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现代汉语?

如题所述

现代汉语,我们这里指的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简介现代汉语,这个词通常有广义与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解释指现当代以来汉民族使用的语言,包括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和方言;狭义的现代汉语则仅指普通话。现代汉语这门课程讲解的是狭义的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

语言同现代汉语是一般同个别的关系。现代汉语作为一种语言,具有一切语言共有的性质。

形成共同语的基础方言   

作为民族共同语基础的方言叫基础方言。北方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   

形成共同语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

普通话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是符合人们使用汉语的客观情况的。任何一个民族的共同语都需要有一个地点方言的语音作为标准音,而不能把不同地方的语音拼凑成一种标准音,汉民族共同语也是这样。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辽、金、元、明、清以来的800多年,大多以北京作为都城,北京成为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因此,北京话的影响逐渐显著,地位日益重要,北京话作为官府的通用语言即“官话”传播到了全国各地。“五四”运动以后的“国语”、“国音”也都以北京语音作为标准音,以北京语音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是大势所趋。需要注意的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是指以北京语音系统作为普通话的语音标准,并不包括北京人口语中的土音以及过多的轻声、儿化现象等。   

普通话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是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北方话分布区域最广,使用人数最多,影响最大。宋代话本、元朝的戏曲杂剧、明清小说如《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红楼梦》 等,都用北方话写成。这些作品长期以来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北方话也通过这些作品得以广泛传播。“五四”以后众多的白话作品也多由北方话写成,这些作品的流传更扩大了北方话的影响,北方话成为普通话的基础方言是历史的必然。普通话“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同时也意味着普通话的词汇标准是以北方话词汇为基础。普通话词汇来源于北方话,但并不是北方话中所有的词都可以进入普通话,那些不具普遍意义、地方性很强的土俗的词语就不宜吸收到普通话中。另一方面,为了使用的需要,普通话也可适当吸收非基础方言中的有用成分,如方言词、古语词、外来词等,来丰富普通话词汇。   

普通话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由于经过作者加工的书面语语法比口语语法更具抽象性、概括性和稳定性等特点,因而宜以书面语著作作为语法标准的依据。但并不是现代白话文著作的所有用例都可作为规范,作品中的特殊用例、方言语法成分及语法方面的错误用例等均要排除在外。因而这一条理解为“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的一般用例为语法规范”更为准确。

方言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方言有很大差别,其中语音差别最大,其次是词汇和语法,因此划分方言区主要依据的是语音标准,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无浊声母和清声母的系统对立以及中古全浊声母的演变规律;有无塞音韵尾以及中古入声韵的演变规律;有几种鼻音韵尾以及中古阳声韵的演变规律;有几套塞擦音声母以及中古精、知、庄、章组声母和见组声母的演变规律。   

依据上述标准,目前较有影响的看法是把汉语方言分为七大方言区,即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简介如下:

北方方言

又叫官话方言或北方话,代表话是北京话。北方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分布区域最广,使用人口最多。   

北方方言又可根据其内部的差异分为四个较小的方言:

(1)华北、东北方言 分布在京、津两市,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以及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2)西北方言 分布在山西、陕西、甘肃等省和青海、宁夏、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以及新疆汉民族居住地区。

(3)西南方言 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及湖北大部分地区、广西西北部、湖南西北角等。

(4)江淮方言 分布在安徽省、江苏长江以北地区(徐州、蚌埠一带属华北、东北方言)、镇江以西九江以东的长江南岸沿江一带。

吴方言

又叫吴语,代表话早期是苏州话,现为上海话和苏州话。分布在上海市、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地区(不包括镇江)、南通的小部分、浙江的大部分。

湘方言

又叫湘语,代表话是长沙话。分布在湖南省大部分地区(西北角除外)。

赣方言

又叫赣语,代表话是南昌话。分布在江西省大部分地区(东北沿长江地区和南部除外)。

客家方言

又叫客家话,代表话是广东梅县话。客家方言是因古时客家人从中原迁徙到南方而形成,分布较为零散,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台湾、江西、广西、湖南、四川等省。其中以广东东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和广西东南部为主,海外华人社区也有客家话分布。

闽方言

又叫闽语,主要分布在福建和海南的大部分地区、广东东部潮汕地区、雷州半岛部分地区、浙江南部温州地区的一部分、广西的少数地区及台湾省的大多数汉人居住地,东南亚一带华人社区分布也较为广泛。   

闽方言是各方言中内部差异最大、语音现象最复杂的一个方言,又可分为闽东、闽南、闽北、闽中、莆仙五个次方言。其中闽东方言以福州话为代表,主要分布在福建东部闽江下游;闽南方言以厦门话为代表,分布在闽南二十四县、台湾及广东的潮汕地区、雷州半岛、海南省及浙江南部。

粤方言

又叫粤语,代表话是广州话,分布在广东中部、西南部和广西东部、南部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美洲、澳洲华人社区也有广泛分布。

语音(1)每个音节都有声调。汉语音节(差不多相当于汉字)的高低升降,都有区别意义的作用。例如“汤、糖、躺、烫”四个音节,声母和韵母都相同,之时因为音高变化不同,表示的意义就不一样,写出来也是四个不同的字。这种音节上区别意义的音高变化就是“声调”。普通话有四个声调,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简称“四声”。

(2)音节构造简单而有规律。汉语是单音节性很强的语言,音节界限特别分明。汉语里音节是一般人都能感知的基本的发音单位,几乎每个音节都有意义。汉语的音节结构构造严密,每个音节都由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部分构成。

语音概说

一、语音的性质   

语音是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用以交际的声音,是具有一定意义的声音。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要通过语音来传递信息进行交流。   

(一).语音的物理性质   

语音首先是一种声音,它同自然界的其他声音一样,产生于物体的振动,具有物理性质。语音的物理性质具有四个基本要素:音高、音强、音长、音色。   

1音高 指声音的高低,是由发音体振动的快慢来决定的。声波每秒振动的周期次数就是声波的频率。在一定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多,频率就高,声音就高;振动的次数少,频率就低,声音就低。发音体振动频率的高低与发音体的大小、长短、粗细、张力等因素有关。发音体长的、大的、松的、厚的一类,振动慢,频率低,发出的声音就低,反之则高。语音的高低,则跟声带的长短、厚薄、松紧有关。人的声带是不完全相同的。一般成年男子声带长而厚,成年女子声带短而薄,因而听起来男性比女性声音略低。此外,同一个人发音时声带的松紧不同,声音也有高低之别。汉语的声调, 如普通话里的dū(督)、dú(独)、dǔ(赌)、dù(度),主要是由不同的音高构成的。   

2音强 指声音的强弱,是由声波振幅的大小决定的。振幅大,声音就强;振幅小,声音就弱。敲鼓时,用力大,音强就强,发出的声音就大;用力小,音强就弱,发出的声音就小。普通话里的“孝子”和“儿子”里的“子”音强不同,前一个“子”音强比较强,后一个“子”音强比较弱。词语中的轻重音主要是音强的不同形成的。并且,声音的强弱在普通话中还有区别词义的作用,比如“地道”中的“道”,分别读为轻声和非轻声时,所表示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3音长 指声音的长短,是由发音体振动时间的长短决定的。时间长,音长就长;时间短,音长就短。英语中元音的音长与否,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比如ship(船)和sheep(羊)的区别,主要是其中元音的音长不同。sheep里的[i:]音长长,ship里的音长短。在普通话和多数汉语方言中,音长对于区别字词的意义作用不大,但在语句感情的表达上有一定作用。   

轻声音节中的音长较短。例如:读单字“亮”与读轻声词“月亮”的“亮”是有差别的,“月亮”里的“亮”音长较短。   

4音色 指声音的特色,是由声波的不同形状决定的。它是每个声音的本质,所以也叫音质。发声体不同、发音方法不同、共鸣器的形状不同,都会造成音色的不同。   

1. 发音体不同,音色不同。例如,胡琴和口琴的声音不同,原因就在于发音体一个是琴弦,一个是簧片。普通话中发b时,主要发音器官是上唇和下唇,发ɡ时,主要发音器官是舌根与软腭,因而造成了声音的不同。   

2.发音方法不同,音色不同。例如:同一把小提琴,用弓子拉和在必要时用手指弹拨发出的音是不一样的。同样,ɡ和h这两个音,主要发音器官都是舌根与软腭,但ɡ是用爆发方法发音,h是用摩擦方法发音,发音方法不同,因而声音不同。   

3.共鸣器不同,音色不同。比如大、小提琴,二者的发音体都是弦,发音方法都是用弓拉,但是大提琴的共鸣器很大,小提琴的共鸣器很小,音色就不一样,大提琴浑厚、低沉,小提琴明亮、悠扬。再比如u和o的共鸣器都是口腔,但发u时口腔开度要比发o时小,因而声音不同。   

在任何语言中,音色是区别意义的最重要的要素。

生理性质

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来的,具有生理性质。发音器官及其活动决定语音的区别。   发音器官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肺和气管   任何声音都是物体受外力作用发生振动而产生的。气流是发音的动力,呼气时肺是气流的动力站。气管是气流出入的通道。肺部呼出的气流,通过支气管、气管到达喉头,作用于声带、咽腔、口腔、鼻腔等发音器官,经过这些器官的调节而发出不同的语音。   

2.喉头和声带   气管的上部接着喉头。喉头是由四块软骨构成的圆筒,圆筒的中部附着声带。声带是两片富有弹性的肌肉薄膜,两片薄膜中间的空隙是声门,声门是气流的通道。声带可以放松或拉紧,可使声门打开或关闭。声门打开时,气流可以自由通过;关闭时,气流可以从声门的窄缝里挤出,使声带颤动发出响亮的声音。   

3.口腔和鼻腔   喉头上面是咽腔。咽腔是个三叉口,下连喉头,前通口腔,上连鼻腔。呼出的气流由喉头经过咽腔到达口腔和鼻腔。口腔、鼻腔、咽腔都是共鸣器,对发音来说口腔最重要。构成口腔的组织,上面的叫上腭 ,下面的叫下腭。上腭包括上唇、上齿、齿龈、硬腭、软腭和   

小舌,硬腭在前,是固定的,软腭在后,可以上下升降,软腭后面是小舌。下腭包括下唇和下齿,舌头也附着在下腭上。舌是口腔中最灵活的器官。舌头又分为舌尖、舌面和舌根。舌头的前端是舌尖,自然平伸时,相对着牙齿的部分是舌叶,舌叶后面的部分是舌面,舌面后面的部分是舌根。上腭上面的空腔是鼻腔,软腭和小舌处在鼻腔和口腔的通道上。软腭上升时,鼻腔关闭,气流从口腔通过,这时发出的声音叫口音。软腭下垂时,口腔中的某一部位关闭,气流从鼻腔通过,这时发出的声音叫鼻音或纯鼻音。如果口腔内无阻碍,气流从鼻腔和口腔同时呼出,这时发出的音同时在口腔和鼻腔中共鸣,叫鼻化音(也叫半鼻音或口鼻音)。

社会性质

语音是一种社会现象,具备社会性质。语音的社会性是它的本质属性,突出地表现在语音和语义的联系上。何种语音表达何种意义、何种意义用何种语音表达,其间并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也都不是个人的决定,而是一定范围内的社会成员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在不同语种或方言中,同一个意思会用不同语音来表示,比如“装订成册的著作”这个意思,在汉语普通话中用shū(书)这一语音形式,在方言中还有su、fu或xu的表示方法,而在英语中则用[buk](book)这一语音形式表达。这正如我国著名的哲学家荀子在《荀子·正名》中所言:“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   

此外,各语种或方言都有自身独特的语音系统,这也是语音社会性的表现。即使从物理属性和生理属性上看完全一致的语音单位,在不同语种或方言中也可有不同地位或作用,因而形成不同的语音体系。比如在普通话中有z c s和zh ch sh两组声母:私人≠诗人、桑叶≠商业,而在粤方言和吴方言中只有一组z c s声母,没有zh ch sh声母。再如,普通话中送气音p t k和不送气音b d ɡ分得很清楚,是两套语音单位:兔子≠肚子、跑了≠饱了,在英语中送气音和不送气音却算作一套语音单位。可见,语音的性质不单单体现在物理和生理两个方面,还有社会属性,而且社会属性是语音的本质属性。

词汇
双音节词的数量占优势

大家学过文言文都知道,古代汉语中的词差不多都是单音节的,一个字就是一个词。但是现代汉语里则是双音节词占大多数。只不过在日常口语中,单音节词(主要是动词)还较常用。

词的构造形式多种多样

现代汉语中以双音节词为主,仔构造形式上也就基本都是合成词。人类语言的三种构词方式仔汉语中都存在。一种是重叠构词,即重复相同的词根构成词。如“爸爸、星星、偏偏、刚刚、轻轻”等。一种是派生构词,即由一个有实在意义的词根加一个意义比较虚的词缀构成词。比如“老虎、第一、桌子、馒头、盖儿”等。还有一种是复合构词,即由两个或多个有实在意义的词根构成词。比如“学习、深造、合理、扩大、车辆、冬至、计算机、图书馆”等。派生构词在英语等语言中很多,在汉语中很少,而且也不属于严格的词形变化;复合构词在其他语言中很少,在汉语中却最多,而且内部的构造类型也多种多样。

有独特的量词和语气词

现代汉语在说明事物时不能直接用“数次+名词”的说法,中间一定要加一个表示计量单位的量词。例如不能说“五书、六笔、三汽车、四桃子”,而得说成“五本书、六支笔、三辆汽车、四个桃子”。其他语言如英语中就不用量词,可以直接说“five books、six pens、three cars”等。汉语的句子表示语气,除了语调外,常常要在句子末尾加上一定的语气词。例如“他不愿意啊!他不愿意吗?他不愿意吧?他不愿意呢?他不愿意了。”而其他语言如英语的语气主要靠句调来表示。

语法
词没有形态变化

汉语语法的主要特点是词进入句子后没有形态变化。比如英语中名词加“-s”表示复数,动词加“-ing”或“-ed”分别表示进行时、过去时,谓语动词和主语名词在人称和数上一致,代词(名词)有主格和宾格的变化等,这些就是词的形态变化。汉语的词不论在词典中或在句子里,也不论在句子的什么位置上,读法和写法都是一样的。

虚词重要而丰富

汉语句子中的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主要是通过虚词表示的。虚词的作用大致相当于印欧语言的形态变化,只不过不是词形的变化,而是独立出现的词。比较:“He is writing a letter/ 他正在写一封信”,“He has written a letter/ 他写了一封信”,“He was writing a letter/ 他写信来着”,“He had written a letter/ 他曾经写了一封信”。上面汉语句子中的“正在、了、来着、曾经”等都是表示不同语法意义的虚词。

语序的作用重要

例如汉语中说“老鼠捉猫”和猫捉老鼠”这两句话中所用词语完全相同,只是由于语序相反,才使动作的发出者(施事)和承受着(受事)不同,意思也正好相反。而某些印欧语言,比如俄语,由于每个名词都有主格、宾格、所有格之类的变化形式,因此只要“猫”用主格形式,“老鼠”用宾格形式,那么不管句子的语序怎么变化,其中“猫”是施事和“老鼠”是受事的语法关系都不会受到影响,意思也都一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7-05
什么是现代汉语

汉语是汉民族的语言,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现代汉语既有多种语言,也有民族共同语。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又是国家法定的全国通用语言。它在全国范围内通用,包括民族自治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民族地区可以使用本民族的通用语言和方言。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并不是消灭少数民族语言,也不是消灭汉语方言,它们可以在一定领域和特定地区长期使用。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它随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汉语作为一种语言,具有一切语言共同的属性。从结构上说,它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从功能上说,它使人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不分阶级一视同仁地位汉族全体成员服务。

现代汉语有口语和书面语两种不同的形式。口语是人们口头上应用的语言,具有口语的风格。但它一发即逝,不能流传久远。为了打破它所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们就创造出文字来记录语言,从而在可听的口语之外,又出现了可见的书面语。书面语就是用文字写下来的语言,他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易于反复琢磨、加工,使之周密、严谨,因而具有与口语不同的风格。

现代汉语有文学语言。文学语言是经过加工、规范的书面语。书面语的产生为文学语言的形成提供了先决条件。文学语言比一般书面语更丰富、更具有表现力。现代汉语的文学语言不仅包括文艺作品语言,也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著作的语言。文学语言还有口头形式,如科学报告、答记者问、口头声明,还有诗歌朗诵、新闻广播和课堂上的教师用语等,凡合乎文学语言的规范的,都是口头形式的文学语言。文学语言主要在书面上,也在口头上为民族文化生活和社会活动各方面服务,它对民族语言的健康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2
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使用的语言。
广义的现代汉语包括汉语的各种方言,即不同地区的汉族人所使用的语言,这些语言都是汉语,只是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狭义的现代汉语则是指“普通话”,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07-06
我是大二的学生,我学习的专业是中文系语文教育专业,现代汉语是我们的一门基础专业必修课。对现代汉语的释义是:现代汉语书上汉语是汉民族的语言,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现代汉语既有多种语言,也有民族共同语。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我们的教科书是高等教育出版社,黄伯荣、廖序东主编)
第4个回答  2011-07-17
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话为标准音,以现代白话文著作为基本语法规范的普通话就是我们学术界常提到的现代汉语的定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