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颂红军的诗歌

如题,建党九十周年的红色诗会,需要一篇以战争年代的红军的口吻歌颂党的诗歌,现代诗,急!!!!!!

《七律·长征》

作者:毛泽东

创作时间:1935年10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行程二万五千里、纵横十一个省,胜利到达陕北,而长征时期毛泽东创作的唯一一首律诗《七律·长征》也于此时定稿。毛泽东以高度凝练的诗句和生动形象的比喻,把二万五千里的万水千山串在一起,回顾了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歌颂了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全诗的点睛之笔,道出了毛泽东在长征途中心境从焦急忧虑到胜利喜悦的转换。

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引用了这首诗,使其成为与世界读者见面最早的毛泽东诗词作品。

扩展资料:

《七律·长征》创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从诗词中再“出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6-29

《长征》

一部两万五千里的浩瀚史诗

独版在二十世纪的中华大地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绝唱

抄在了斯诺的美式笔记里

让全人类的读者

为之颤栗

史诗因围剿的抑窒奋然起笔

几万双草鞋的灵感奔涌如铁流决堤

七百二十个日日夜夜

展开了万水千山立体交叉的磅礴运思

艰难险阻多项辐合惊心动魄

力挽狂澜伏笔照应百感交集

声东击西运筹帷幄回肠荡气

霞光曙色彩线穿珠升华妙笔

风潇潇马嘶嘶穿越雪山

天苍苍地茫茫爬过草地

路迢迢人急急意志如钢

诗浩浩歌漫漫创造壮举

造就了一种精神

震惊了两个世纪

把濒临绝境的旧中国

走出了柳暗花明翻天覆地

这条英雄的路啊

还要我们继续

坚定不移勇往直前

一直走下去

中国工农红军是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简称“红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

1928年5月2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决定,全国各地工农革命军正式定名为红军。1930年后,又逐渐改称中国工农红军。

在国共内战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不断发展壮大,先后组成了第一方面军(曾经称中央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二方面军和西北红军等红军部队,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鄂豫皖、琼崖、闽浙赣、湘鄂赣、湘赣、左右江、川陕、陕甘、湘鄂川黔等革命根据地,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军多次“围剿”和“清剿”。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根据中共中央同国民党政府达成的协议,主力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在江西、福建、浙江、广东、湖南、湖北、河南、安徽8省13个地区坚持斗争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6-17
大长征 
  天地间走来一支队伍
  他们挺起胸迈开从容大步
  为了伟大的祖国不再受辱
  要从枪杆子里寻找出路
  八一的枪声开辟道路
  遵义的决定改写历史篇幅
  大长征的篇章磅薄二万五
  大决战奏响了胜利锣鼓
  大长征这是世人震惊的壮举
  大长征这是巨龙腾飞的脚步
  一路艰辛多少烈士抛头颅
  一腔热血青山处处埋忠骨
  大本文来自长征这种精神要牢牢记住
  大长征这座丰碑要世代守护
  多少英雄长眠在雪山草地
  多少忠骨用生命换来幸福
  长征
  一部两万五千里的浩瀚史诗
  独版在二十世纪的中华大地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绝唱
  抄在了斯诺的美式笔记里
  让全人类的读者
  为之颤栗
史诗因围剿的抑窒奋然起笔
  几万双草鞋的灵感奔涌如铁流决堤
  七百二十个日日夜夜
  展开了万水千山立体交叉的磅礴运思
  艰难险阻多项辐合惊心动魄
  力挽狂澜伏笔照应百感交集
  声东击西运筹帷幄回肠荡气
  霞光曙色彩线穿珠升华妙笔
  风潇潇马嘶嘶穿越雪山
  天苍苍地茫茫爬过草地
  路迢迢人急急意志如钢
  诗浩浩歌漫漫创造壮举
  造就了一种精神
  震惊了两个世纪
  把濒临绝境的旧中国
  走出了柳暗花明翻天覆地
  这条英雄的路啊
  还要我们继续
  坚定不移勇往直前
  一直走下去
第3个回答  2011-06-17
《长征》
一部两万五千里的浩瀚史诗
独版在二十世纪的中华大地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绝唱
抄在了斯诺的美式笔记里
让全人类的读者
为之颤栗
史诗因围剿的抑窒奋然起笔
几万双草鞋的灵感奔涌如铁流决堤
七百二十个日日夜夜
展开了万水千山立体交叉的磅礴运思

艰难险阻多项辐合惊心动魄
力挽狂澜伏笔照应百感交集
声东击西运筹帷幄回肠荡气
霞光曙色彩线穿珠升华妙笔

风潇潇马嘶嘶穿越雪山
天苍苍地茫茫爬过草地
路迢迢人急急意志如钢
诗浩浩歌漫漫创造壮举

造就了一种精神
震惊了两个世纪
把濒临绝境的旧中国
走出了柳暗花明翻天覆地

这条英雄的路啊
还要我们继续
坚定不移勇往直前
一直走下去
第4个回答  2011-06-17
七律 长征

(初稿写于1935年冬,后经多次修改,成为我们现在所见的定型稿)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