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啊武术,为什么很多地方都没有?

我想学也没地方学啊。。

传统武术在大学里已“奄奄一息”

  中国人民大学(以下简称人大)的学生社团组织“武术协会”从去年开始取消了面向学生的传统武术教学,因为实践表明,传统武术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严重不足。人大武术协会原本为本校学生开设了传统武术、散打、跆拳道3个课余学习班,每班正常招生是30人左右,但在前一年,传统武术只招到学生10人,散打、跆拳道两个班的报名都是满员甚至超编至50人。当时,武术协会为了鼓励学生学习传统武术,还特别推出传统武术班免费学习的优惠措施,但效果并不明显。

  传统武术班的学生仅有10人,能坚持学完整个学期的学生最后只剩下六七个人。人大武术协会随后向全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希望参加武术协会的活动是散打和跆拳道。

  2004~2005学年,人大武术协会取消了传统武术培训课程,协会会长、人大环境系四年级学生易鑫对在自己的任期内武术协会放弃武术课的选择感到痛心,但他也颇为无奈:“作为社团组织,武术协会要有足够的人气才能生存。我们很清楚弘扬传统武术是我们创办武术协会的初衷,但我们也很现实地看到武术协会最终是要靠散打和跆拳道这两个项目来维持。但让我最难过的是,事实上跆拳道并不属于中国传统武术,而散打也更多的是包含拳击、摔跤等西方运动项目的构成元素。”

  人大二年级本科学生小王曾在体育课选修时学过武术,当时他学了一套二十四式太极拳。“我对武术课太失望了。”小王一说起选修过武术课还有些悔意,“那就像是一套广播操,学了24个动作而已,这难道就是武术吗?这样的武术,怎么可能能有防身功能?怪不得我看到的都是老年人在打拳。”

  实用功能,是绝大多数大学生学习技击类运动项目的首要原因,但更像是一套体操的传统武术却丧失了它原本具有的技击类运动项目的本质属性,据易鑫的了解,现在的大学生对武术的认识已经变成这样一个概念———“表演性强、实用性弱;虚幻性强(指电影、电视里看到的武术),现实感弱。”

  于是,在武术与跆拳道、空手道等舶来品之间,大学生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在中国人民大学新、旧两个体育馆内,目前有3个跆拳道班在面向学校或社会招生。在其他一些高校,学习跆拳道同样是学生中最流行的技击类运动项目,多数情况下中国传统武术只能依靠学校硬性设定的课程才能存在,而且很多学生选修武术都不是出于对武术的兴趣,而是为了获得学分。在有些高校,武术课不得不与散打、摔跤等项目合并,因为加上防身术的名头后就立刻会被学生另眼相待。这正如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学员副院长徐伟军教授所说:“传统武术在中国大学里已经奄奄一息。为了进奥运会而对武术进行的表演性质改造,使武术越来越像体操、跳水,却让武术丧失了技击类运动的本我属性,也让整个武术教学陷入了重演练、轻实用的怪圈。”

  学跆拳道已成年轻人的时尚标志

  在时尚与实用上,武术在跆拳道、空手道等项目面前相形见绌。上世纪90年代中期才为中国普通人所接触的跆拳道,现在已经在中国许多地方风靡。其中的追逐者基本都是15岁~35岁的青年人。

  北京东二环东直门到朝阳门沿线,是北京租金最昂贵的区域之一。全长不到两公里,却在林立的高档写字楼之间,聚集了超过4家跆拳道馆,尽管这里跆拳道馆的价格要比在高校里贵一倍以上,但无论道馆的规模大小如何,每家都客源无忧。

  在某个周六下午3时许,20多名高中生在朝阳门的某家跆拳道馆上课,这些学生很多都是结伴而来,一名女学生告诉记者:“在我们同学之间,学不学跆拳道已经成为够不够酷的标志之一。”

  在这些中学生看来,跆拳道的道服、绶带仪式、礼仪等都很有特色和新鲜感,而且跆拳道的基本动作简单易学,长期学习又能体会升级升段的乐趣。而这些,都不是武术可以提供的。

  据道馆的教练介绍,中学生里能够长期学习跆拳道的比例并不高,大部分人的学时都不会超过半年,显示出明显的“尝鲜”特征,不过,因为初学的学生很多,因此,学生客流始终很大。

  在周一到周五,跆拳道馆的主要客源则是都市白领,其中以女性居多。

  一位公关公司的袁小姐每周来道馆学习两次,“我是纯粹为了健身,相比其他健身方式,我更喜欢这里明净的环境,而它的礼仪形式也让人感到一种精神内涵。当然在对抗练习中我也可以让自己发泄、放松。”

  袁小姐称学习跆拳道还有另一个想法,那就是“说不定在遇到危险时还能派上用场”。

  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刘卫军是中国内地最早接触跆拳道的运动员,他编撰了大量有关跆拳道教学和推广的书籍,刘卫军认为,跆拳道在中国的火爆现象并不表明跆拳道就胜于中国武术,关键问题出在中国武术自身,“跆拳道等技击类项目都有过迎合市场需要的改造经历,例如道服、段位制的创造,而武术还没有做出可以迎合市场需要的改变。”

  据业内统计,目前北京市的跆拳道馆总数在200家以上,空手道、剑道等技击类运动虽不如跆拳道风靡,但受众人口也在不断扩大。在上海、天津、广州等大城市,这几项运动的发展现状基本雷同。

武术为进奥运变身“舞术”
──失落中的中国传统武术(下)

中国青年报2005年04月05日
记者 慈鑫

  习武17年的太极拳运动员小葛,因不适应在以柔克刚见长的项目中加进空翻动作,落下一身伤病,不得不选择退役。在北京申奥成功之后,为了加快武术进奥运的步伐,武术再次被强化竞技体育规则化、标准化的改造,结果却成了形似神不似的表演。

  本报北京4月4日电

  “我们现在所称的武术,实质上是肢解中国传统武术后,将其中某些内容再经过改造,从而形成的一个体育竞技项目。这个被‘创造’出来的武术项目是畸形的,它既不能代表中国传统武术,又在推广普及中困难重重。”这是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学院副院长徐伟军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的感慨,也是目前困扰中国武学界的一大问题。

  当武术为跻身奥运所做的努力进入到最后时刻时,却有大批武学专家对武术的现状提出质疑。

  竞赛新规则逼着武术向体操靠拢

  23岁的武术运动员小葛习武已有17年,今年他就将退役,因为浑身的伤病已使他无法再继续训练下去。

  2002年正是北京申奥成功的第二年,有关武术申请进入奥运会的各项准备也是在这一年全面实施,其中一项重大改革就是对武术运动竞赛规则的改变。这一改变令小葛以及所有武术运动员记忆犹新。新规则实行后,武术套路比赛的动作难度加大,裁判评分标准更接近于体操、跳水等观赏性运动项目。武术套路运动员不得不为了适应新的规则而改变训练方式,“我们开始追求空翻、旋转等难度动作,我越来越感觉自己像个体操运动员。但由于一些动作对于武术运动员来说难度过大,或是在强加入武术套路后很难演练,结果导致运动员伤病情况大量出现。”小葛说,除了年纪比较小的运动员外,大部分武术选手都对这次武术运动规则的改革感到失望,许多优秀选手都在这次新的武术规则实行后选择了退役。

  记者在采访徐伟军教授时了解到,传统武术因为没有规则、没有护具,始终无法成为现代体育比赛项目,武术要想进入奥运会,势必要进行改造。但作为技击类运动的武术却因为主观、客观的共同原因,最终却在被改造过程中远离拳击、柔道、摔跤、跆拳道等现代技击类项目,反而与体操、跳水等演练性、观赏性运动项目越走越近。

  最早在战国时期因为军事需要而出现雏形、在明末清初形成主要流派的中国传统武术,因为历朝历代统治者“禁武”的统治策略,到近代已基本演变为“以演练和功法练习为主,没有合法地位,没有施展场所,流行于民间,注重个人精神修炼、道德修为的技击类文化、体育实体”。这一主观原因使得武术的对抗、对练属性在公开、正式场合被极大削弱,武术的踢、打、摔、拿等实用技能因为“应用不得声张”,而只能通过个人演练的形式表现。记者在通过对若干位武学专家的采访中了解到,正是由于传统武术这一历史的、主观的原因,使得传统武术体现出更多的演练性而非实用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武术丧失实用性,事实上,武学界普遍认为,经过2000多年锤炼的武术在格斗技能上早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然而,对武术进行的现代化、竞技化改造却在导致武术离本我属性越来越远。一位武学专家这样告诉记者:“柔道、跆拳道两个东方技击类运动项目先后进入奥运会,并在全世界普及,中国人希望武术也可由此在全球发扬光大本无可厚非。但我们太急功近利,没有负责任地为武术量身定做可以竞技化改造的适当方法。”

  武术的改造以肢解母体为代价

  在有关武术的网络论坛上,可以看到大量的普通中国人在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看到的武术只是一套动作表演,那些武艺高超的武术大师是不是只有在小说和电影中才有?”

  “武术首先就是技击类体育项目,它不是表演,它区别于其他运动项目的本质就是它的实用性。”徐伟军教授对记者说,“但我们现在的武术因为需要给运动员打分,需要有竞赛标准,结果一再夸大对动作演练的要求,事实上,动作演练只是武术的锻炼手段,而不是目的,就像是拳击运动员在打弹簧球练习一样,你能把打弹簧球练习这样一个训练手段等同于拳击运动吗?”

  然而,多年来在竞赛规则的左右下,武术重演练轻实用的弊病却在武术界不断扩大,以演练手段替代武术全部的狭隘偏见也在蔓延,许多武学专家不断提出,要让武术回归技击运动的本我,在民间推广普及武术的博大内涵,却始终阻止不了武术越来越向表演性运动靠拢的趋势。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之后,为了加快武术进入奥运会的步伐,武术再次被强化竞技体育规则化、标准化的改造,像体操和跳水一样,武术比赛项目的每个动作都有评分标准,难度越高得分越高,结果出现像小葛这样的太极拳运动员,在比赛中不得不加上诸如原地旋转一周半等难度动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小葛对此哭笑不得:“以柔克刚为精髓的太极拳,却在打拳时突然来个原地旋转或者是翻转什么的,这些新加入的难度动作不仅于拳理来说毫无用处,而且还使整套太极拳显得不伦不类。除此之外,对从小练马步、打拳桩的许多武术运动员来说,做那些更像是体操的动作也非常困难。”

  畸形竞技化的武术已被武学界嗤之以鼻,有专家以“武舞”命名这样的武术。但更让武学界感到痛心的是,竞技化的武术和各种技击类运动舶来品大有取代传统武术之势,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武术正在夹缝中艰难生存。一些武学专家感叹:“武术不仅在武术界内变得面目全非,对全体中国人来说,也正在失去它的传统影响。”

  武学专家认为:“柔道和跆拳道的竞技化改造,是完整的拷贝母体属性,即竞技体育的柔道、跆拳道与母体的柔道、跆拳道本质相同,但武术的竞技化改造,却是对武术母体的肢解,是摘取了传统武术的演练表现方式,而放弃了传统武术作为技击类运动的本质属性。”一位武学专家痛心疾首地对记者说,“我们现在是以100%的精力去为不到武术10%的那部分服务,而忘记了大于90%的武术母体。”

  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看得到、接触得到的武术只是真正武术的肢解部分时,当跆拳道、空手道等舶来品在中国大地上流行时,历史积淀深厚、分属种类繁多、踢打摔拿兼备、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武术却不可避免地在民间,尤其是青年人中衰落。

  事实上,自进入近代以来,有关武术项目的竞技体育化改造和论证就一直在进行中,但多年的实践已让武学界的一些专家产生疑问:“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武术到底适不适合像柔道、跆拳道那样被竞技化?如果不能竞技化,或者即便是可以竞技化,我们又该怎样保存和推广传统武术这项流传数千年的中国文化遗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5-07
1、尚未看见的东西并不是就不存在了,即便在文革,中国武术仍然隐秘的传承下来。当前起码在中国大部分城市都有人练习和传承传统武术,相当部分农村也有人在练习和传承。国际上过百个国家和地区有传授、推广传统武术。如国际武术联合会就有来自五大洲142个国家和地区的会员协会。
2、由于文化流传等影响,武术传承历来讲求有缘,不会采取大肆宣扬方式。目前量更多的传统武术是在民间流传和传承,部分仍然采取较秘密的传承方式,但是也有部分揭开了神秘面纱,面向社会招收学员培训的,有部分是开始执较开放态度,在接受学员、徒弟上更开明、开放和简化做法了的。
3、综合上述背景和缘由,建议想学习传统武术的武术爱好者:因绝大部分人难以全天候离开自己生活学习城市外出专门学习武术,故建议先根据自己可以日常方便训练的范围在所在城市或区域寻找武术培训班参加和练习基本功,为今后万一有机会遇到传统武术的老师打个基础。同时,留意范围内的公园、操场等,民间武术人士是否有所活动,武术协会有何活动和安排等信息和情况。有基本了解后再主动尝试接近、了解、沟通,缘分合适是有可能遇到好老师和学到相应的传统武术的。
第2个回答  2011-06-19
这问题很简单。首先中国武术很保守,而武术得先压腿后站桩,先练习一年到三年甚至八年的功力后,才练对打技术。修行起来不较慢,所以现代的中国人也不怎么爱练习武术了。再加上现在最流行的是跆拳道了。因为这个拳种不需要太多的基础就可以直接上手了,很快就可以达到防身自卫的效果。因为跆拳道和其他的简易拳种易学上手快的原因,就没有人爱练武术了。爱练武术的人少了自然而然开武馆的也很少有了。想上手快的话就联系跆拳道吧。但随着衰老到来功力会越来越弱。而武术虽然上手慢但练习的时间越长功力越深厚。想学习武术的话就早上去到公园去看看那些老师傅吧。有的是为了健身而后学的武术花架子。只有极少是真功夫。就得看自己的眼里了。真功夫和花架子一比就能看出来。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06-19
目前是散打,拳击,空手道,泰拳这类现代武术发展推广的较好,身在都市想锻炼防身的话可以考虑下现代武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