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列佛游记赏析

如题所述

赏析:

书中的第一部分“小人国之旅”中的小人国,其实就是当时英国的一个缩影,该国的秩序也就是英国的秩序。比如,作者描写了小人国王国中最高的职位要通过跳绳(不是以人的能力品德)来决定,谁跳得最高,谁就能获得最高的职位。实际上反映了当时的英国由教会和君主占统治地位。

平常人难以凭真才实学获得其应有的地位;另外,小人国的政党是以所穿鞋子的跟的高低来区别,实际上是在影射托利党和辉格党的党派之争之无谓。

又以小人国中存在吃鸡蛋的“大端派”与“小端派”来影射天主教与新教之间关于教会仪式的争论,作者认为,两党之间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教会之争也是无谓的,毫无意义的。

书中的第二部分“大人国之旅”中的大人国则是另一种社会制度,作者将它描写成一个理想的、有教化的君主政体,国王也较贤明正直,这反映出作者心目中的一种比英国社会制度更理想的社会制度。

通过大人国国王对格列佛所描述的英国情况的批评,揭露出英国的社会制度绝对不像格列佛对国王所说的那样理想。作者借大人国的国王之口,尖锐地指出,英国所发生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只不过是一连串的阴谋,叛乱,谋杀,屠杀和清洗而已。

而产生的结果便是贪婪,派系争夺,虚伪,背信弃义,残忍,强暴,疯狂,仇恨和野心。”充分暴露了所谓上等人物的丑恶本质。大人国国王对英国如此喜好战争也表示出极大的憎恶,这实际上也是作者借大人国国王之口来谴责战争带给人民的恶果。

《格列佛游记》的第三部分中对勒皮他(飞岛)的描述,反映了作者反对假科学的鲜明立场,指出脱离现实生活的科学实际上有多么荒谬,这些所谓的科学家从事的全部是虚无飘渺毫无结果的研究。作者认为,科学必须为人民服务,而不应当成为统治阶级与人民为敌的工具。

在巴尔尼巴比这一魔术国度中,通过主人公格列佛召见一系列历史人物,作者试图向读者揭示,所谓的历史英雄人物,都是些如此丑恶的人,是通过种种卑劣手段而获得高位的,作者借此非难了君主的政体,表达了赞成共和制度的态度。

《格列佛游记》的第四部分“慧骃国之旅”则反映了作者试图描述出一种宗法制度下真正自然状态的人的美德,以此来与资产阶级和贵族的文明形成鲜明的对照。在作者的描述中,慧骃国的耶胡实际上是当时资产阶级社会里一切恶习的集中体现。

实际上也可说是作者对人的本性中最丑恶一面的揭露。而在慧骃身上,则寄托了作者对人的美好品德的赞美与向往。

当然,这里也暴露出作者本身的一种矛盾心理,即他觉得宗法的自然状态或许是摆脱现存社会制度的最好出路,但实际上进入阶级社会后,再倒退是不可能的。这也反映出由于历史的局限,作者无法找出摆脱人类丑恶的出路。  

扩展资料:

《格列弗游记》是乔纳森·斯威夫特(又译为江奈生·斯威夫特)的一部杰出的游记体讽刺小说,以里梅尔·格列弗(又译为莱缪尔·格列弗)船长的口气叙述周游四国的经历。通过格列弗在利立浦特、布罗卜丁奈格、飞岛国、慧骃国的奇遇,反映了18世纪前半期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罪恶。

作品评价:

1.文学史对《格列佛游记》的评价:作品假托主人公格列佛外科医生自述他数次航海遇险,漂流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和慧骃国几个童话式国家的遭遇和见闻,全面讽刺,揶揄了英国的社会现实。其中“大人国”和“慧骃国”社会所社会理想虽然保存了宗法社会的原始特点。

但却包含着启蒙主义的社会原则和价值观。作者把讽刺对象夸张变形到残酷甚至荒诞的地步,与现代的“黑色幽默”有相通之处。斯威夫特对英国的政治,尤其对英国在爱尔兰的统治,有亲身的体验和深刻的认识。——杨周翰、吴达元《欧洲文学史》

2.剧作家盖埃和谢立丹,小说家菲尔丁和诗人拜伦,在他们创作的个别方面,乃是斯威夫特的追随者和继承者。——阿尼克斯特《英国文学史纲》  

影响:

1726年在英国首次出版,受到读者喜爱,一周之内售空;三周售出一万册。出版几个多世纪以来,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在中国是初中生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作者运用了讽刺影射的手法。

虽然此作品是对宫廷和政治家的讽刺,但是作品没能超越它的时代和地方的局限,可是前面的那两个部分,仍被认为是“文学的伟大宝库之一”“电影的伟大宝库之一”。本书反映当时英国的自大和狂妄。这是一部寓言小说,是英国作家斯威夫特于1726年写的最著名的文学作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格列佛游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3-03
1.格列佛游记》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它的主题思想是:通过格列佛在利立浦特、布罗卜丁奈格、勒皮他和慧因国的奇遇,反映了十八世纪前半期 英国社会 的一些矛盾,揭露批判了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罪恶,和英国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疯狂掠夺和残酷剥削。《格列佛游记》不但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而且具有比较完美的艺术形式。斯威夫特的艺术技巧有许多地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首先,斯威夫特利用虚构的情节和幻想手法刻画了当时英国的现实。同时他也是根据当时英国的现实才创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的、童话般的幻想世界。斯威夫特的幻想世界是以现实为基础的,而现实的矛盾在幻想世界中则表现得更为集中突出。比如一六八八年政变后,托利党和辉格党争权夺利,互相攻计,而实际上他们都代表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利益。斯威夫特抓住了议会党派斗争的本质特点,创造了小人国的高跟党和低跟党。这些虚构的情节就把现实表现得更为强烈、更为集中、更为典型,而且更带普遍性。十八世纪初年的英国虽然距今有二百多年,可是我们今天读了《格列佛游记》,还深深地感到它的许多情节仍有现实意义。现在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政党争权夺利,揭开它们的外衣来看,还不都是代表着反人民的统治阶级。帝国主义表面上侈谈和平而事实上是在扩军备战等等,和小人国的情形又有什么不同呢?《格列佛游记》的艺术魅力也就在这里。斯威夫特的幻想和现实是和谐的、统一的,格列佛在小人国、大人国、飞岛、马国的遭遇各不相同,但都安排得合情合理,毫无破绽。他每到一个幻想国度都受到不同的待遇,绘声绘影,使作品具有艺术的真实感,这种真实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从而使讽刺达到高度的效果。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3-03
1.格列佛游记》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它的主题思想是:通过格列佛在利立浦特、布罗卜丁奈格、勒皮他和慧因国的奇遇,反映了十八世纪前半期英国社会的一些矛盾,揭露批判了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罪恶,和英国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疯狂掠夺和残酷剥削。《格列佛游记》不但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而且具有比较完美的艺术形式。斯威夫特的艺术技巧有许多地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首先,斯威夫特利用虚构的情节和幻想手法刻画了当时英国的现实。同时他也是根据当时英国的现实才创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的、童话般的幻想世界。斯威夫特的幻想世界是以现实为基础的,而现实的矛盾在幻想世界中则表现得更为集中突出。比如一六八八年政变后,托利党和辉格党争权夺利,互相攻计,而实际上他们都代表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利益。斯威夫特抓住了议会党派斗争的本质特点,创造了小人国的高跟党和低跟党。这些虚构的情节就把现实表现得更为强烈、更为集中、更为典型,而且更带普遍性。十八世纪初年的英国虽然距今有二百多年,可是我们今天读了《格列佛游记》,还深深地感到它的许多情节仍有现实意义。现在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政党争权夺利,揭开它们的外衣来看,还不都是代表着反人民的统治阶级。帝国主义表面上侈谈和平而事实上是在扩军备战等等,和小人国的情形又有什么不同呢?《格列佛游记》的艺术魅力也就在这里。斯威夫特的幻想和现实是和谐的、统一的,格列佛在小人国、大人国、飞岛、马国的遭遇各不相同,但都安排得合情合理,毫无破绽。他每到一个幻想国度都受到不同的待遇,绘声绘影,使作品具有艺术的真实感,这种真实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从而使讽刺达到高度的效果。
2.
格列佛游记》是一部奇书,它不是单纯的少儿读物,而是饱寓讽刺和批判的文学杰作,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一生中读了不下六次,他说:“如果要我开一份书目,列出哪怕其他书都被毁坏时也要保留的六本书,我一定会把《格列佛游记》列入其中。”在这本书中,斯威夫特的叙事技巧和讽刺才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反映。

作品的主人公里梅尔·格列佛是个英国外科医生,后升任船长;他受过良好教育,为祖国而自豪,在职业和政治两方面似乎都颇有见识,可是他本质上却是一个平庸的人,而斯威夫特正是利用了主人公的这种局限达到了最充分的讽刺效果。 全书由四卷组成,在每一卷中格列佛都要面临常人难以想象的特殊情况。

第一卷写的是格列佛在小人国(利立普特)的遭遇,格列佛与利立普特人的大小比例为十二比一,那里的居民身高仅6英寸,格列佛置身其中,就像一座“巨人山”。起先他被小人们捆了起来,但后来由于他表现温顺并答应接受某些条件,小人国国王同意恢复他的自由。此时,该国正遭到另一小人国(布莱夫斯库)入侵,格列佛涉过海峡把敌国舰队的大部分船只掳来,迫使敌国遣使求和。尽管格列佛立了大功,但后来因在几件事情上得罪了国王,国王决定刺瞎他的双眼,将他活活饿死。格列佛得知消息,仓皇逃向邻国,修好一只小船,起航回家。

第二卷描述格列佛在大人国的遭遇。在这一卷里,格列佛又一次出海时,遭遇风暴,船被刮至一片陌生的陆地。这陆地叫布罗卜丁奈格(大人国)。那里的居民身高有如铁塔。格列佛一到这里,由“巨人山”一下子变成了侏儒,置身大人国,自己仿佛变成了一个利立普特(小人国)人,比例倒了过来,成了一比十二。在大人国的农夫面前,格列佛像鼹鼠般大小,被农夫当作玩物带回家。为了赚钱,农夫竟把他带到市镇,让他耍把戏,供人观赏。后来他被王后买去,得以与大人国的国王相处。逐渐地,格列佛思乡之情日益浓烈,在一次随国王巡视边境时佯称有病,去海边呼吸新鲜空气。当他在岸边钻进小木箱睡觉时,一只大鹰将木箱叼走。后来木箱落入大海,被路过的船只发现,里面的格列佛获救,终于又回到英国。

第三卷写的是飞岛国。这一卷比较松散,铺得较开,写格列佛以勒皮他(飞岛)游历为中心,兼及巴尔尼巴比、拉格奈格、格勒大锥和日本四个地方的游记。

第四卷描述了格列佛在贤马国(“慧骃国”)的所见所闻。这是历来最为争议的部分。在那里,格列佛遭到智慧而理性的慧骃的放逐,满心怅惘地回到那块生他养他如今却叫他厌恶的故土,愤怒而又无可奈何地与一帮“野胡”在一起度过自己的余生。

在这些虚构的国度里可以找到当时英国社会的痕迹。作品集中反映了18世纪前半期英国社会的种种矛盾,对英国政治制度作了辛辣的讽刺。如小人国里的高跟鞋代表的是当时的辉格党,而低跟鞋代表的是托利党,关于打破鸡蛋是从大的一头打还是从小的一头打的争论反映了宗教战争。主人公格列佛勤劳、勇敢、机智、善良。作品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勾画出一个五彩缤纷的神奇世界。幻想与现实的有机统一是这部作品的最大特点。首版在一周内售完,并立即被译成法文和荷兰文。18世纪末叶出现了改编的小册子。伦敦塔巴特出版社于1805年首次出版了专门的儿童版本,并附有三幅彩色铜板插画。迄今的儿童版本一般只涉及格列佛在小人国和大人国的奇遇。《格列佛游记》对英国和世界儿童文学产生过重要影响,尤其是其勾想手法、离奇描写在英国儿童文学史上有开拓意义。

3.该书通过里梅尔·格列佛船长之口,叙述了周游四国的奇特经历。但仔细体会,却处处揭露着英国社会的黑暗现实,并寄寓着作者的理想。
虽然格列佛起初以为小人国与英国毫不相像,但实际上小人国却是英国的写照.透过那似是荒谬的逻辑,我们看到的是:国王比他的臣民只高出一个指甲,却狂妄地自命为头顶天的宇宙统治者,以其无常的喜怒决定老百姓的命运。官吏们也无需德才兼备,只要跳绳跳得高,就可得到高官厚禄。
小人国的两党以鞋跟高矮为区分标志,这里影射的是当年英国的托利党(即保守党的前身)和辉格党(后来发展成自由党)两党政治;而吃鸡蛋时是从大头敲开还是从小头敲开,则指的是天主教与新教(亦称清教,即加尔文教派)之间关于教会仪式的无稽之争。为了这一区区争端,竟导致了小人国的内战,甚至殃及邻国。由于小人国里的警察制度和诬告成风,格列佛不得不逃离那里。
大人国的人无论体力还是理智都超过了那群“小人”;大人国里实行的是理想化的、有教养的君主政体,国王贤明而正直,经常关怀臣民,法律也是自由和福利的保障。
在大人国国王的要求下,格列佛向他介绍了英国的社会及制度,他的溢美之词在国王的追问下破绽百出。国王对英国存在的营私舞弊、侵略战争和法律不公大加指责,并指出其原因就在于人心的卑劣自私。
飞岛国的科学家脱离人民与实际,从事不着边际的“科学研究”,尤其是对属地的居民,更采取残暴的手段:稍有叛逆,就将飞岛驾临上空,阻隔阳光,或降到其国土上,将居民碾压成粉。这里揭露的正是英国对爱尔兰的殖民统治。
格列佛还到了一个魔术家的国度,在那里回溯了古罗马的政治,对比了英国的制度。此时,他的思想已从支持君主政体变为拥护共和了。不过,他还只是赞美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宗法社会。
如果这种看法还属于“浪漫的倒退”的话,格列佛对智马国的描述,则指出了文明社会对于人类的腐蚀,表明只有生活在自然状态下的人,才是纯洁高尚的。这一观点后来被法国的卢梭发扬光大,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发端。
智马国的居民分为状似野兽的“雅虎”和有智慧、会说话的智马两类。“雅虎”代表了人类的贪欲和败坏,而智马则生活在原始的善良社会。不言而喻,如果人类堕落下去,将与动物无异,那是多么可悲啊!
斯威夫特生活的时代是由培根开创的实验科学和牛顿奠定的古典力学方兴未艾之际。他笔下的小人国和大人国虽是虚构的,但其居民身高分别是正常人类的十二分之一和十二倍。那里的一切建筑和器物,都具有数学比例的准确性,全书结构匀称而明显,这都符合理性思维的要求。
作者简介:
乔纳森·斯威夫待(Jonathan Swift,1667—1745)是英国启蒙运动中激进民主派的创始人,十八世纪英国最杰出的政论家和讽刺小说家。他父亲是定居爱尔兰的英格兰人,早在他出生前七个月就已去世。斯威夫特由叔父抚养长大,就读于著名的都柏林三一学院(以天主教的“三位一体”命名)。在当时,担任教会的神职是穷孩子的最稳妥的出路;但斯威夫特厌恶神学和那些烦琐的哲学课程,他的志趣在于历史及文学。凭着一纸表示不堪深造(其实他后来还是取得了硕士及博士学位)的“特许文凭”,他只好到母亲的远亲邓波尔爵士家去作私人秘书,处境无异于
“识字的奴仆”。不久,他便以见解精辟、讽刺犀利的文章显示了才华。他的一篇揭露政府贪污行径的政论,直接促成了英法停战,以至有人称那项和约为“斯威夫特和约”。他后来虽然成了首相的亲信和女王演说词的起草人,成为别人巴结的对象,但仍以清贫为荣。
斯威夫特没有官衔,给报社审稿不取报酬;哈利首相给他写文章的奖金,被他愤而退回,声明自己不是被雇佣的文人墨客。女王及其要巨终因畏惧他的声望和讽刺文章的影响,将他逐出伦敦。他到都柏林后积极投入爱尔兰人民争取自由独立的
斗争,接连发表了战斗性极强的文论,使英国的殖民政策不得不有所收敛。斯威大特深受爱尔兰人民热爱,在他因匿名作品被当局悬赏缉捕时,人们保护他;在他最后一次访英归来时,人们鸣钟举火,用仪仗队簇拥他返回寓所。斯威夫特晚景凄凉,亲人去世,头晕耳聋,每逢清醒,仍执笔写作,直至七十八岁逝世。
斯威夫特的传世之作中,以《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1726)流传最广,也最为各国读者所喜爱。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