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描写杨玉环美貌的诗词~!?

主要是唐代的诗词,最好能够很全面!

1、《长恨歌》

唐代白居易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译文:天生丽质让她很难埋没人世间,果然没过多久便成为了唐明皇身边的一个妃嫔。她回眸一笑千姿百态娇媚横生,宫中的其他妃嫔都显得黯然失色。

春季寒冷皇上赐她到华清池沐浴,温润的泉水洗涤着白嫩滋润的肌肤。宫女搀扶起她如出水芙蓉软弱娉婷,由此开始得到皇帝的恩宠。

鬓发如云脸似花头戴金步摇,温暖的芙蓉帐子里与皇上共度春宵。只恨春宵太短一觉就睡到太阳高高升起,君王从此再也不早朝了。

2、《清平调·其一》

唐代: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译文:见到云就联想到她华艳的衣裳,见到花就联想到她艳丽的容貌;春风吹拂栏杆,露珠润泽花色更浓。如此天姿国色,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3、《清平调·其二》

唐代:李白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译文:贵妃真是一枝带露牡丹,艳丽凝香,楚王神女巫山相会,枉然悲伤断肠。请问汉宫得宠妃嫔,谁能和她相像?可爱无比的赵飞燕,还得依仗新妆!

4、《清平调·其三》

唐代:李白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译文:杨贵妃绝代佳人与红艳牡丹相得益彰,美人与名花常使君王带笑观看。动人姿色似春风能消无限怨恨,在沉香亭北君王贵妃双双倚靠着栏杆。

5、《集灵台·其一》

唐代张祜

日光斜照集灵台,红树花迎晓露开。 

昨夜上皇新授箓,太真含笑入帘来。

译文:旭日光辉斜照华清宫旁的集灵台,树上红花一朵朵地迎着朝露绽开。昨夜玄宗刚在这里为杨玉环授?,太真满面笑容地进入珠帘受宠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8
  清平调 三首

  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槛杆。

  有关李白的这三首《清平调》,是李白在长安期间创作的流传最广、知名度最高的诗歌之一。据说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宫中曾经在兴庆池东面的沉香亭畔,栽种了不少名贵的牡丹,到了花开时节,紫红,浅红,全白,各色相间,煞是好看。一日,唐玄宗骑着心爱的照夜白马,杨太真,即杨贵妃则乘了一乘小轿,一同前来赏花,同时带着当时宫中最著名的乐师,即大名鼎鼎的李龟年。李龟年看到皇帝与杨玉环兴趣盎然地在赏花,便令他那班梨园弟子拿出乐器,准备奏乐起舞为皇上与贵妃助兴,唐玄宗却说到:“赏名花,对爱妃,哪能还老听这些陈词旧曲呢?”于是急召翰林学士李白进宫,李白进得宫来,略一思索,便有了主意,很快下笔如飞,一挥而就,在金花笺上写了三首《清平调》诗送上,唐玄宗看了十分满意,当即便令梨园弟子奏起丝竹,李龟年展喉而歌,杨贵妃拿着玻璃七宝杯,倒上西凉州进贡的葡萄美酒,边饮酒边赏歌,不觉喜上眉梢,唐玄宗一见愈发兴起,忍不住也亲自吹起玉笛来助兴,每到一首曲终之际,都要延长乐曲,重复演奏,尽兴方止。杨贵妃饮罢美酒,听完妙曲,遂款款下拜,向唐玄宗深表谢意。这段出自《杨太真外传》的传奇故事,也许有不少夸张、虚构的成份。但是不容置疑的是,虽然历史上描写皇帝身边女子的诗歌数不胜数,但是要论起既能够得到当事人的喜爱,又受到后人一致好评的却不多,而其中最著名的恐怕非李白这三首《清平调》莫属了。

  李白对于他这次突然被召入宫,所要写的特定题材有着一种非同寻常的准确把握,即紧紧抓住了唐玄宗当时的特殊的心理,从“赏名花,对爱妃”这一特定的角度切入,从而一下子就使得全诗不论在立意谋篇上,还是在修辞手法上,都显得游刃有余,又得心应手。不过,要在创作时事先想得如此周全完备,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首先,这要得益于李白与生俱来的那种“视同俦为草芥,戏万乘(sheng 音剩)若僚友的”气质。清人赵翼说得好:“挥洒万乘之前,无异长安市上醉眠时,此何如气也”(《原诗》)。李白本来是带了一腔的抱负奉召来到西京长安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他本来以为这次到了首都就可以实现他“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伟大政治理想,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唐玄宗只不过把他当做了太平盛世的一种点缀而已,所以对于这种强加的御用文人的角色,李白的内心感到非常痛苦与失落。杜甫曾在《饮中八仙歌》一诗中活灵活现地描绘了李白醉卧长安的放浪生活:“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以他极为特殊的“待召翰林”的身份,再加上他天生的傲骨,所以哪怕是在皇帝与贵妃面前,也从来都是自在从容、不卑不亢的,唯其能够如此,才不会在这种事先毫无准备,突如其来,又只能写好不能写坏的即时创作前忙了手脚,乱了方寸。因为此时皇帝的兴致正高,贵妃娘娘也在一旁翘首等待,换了别人,恐怕也只有写出一般的应景文字而交差而已。所以说从容构思,立意独到,坐等可待,文思敏捷,正是《清平调》诗最主要的,也是常人望尘莫及的难能可贵之处。 

  这组诗一共写了三首,其中第一首最为出色,“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而这其中最令人拍案叫绝的又是一开始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所有立意、构思都是从这一句实际逐渐展开的。句中两个“想”字,化实为虚,虚实结合,把唐玄宗此时最为得意的“名花”与“爱妃”非常巧妙地联系起来,天上那多姿的彩云,犹如贵妃翩翩的霓裳(chang 音常),而眼前娇艳无比的牡丹,恰似贵妃的花容月貌,盛开的牡丹和美艳的妃子,正所谓是“国色天香”,就这样被李白轻而易举地用短短的七个字,一行诗天衣无缝地联系在一起,真是遐想联翩,妙不可言。既然第一句是一笔两到,以花喻人,那么接下来的诗句自然也就笔笔是花,又句句写人了,“春风拂槛露华浓”,可是哪个又能分得清,在明媚的春风中,亭槛下,那风华正茂、光采照人、洋溢着无穷生命魅力与展示造物绝妙手笔,又使唐玄宗心驰神往的到底是迎风怒放的牡丹?还是仪态万方的美人?抑或是两者相得益彰,互相媲美?这可真是集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于一时一处呀。难怪唐玄宗会说“赏名花,对爱妃,哪里还能老听陈词旧曲呢!”而我们也就不难想象,这种含而不露、将花拟人的手法在那种特定的场合所能收到的事半功倍的艺术效果了。试想这种诗如果不是像李白这样写,而分别直接描绘牡丹的娇艳和杨玉环的美貌,哪怕再写得长篇累牍,惟妙惟肖,和这首诗比起来恐怕都会落得画蛇添足、吃力不讨好的下场的。接下来的两句,作者已是欲罢不能,索性干脆放开笔墨,一气呵成:“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仍然是比喻手法,只不过从眼前实际的景物移开,转换成天上仙境,群玉山,是西天王母娘娘所居之处,据说山上多产美玉,因以为名;而瑶台,传说在昆仑山上,也是王母娘娘的仙宫。若非,会向,均为当时口语,和如今口语中“如果不是”和“应该就在”的意思差不多,也就是说,(这样美若天仙的女子)如果不是在群玉山中见到,也只应该在瑶台仙境碰上。言外之意,这种难得的盛事,即“赏名花,对爱妃”所带来的极大的感观享受与心灵美感,岂是一般的俗人所能想象的?这就不仅仅是在赞美杨玉环惊人的美艳了,而且也分明是在说唐玄宗身为大唐一代的太平天子,既然使得眼前这人面与花光浑融一体,让其同蒙恩泽和雨露,而使其焕发出生命的美好与韵味,自然理所当然地应该享有和独占这一切!并且还不露痕迹地表达了自己能够有机会参与这种盛事,在内心由衷地感到荣幸。所有这一切意思,包括对贵妃美貌的惊叹,对唐玄宗功德的称颂,以及对自己身逢盛事的庆幸,在诗文中绝对没有一个字的正面提及,却无一遗漏地、恰到好处地表达得淋漓尽致,而这只在短短四句二十八个字中,除了从容镇静,大气包举的天上谪仙,地上诗仙李太白,谁能有这样的本事?谁会有如此的手笔?名花、美眷、贤君、诗仙,这一次兴庆宫中沉香亭畔可真称得上是“天下四绝”,当然当时在场的还有历史上最著名的宫廷音乐家李龟年和他的那班梨园弟子,不过在这四美并集的场合,他们注定只能是扮演陪衬的角色了。

  第一首诗写得如此得体,圆满,以下的二首就很容易落笔了。

  第二首是“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首句不但描绘出牡丹的艳丽色彩,而且用“露凝香”三个字进一步刻划出它的神韵,仔细体会,似乎比上一首的“露华浓”更显得含蓄内在。我们知道,再好的花,也都有一个由含苞到怒放到衰败的过程,而“露凝香”则正是她生命中最灿烂的阶段,所以也就越发叫人疼爱与珍惜。如此花中极品,人中尤物,比起传说中那每每叫人浮想联翩却又可望而不可及的“巫山云雨”要强过百倍了。这是用的楚襄王的故事,据宋玉《高唐赋》所描写,楚襄王与宋玉同游于云梦之台,远望高唐之观,只见上面云气蒸腾,须臾万变。楚襄王就问宋玉,“此何气也。”宋玉答到:“所谓朝云也。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妇人临去时,告辞说,‘妾在巫山之阳,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楚襄王听了不觉心思神往,但到头来,所谓的巫山云雨,不过毕竟是虚无飘渺、枉断愁肠而已。的确,楚王梦中的神女,哪里及得上唐玄宗眼前的国色天香,看得见摸得着,比比古人,看看眼前,于愿已足,夫复何求!紧接着,李白又用了一个与巫山云雨同样使人艳羡不已的掌故,汉成帝宫中的赵飞燕,可称得上是绝代佳人了吧,据说她身轻如燕,能够站在由人托着的盘子中跳舞。不过,她的美貌还得依靠浓妆淡抹,方敢面君,哪里比得了杨玉环不施粉黛,便花容月貌的“天生丽质”呢!这第二首诗着重从传说与历史两方面,抑古尊今,令人信服地说明杨玉环真乃是天下绝色,而唐玄宗当然也就是天下最有福的天子喽。

  第三首诗是这组诗的最后一首,自然要下一番布局安排乃至点题的功夫,于是从仙境回到了眼前的现实,“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李白在这里不再借用比喻、传说、神话等手法,而是直接放笔直书,牡丹乃国色天香花,玉环是倾城倾国貌,诗歌直到这里才下笔点题,引出杨玉环,但仍用“两相欢”将其与盛开的牡丹相提并论,因为没有牡丹的盛开,也就没有今日的欢聚。而“带笑看”三字又将唐玄宗融入其中,使得名花美女与君王三者合一,浑然无间,缺一不可。谁都明白,如果没有君王的关爱与恩泽,花草也罢,花容也罢,哪来如此的风光和体面?“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春风一词历来可以用作君王的代名词,所以这里又是一个双关语。沉香亭在兴庆宫的龙池东面。这一句是说君王哪怕心中再有多大的烦恼,只要和贵妃一起来到这沉香亭畔的牡丹园中,也会被化解得无影无踪了。人倚阑干,花在阑外,春风拂来,丝竹入耳,何其风流蕴藉,令人艳羡呀。

  古人对李白的这三首《清平调》好评如潮,称其为“语语浓艳,字字葩流”(周《唐诗选脉会通》),清人沈德潜也说:(《清平调》)“三章合花与人言之,风流旖旎,绝世丰神。”(《唐诗别裁》)都不是溢美之词,三首诗,时而写花,时而写人,言在此而意在彼,语似浅而寓意深,无怪乎深受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喜爱。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7-09
玄宗亲谱《霓裳羽衣曲》,召见杨贵妃时,令乐工奏此新乐,赐杨氏以金钗钿合,并亲自插在杨氏鬓发上。玄宗对后宫人说:“朕得杨贵妃,如得至宝也”(《古今宫闱秘记》卷三)复制新曲《得宝子》,足见宠幸之隆。时宫中未立新皇后,宫人皆呼杨氏为“娘子”,实居后位。郑处诲讲了一个故事,说在杨玉环晋为贵妃之后,岭南贡上一只白鹦鹉,能模仿人语,玄宗和杨贵妃十分喜欢,称它为“雪花女”,宫中左右则称它为“雪花娘”。玄宗令词臣教以诗篇,数遍之后,这只白鹦鹉就能吟颂出来,逗人喜爱。玄宗每与杨贵妃下棋,如果局面对玄宗不利,侍从的宦官怕玄宗输了棋,就叫声“雪花娘”,这只鹦鹉便飞入棋盘,张翼拍翅,“以乱其行列,或啄嫔御及诸王手,使不能争道。”(《明皇杂录》)后来这只可爱的“雪花娘”被老鹰啄死,玄宗与杨贵妃十分伤心,将它葬于御苑中,称为“鹦鹉冢”。元朝诗人杨维桢《无题效商隐体诗》云:“金埒近收青海骏,锦笼初放雪衣娘。”(《铁崖集》)就是咏及玄宗与杨贵妃的宠物白鹦鹉的。玄宗对宠物白鹦鹉尚且如此珍惜,其对杨贵妃的厚宠更不待言了。

  由于杨贵妃得到重宠,她的兄弟均赠高官,甚至远房兄弟杨钊,原为市井无赖,因善计筹,玄宗与杨氏诸姐妹赌博,令杨钊计算赌账,赐名国忠,身兼支部郎中等十余职,操纵朝政。玄宗游幸华清池,以杨氏五家为扈从,每家一队,穿一色衣,五家合队,五彩缤纷。沿途掉落首饰遍地,闪闪生光,其奢侈无以复加。杨家一族,娶了两位公主,两位郡主,玄宗还亲为杨氏御撰和彻书家庙碑。

  有一次,杨贵妃恃宠骄纵,得罪了玄宗,被玄宗谴归娘家。可是,贵妃出宫后,玄宗饮食不进,高力土只得又把她召回来。750年,贵妃偷了二十五郎邠的紫玉笛,独吹自娱。事发,以忤旨又被送出宫外。贵妃出宫后,剪下一绺青丝,托中使张韬光带给玄宗,玄宗大骇,又令高力士把她召回。张祜《分王小管》诗云: “金舆还幸无人见,偷把分王小管吹。”(《中晚唐诗叩弹集》卷五)就是咏此事的。杨贵妃知道玄宗没有她,便寝食不安,更为骄纵,杨家“出入禁门不问,京师长吏为之侧目”。时人有“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欢”之谣。(《杨太真外传)))李肇说:“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唐国史补》卷上)杜牧《过华清宫》诗云:

  长安回望绣城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中晚唐诗叩弹集》卷六)

  就是咏岭南贡荔之事,后世岭南荔枝有“妃子笑”者,据说得名于此。

  天宝中年,范阳节度使安禄山立过边功,深得玄宗宠信,令杨氏姐妹与禄山结为兄妹,杨贵妃则认禄山为干儿子。禄山以入宫谒见干娘为名,竟明目张胆地调戏起杨贵妃来。

  杨贵妃在长安庆祝最后一次生日,是755年六月一日于华清宫,玄宗令梨园置乐,于长生殿奏新曲,未有曲名,适广东南海进荔枝到,遂以《荔枝香》为曲名。同年十一月,安禄山反,玄宗仓皇入川,次年途经马嵬驿(今陕西省兴平县西),军队哗变,逼玄宗诛杨国忠,赐杨贵妃自尽,时年38岁。白居易的《长恨歌》,就是叙玄宗与贵妃的悲剧故事。

  杨贵妃能诗,《全唐诗》收有其《赠张云容舞》一首云:

  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枭枭秋烟里。

  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边初拂水。

  这是以女人写女入的舞姿,比之秋烟芙容,若隐若现;复比之岭上风云,飘忽无定,更比之柳丝拂水,婀娜轻柔,衬以罗袖动香,可谓出神入化。在诗词中反映杨贵妃的故事是很多的,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云: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中晚唐诗叩弹集》卷六)

  就是咏贵妃放事。至于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其:“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名句(《李太白全集》卷五)更成为千古绝唱。贵妃死后,玄宗人蜀,“行至扶风道,……又至斜谷口,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声,隔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因采其声为《雨霖铃曲》。”(《杨太真外传》)这就是后来宋词《雨霖铃》词牌的由来。

  在戏剧中演杨贵妃的故事更多,元朝白朴撰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杂剧,明朝有屠隆隆《彩毫记》传奇、吴世美《惊鸿记》传奇、无名氏《磨尘鉴》传奇,清朝有洪升《长生殿》传奇,京剧有《百花亭》、《贵妃醉酒》、《太真外传》、《马嵬坡》等,其它地方剧种也有许多演杨贵妃的故事,真是不胜枚举。尤以梅兰芳主演的京剧《贵妃醉酒》,以其独创性及卓越演技唱腔,饮誉海内外。小说则有《杨太真外传》、陈鸿《长恨歌传》、《隋唐演义》等。
第3个回答  2011-07-09
《长恨哥》--白居易。里面有许多关于杨玉环的句子,其中最有名的一句是“回眸一笑白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你好好看看这首诗吧。
第4个回答  2011-07-09
李白写了好几首啊!!!!!1 云想衣裳花想容 就那有关的好几首 你自己找一下就知道了 还有 长恨歌 啊 这么有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