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吃的典故

急求关于 吃的典故 和各种百年老店的来历
越多越好 谢谢各位了
以积分50 了表感激之情

吃鱼的佳话 据《汉书》、《晋书》等史籍记载,“奏始皇八年(公元前239年),河鱼大上,刘向以为近鱼孽也”;“魏齐王嘉平四年(公元 252年)五月,有鱼集于武库屋上,此鱼孽也”。这“鱼孽”二字的涵意包括着吉、凶正反两面。古人把鱼的某些异常现象附会若干 事物,可以说给鱼凭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作为食俗,把鱼尊为吉祥物的有,我国东北朝鲜族同胞每到清明节食用的“明太鱼”。“明太”本是一位朝鲜老农民的名字, 传说从前东北沿海地区闹过一次特大旱灾,有位姓名叫朴明太的老农民带领乡亲们去捕捞一种海鱼,用来充饥度过荒年,鱼为黑色 ,一尺来长,经盐水卤过晒干可以贮存。 山东的鲁菜菜系中有一道鱼肴“鸳鸯鱼”,它由白色的桂鱼,赤色的红鱼清蒸烹成,咸 香鲜嫩,红白分明,色彩诱人。此肴属于曲阜孔府菜的名吃,常常作为婚宴的主菜,象征新婚夫妇恩恩爱爱,永不分离。 �我国南方的鱼俗佳话也多。江苏苏州刺绣“苏绣”流行一幅鱼的图案《鱼戏莲》,妇女为丈夫或情人刺绣的兜肚,最爱采用这 幅吉祥画。苏北地区的农村人家,每到农历除夕在秤钩上挂一条鱼,当地方言“秤”、“剩”、“鱼”、“余”谐音;“秤(剩)有 鱼(余),年有鱼”,也就成了人们的一句口彩.
相传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后辞官回乡。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他看见南洋的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冻伤,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张仲景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便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面大锅,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从此乡里人与后人就模仿制作,称之为“饺耳”或“饺子”,也有一些地方称“扁食”或“烫面饺”。以后渐渐形成习俗,逢年过节没有饺子吃是万万不行的。1400多年的历史让饺子在老百姓心目中扎下了根。饺子渐渐成为中国饮食的代言词。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相传几千年前,江湖河泊里有一种双螯八足,形状凶恶的甲壳虫。不仅偷吃稻谷,还会用螯伤人,故称之为“夹人虫”。后来,大禹到江南治水,派壮士巴解督工,夹人虫的侵扰,严重妨碍着工程。巴解想出一法,在城边掘条围沟,围沟里灌进沸水。夹人虫过来,就此纷纷跌入沟里烫死。烫死的夹人虫浑身通红,发出一股引人的鲜美香味。巴解好奇地把甲壳掰开来,一闻香味更浓。便大着胆子咬一口,谁知味道鲜透,比什么东西都好吃,于是被人畏的害虫一下成了家喻户晓的美食。大家为了感激敢为天下先的巴解,用解字下面加个虫字,称夹人虫为“蟹”,意思是巴解征服夹人虫,是天下第一食蟹人。
吃豆腐”典故:旧时豆腐店多为夫妻店,老板娘由于多吃豆腐而长得皮嫩肤白,秀色可餐,同时为招徕顾客未免有卖弄风情之举,引得男人们以“吃豆腐”为名到豆腐店与老板娘调情。于是,吃醋的老婆们不满意了,以“你今天又去吃豆腐了?”来训斥丈夫。后来,“吃豆腐”便成了男人轻薄女人的代名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6-19
食指大动 应为最经典的典故
据《左传》载,春秋时,楚国人把一只鼋献给郑国国君郑灵公,时逢郑国的大夫公子宋和公子家正准备进宫,公子宋的食指忽然自己动了起来,他就给公子家看,并说据他的经验,人如食指大动,必定有好宴席吃。等他俩进宫以后,果然看见厨子正在杀鼋,两人便会心而笑,郑灵公问他们为何发笑,公子家就说出了实情。可能是想开个玩笑吧,到吃鼋肉时,郑灵公故意不让公子宋吃,引得公子宋大为愤怒,就用手指在鼎中蘸了一下,尝到一些汁味后出宫而去。郑灵公很生气,想杀公子宋,但却被公子宋和公子家先动手,共同谋杀了。为尝鼎一脔,闹到如此地步,虽事关礼仪,毕竟太过份了,却也可窥见饮食在国人生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第2个回答  2007-06-19
中国老字号:
同仁堂 全聚德 张一元 稻香村 便宜坊 荣宝斋 王致和 内联升 六必居
吴裕泰 冠生园 恒源祥 王老吉 王麻子 狗不理 天福号 鹤年堂 张小泉
老凤祥 培罗蒙 九芝堂 同济堂 东来顺 瑞蚨祥 马聚源 楼外楼 皇上皇
果仁张 桂发祥 何济公
同仁堂: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4883158.html
全聚德:http://www.qjdgmd.com/lishi2.htm

张一元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1631099.html
稻香村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4331516.html
便宜坊 http://gb1.chinabroadcast.cn/1321/2005/09/08/[email protected]
王致和 http://www.58food.com/Html/meishi/20066/911444.html
六必居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8164840.html
第3个回答  2007-06-20
子曰:食不厌精。
第4个回答  2007-06-21
吃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