄的 / 来;
我 / 挥一挥 / 衣袖,
不带走 / 一片 / 云彩。
基本上每行三个音顿,但也有变化,如第四节中就有一行两顿的,而全诗七节又以第四节为轴心,使整体节奏比较和谐对称。这种错落有致的音节安排,都是为情绪的起伏所决定的。
《再别康桥》给人的第二个印象是意境深邃。它首先在于感情真挚,对所描绘的对象有深厚的感情;其次,徐志摩很懂得情绪和客观事物的和谐,在他笔下的康桥是有生命有灵性的,是带有诗人飘逸柔和的风度的,表现出诗人的情怀。而诗人的情怀不是直白的表露,而是物我一体地含蓄流露,言虽尽而意无穷。
《再别康桥》给人的第三个印象是语言纯朴自然,于平易中透出华美。他善于炼字,要以高质量的语言以表情达意,如第四节写拜伦潭: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这里“揉碎“一词令人瞩目,它充满了动感和力度,把彩虹倒映在泉水中的形态写绝了。明明是泉,却说“不是”,明明不是虹,却说“是”,前面否定,后面肯定,强化了泉的美,它犹如光华灿烂的虹。这时在诗人心中,已没有河,也没有泉了,他也“揉碎”在泉水和新虹之间了。这些具有生命力的字眼,都是从现实感受中提炼、熔铸出来的。它是客观景象和诗人主观想象高度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