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线是什么

如题所述

红外线(Infrared)是波长介于微波与可见光之间的电磁波,波长在1mm到760纳米(nm)之间,比红光长的非可见光。

红外线的波长大致界定在0.75至1,000微米,这当中又可区分为三个波长段:0.75至1.5微米的近红外线,1.5至3.0微米的中红外线及3.0至1,000微米的远红外线。

我们人体也是个放射体,放射的波长也是远红外线;气功治病也是来自于远红外线。人类自古以来,虽不了解远红外线的存在,但是在生活中却懂得使用远红外线。

例如利用沙浴、温泉浴来疗养,用的原理就是远红外线。栗子用沙来炒更香甜可口;地瓜用土块、石块来闷,外皮未焦内部已熟;这道理也是来自远红外线。用砂锅炖煮,食物更好吃,也是因为远红外线。

扩展资料

远红外线的特性

1、能被人体吸收,引起温热效应。

2、具有渗透力。

3、能引起体内物质的共振,以使人体细胞活化。

4、无副作用。所以远红外线用之于对人体的医疗与健康的维护上,深具有开发的价值。

构成们人体所有物质的分子,其共鸣及吸收波长领域,几乎都在4~14微米中,所以具备4~14微米波长的远红外线放射体,虽然不需到达高热,对人体也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远红外线放射体产生的磁波具有其他波长所没有的共鸣吸收、渗透力、温热效应,是促使人体健康最关键的作用。

远红外线

经探测自然界中之花岗岩发射之波长与生育光线十分类近。以此研发出人工生化陶瓷,以做为4~14微米的光线之放射源。

要检测远红外线是否为4~14微米的波长,在台湾只有3处有仪器可检测:工研院、中山科学研究院与海洋大学。其方法是将远红外线放射体加热至约60℃,在此温度下测定其光谱,一般以各波长之放射率表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红外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21

红外线就是在红光以外的、肉眼看不见的、具有热效应的光线称为红外线,是波长比可见光还要长,肉眼看不见的光段,红外线是太阳光线中众多不可见光线中的一种。

德国科学家霍胥尔于1800年发现,又称为红外热辐射,太阳光谱上红外线的波长大于可见光线,波长为0.75~1000μm。红外线可分为三部分,即近红外线,波长为0.75~1.50μm之间;中红外线,波长为1.50~6.0μm之间;远红外线,波长为6.0~l000μm 之间。

扩展资料

红外线对眼睛的危害

不同光的波长对眼睛与皮肤会造成不同之伤害,在红外线波段引起的眼睛伤害主要是白内障、视网膜和角膜灼伤,以及在低强度光源下热辐射所产生的热压。若对眼球直接照射的曝光量大于一个临界值,不论哪个波段的光源,都将对眼球造成伤害。眼球中各组织对光源的吸收率都不同,且同一组织对不同波段的光源吸收率也不同。

角膜在IRA的红外线区段内吸收率很低, 波长接近1.4 μm时,IRB及IRC红外线波段, 角膜对光的吸收性变大。角膜和房水会吸收照射于眼睛内的辐射热能,若曝光量过大就会产生灼伤。另外,角膜对温度相当敏感,高功率的红外线会引起眼睛剧烈的疼痛感。

在高功率的光源短时间曝光时,虹膜传导的热能是白内障致病的主因,至于在低能量光源长时间曝光时,由于水晶体直接吸收热能,而引发白内障的病变。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红外线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05

红外线的定义:

红外线(Infrared)是波长介于微波与可见光之间的电磁波,波长在1mm到760纳米(nm)之间,比红光长的非可见光。

高于绝对零度(-273.15℃)的物质都可以产生红外线。现代物理学称之为热射线。医用红外线可分为两类:近红外线与远红外线。含热能,太阳的热量主要通过红外线传到地球。

太阳光谱中,红光的外侧必定存在看不见的光线,这就是红外线。也可以当作传输之媒介。 太阳光谱上红外线的波长大于可见光线,波长为0.75~1000μm。红外线可分为三部分,即近红外线,波长为(0.75-1)~(2.5-3)μm之间;中红外线,波长为(2.5-3)~(25-40)μm之间;远红外线,波长为(25-40)~l500μm 之间。

扩展资料

红外线的特点:

红外线频率较低,能量不够,远远达不到原子、分子解体的效果。因此,红外线只能穿透了原子分子的间隙中,而不能穿透到原子、分子的内部,由于红外线只能穿透到原子、分子的间隙,会使原子、分子的振动加快、间距拉大,即增加热运动能量,从宏观上看,物质在融化、在沸腾、在汽化,但物质的本质(原子、分子本身)并没有发生改变,这就是红外线的热效应。

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红外线的这种激发机制来烧烤食物,使有机高分子发生变性,但不能利用红外线产生光电效应,更不能使原子核内部发生改变。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词条——红外线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23

红外线(Infrared)是波长介于微波与可见光之间的电磁波,波长在1mm到760纳米(nm)之间,比红光长的非可见光。

红外线是太阳光线中众多不可见光线中的一种,由英国科学家赫歇尔于1800年发现,又称为红外热辐射,热作用强。

他将太阳光用三棱镜分解开,在各种不同颜色的色带位置上放置了温度计,试图测量各种颜色的光的加热效应。结果发现,位于红光外侧的那支温度计升温最快。

因此得到结论:太阳光谱中,红光的外侧必定存在看不见的光线,这就是红外线。也可以当作传输之媒介。 太阳光谱上红外线的波长大于可见光线,波长为0.75~1000μm。

红外线可分为三部分,即近红外线,波长为(0.75-1)~(2.5-3)μm之间;中红外线,波长为(2.5-3)~(25-40)μm之间;远红外线,波长为(25-40)~l500μm 之间。

扩展资料:

红外线特点:

红外线波长较长,(无线电、微波、红外线、可见光。波长按由长到短顺序),给人的感觉是热的感觉,产生的效应是热效应,那么红外线在穿透的过程中穿透达到的范围是在一个什么样的层次,如果红外线能穿透到原子、分子内部,那么会引起原子、分子的膨大而导致原子、分子的解体。

真的是这样吗,而事实上呢,红外线频率较低,能量不够,远远达不到原子、分子解体的效果。

因此,红外线只能穿透了原子分子的间隙中,而不能穿透到原子、分子的内部,由于红外线只能穿透到原子、分子的间隙,会使原子、分子的振动加快、间距拉大,即增加热运动能量,从宏观上看,物质在融化、在沸腾、在汽化,但物质的本质(原子、分子本身)并没有发生改变,这就是红外线的热效应。

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红外线的这种激发机制来烧烤食物,使有机高分子发生变性,但不能利用红外线产生光电效应,更不能使原子核内部发生改变。

同样的道理,我们不能用无线电波来烧烤食物,无线电波的波长实在太长无法穿透到有机高分子间隙更不用说使其变性达到食物烤熟的目的。

通过上述我们知道:波长越短,频率越高、能量越大的波穿透达到的范围越大;波长越长,频率越低、能量越小的波穿透达到的范围越小。

参考资料:度百科-----红外线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5
  红外线是太阳光线中众多不可见光线中的一种,由德国科学家霍胥尔于1800年发现,又称为红外热辐射,他将太阳光用三棱镜分解开,在各种不同颜色的色带位置上放置了温度计,试图测量各种颜色的光的加热效应。结果发现,位于红光外侧的那支温度计升温最快。因此得到结论:太阳光谱中,红光的外侧必定存在看不见的光线,这就是红外线。也可以当作传输之媒界。 太阳光谱上红外线的波长大于可见光线,波长为0.75~1000μm。红外线可分为三部分,即近红外线,波长为0.75~1.50μm之间;中红外线,波长为1.50~6.0μm之间;远红外线,波长为6.0~l000μm 之间。
  真正的红外线夜视仪是光电倍增管成像,与望远镜原理全完不同,白天不能使用,价格昂贵且需电源才能工作。

  【红外线的物理性质】

  在光谱中波长自0.76至400微米的一段称为红外线,红外线是不可见光线。所有高于绝对零度(-273℃)的物质都可以产生红外线。现代物理学称之为热射线。医用红外线可分为两类:近红外线与远红外线。

  近红外线或称短波红外线,波长0.76~1.5微米,穿入人体组织较深,约5~10毫米;远红外线或称长波红外线,波长1.5~400微米,多被表层皮肤吸收,穿透组织深度小于2毫米。

  【红外线的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

  人体对红外线的反射和吸收

  红外线照射体表后,一部分被反射,另一部分被皮肤吸收。皮肤对红外线的反射程度与色素沉着的状况有关,用波长0.9微米的红外线照射时,无色素沉着的皮肤反射其能量约60%;而有色素沉着的皮肤反射其能量约40%。长波红外线(波长1.5微米以上)照射时,绝大部分被反射和为浅层皮肤组织吸收,穿透皮肤的深度仅达0.05~2毫米,因而只能作用到皮肤的表层组织;短波红外线(波长1.5微米以内)以及红色光的近红外线部分透入组织最深,穿透深度可达10毫米,能直接作用到皮肤的血管、淋巴管、神经末梢及其他皮下组织。

  红外线红斑

  足够强度的红外线照射皮肤时,可出现红外线红斑,停止照射不久红斑即消失。大剂量红外线多次照射皮肤时,可产生褐色大理石样的色素沉着,这与热作用加强了血管壁基底细胞层中黑色素细胞的色素形成有关。

  红外线的治疗作用

  红外线治疗作用的基础是温热效应。在红外线照射下,组织温度升高,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快,物质代谢增强,组织细胞活力及再生能力提高。红外线治疗慢性炎症时,改善血液循环,增加细胞的吞噬功能,消除肿胀,促进炎症消散。红外线可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有镇痛、解除横纹肌和平滑肌痉挛以及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等作用。在治疗慢性感染性伤口和慢性溃疡时,改善组织营养,消除肉芽水肿,促进肉芽生长,加快伤口愈合。红外线照射有减少烧伤创面渗出的作用。红外线还经常用于治疗扭挫伤,促进组织肿张和血肿消散以及减轻术后粘连,促进瘢痕软化,减轻瘢痕挛缩等。

  红外线对眼的作用

  由于眼球含有较多的液体,对红外线吸收较强,因而一定强度的红外线直接照射眼睛时可引起白内障。白内障的产生与短波红外线的作用有关;波长大于1.5微米的红外线不引起白内障。

  光浴对机体的作用

  光浴的作用因素是红外线、可见光线和热空气。光浴时,可使较大面积,甚至全身出汗,从而减轻肾脏的负担,并可改善肾脏的血液循环,有利于肾功能的恢复。光浴作用可使血红蛋白、红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增加,轻度核左移;加强免疫力。局部浴可改善神经和肌肉的血液供应和营养,因而可促进其功能恢复正常。全身光浴可明显地影响体内的代谢过程,增加全身热调节的负担;对植物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也有一定影响。

  【设备与治疗方法】

  红外线光源

  1. 红外线辐射器

  将电阻丝缠在瓷棒上,通电后电阻丝产热,使罩在电阻丝外的碳棒温度升高(一般不超过500℃),发射长波红外线为主。

  红外线辐射器有立地式和手提式两种。立地式红外线辐射器的功率可达600~1000瓦或更大。

  近年我国一些地区制成远红外辐射器供医用,例如有用高硅氧为元件,制成远红外辐射器。

  2. 白炽灯

  在医疗中广泛应用各种不同功率的白炽灯泡做为红外线光源。灯泡内的钨丝通电后温度可达2000~2500℃。

  白炽灯用于光疗时有以下几种形式:

  立地式白炽灯:用功率为250~1000W的白炽灯泡,在反射罩间装一金属网,以为防护。立地式白炽灯,通常称为太阳灯。

  手提式白炽灯:用较小功率(多为200W以下)的白炽灯泡,安在一个小的反射罩内,反射罩固定在小的支架上。

  3. 光浴装置

  可分局部或全身照射用二种。根据光浴箱的大小不同,在箱内安装40~60W的灯泡6~30个不等。光浴箱呈半圆形,箱内固定灯泡的部位可加小的金属反射罩。全身光浴箱应附温度计,以便观察箱内温度,随时调节。

  红外线治疗的操作方法

  1. 患者取适当体位,裸露照射部位。

  2. 检查照射部位对温热感是否正常。

  3.将灯移至照射部位的上方或侧方,距离一般如下:

  功率500W以上,灯距应在50~60cm以上;功率250~300W,灯距在30~40cm;功率200W以下,灯距在20cm左右。

  4.应用局部或全身光浴时,光浴箱的两端需用布单遮盖。通电后3~5分钟,应询问患者的温热感是否适宜;光浴箱内的温度应保持在40~50℃。

  5. 每次照射15~30分钟,每日1~2次,15~20次为一疗程。

  6.治疗结束时,将照射部位的汗液擦干,患者应在室内休息10~15分钟后方可外出。

  [附]注意事项

  (1)治疗时患者不得移动体位,以防止烫伤。

  (2)照射过程中如有感觉过热、心慌、头晕等反应时,需立即告知工作人员。

  (3)照射部位接近眼或光线可射及眼时,应用纱布遮盖双眼。

  (4)患部有温热感觉障碍或照射新鲜的瘢痕部位、植皮部位时,应用小剂量,并密切观察局部反应,以免发生灼伤。

  (5)血循障碍部位,较明显的毛细血管或血管扩张部位一般不用红外线照射。

  照射方式的选择和照射剂量

  1. 不同照射方式的选择

  红外线照射主要用于局部治疗,在个别情况下,如小儿全身紫外线照射时也可配合应用红外线做全身照射。局部照射如需热作用较深,则优先选用白炽灯(即太阳灯)。治疗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可用局部光浴;治疗多发性末梢神经炎可用全身光浴。

  2. 照射剂量 决定红外线治疗剂量的大小,主要根据病变的特点、部位、患者年龄及机体的功能状态等。红外线照射时患者有舒适的温热感,皮肤可出现淡红色均匀的红斑,如出现大理石状的红斑则为过热表现。皮温以不超过45℃为准,否则可致烫伤。

  主要适应症和禁忌症

  (一)适应症

  风湿性关节炎,慢性支气管炎,胸膜炎,慢性胃炎,慢性肠炎,神经根炎,神经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痉挛性麻痹、弛缓性麻痹,周围神经外伤,软组织外伤,慢性伤口,冻伤,烧伤创面,褥疮,慢性淋巴结炎,慢性静脉炎,注射后硬结,术后粘连,瘢痕挛缩,产后缺乳,乳头裂,外阴炎,慢性盆腔炎,湿疹,神经性皮炎,皮肤溃疡等。

  (二)禁忌证

  有出血倾向,高热,活动性肺结核,重度动脉硬化,闭塞性脉管炎等。

  [附]处方举例

  (1)红外线照射双膝关节:灯距40cm,30分钟,每日一次,7次。适应症:慢性风湿性关节炎

  (2)红外线照射右侧胸廓(下半部)灯距50cm,20分钟,每日一次,8次。适应症:右侧干性胸膜炎

  (3) 太阳灯照射腰骶部:灯距40cm,20~30分钟,每日一次,6次。适应症:腰骶神经根炎

  (4)全身光浴:箱内温度40~45℃,20~30分钟,每日一次,8次。适应症:多发性末梢神经炎

  (5)左小腿局部光浴:20~30分钟,每日一次,8次。适应症:左侧腓总神经外伤

  红外线污染

  红外线近年来在军事、人造卫星以及工业、卫生、科研等方面的应用日益广泛,因此红外线污染问题也随之产生。红外线是一种热辐射,对人体可造成高温伤害。较强的红外线可造成皮肤伤害,其情况与烫伤相似,最初是灼痛,然后是造成烧伤。红外线对眼的伤害有几种不同情况,波长为7500~13000埃的红外线对眼角膜的透过率较高,可造成眼底视网膜的伤害。尤其是11000埃附近的红外线,可使眼的前部介质(角膜晶体等)不受损害而直接造成眼底视网膜烧伤。波长19000埃以上的红外线,几乎全部被角膜吸收,会造成角膜烧伤(混浊、白斑)。波长大于 14000埃的红外线的能量绝大部分被角膜和眼内液所吸收,透不到虹膜。只是13000埃以下的红外线才能透到虹膜,造成虹膜伤害。人眼如果长期暴露于红外线可能引起白内障。

  红外线可以人为制造,自然界中也广泛存在,一般的生物都会辐射出红外线,体现出来的宏观效应就是热度。
  我们知道,热产生的原因,是组成物质的粒子做不规则运动.这个运动同时也辐射出电磁波,这些电磁波大部分都是红外线。

  1.太阳光到了晚上的确是几乎没有了,但是地球上的物质都会辐射红外线,有的强烈有的平静.红外线照相是通过接收各种物质发出的红外线,再把他们展现出来,但是其本身不是通过发出红外线来照相的。

  2.红外线透视和夜视是分别利用了红外线的不同性质.前面的夜视是因为人的肉眼不能看见红外线,而特殊设计的照相机和夜视仪却专门接受红外线.所以会出现我们觉得一片漆黑,相机却能拍到东西.因为实际上到处都是红外线,对于红外照相机和夜视仪来讲是一片光明。
  透视则是利用红外线的波长比可见光要长,可以穿过一些可见光不能通过的面料(比如混棉和尼龙),所以通过一定的选择滤波,可以得到这些面料后面的图像。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