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关于荔枝的诗

如题所述

《食荔枝》。

全诗: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翻译:

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琵琶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作岭南的人。

扩展资料:

苏东坡于宋哲宗绍圣元年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岭南,“不得签书公事”。于是,东坡先生流连风景,体察风物,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连在岭南地区极为平常的荔枝都爱得那样执着。

其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二句最为脍炙人口,解诗者多以为东坡先生在此赞美岭南风物,从而抒发对岭南的留恋之情,其实这是东坡先生满腹苦水唱成了甜甜的赞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01

苏轼关于荔枝的诗是《惠州一绝 / 食荔枝》,全诗原文如下: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白话文释义: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

苏轼被贬到惠州却处之泰然。他爱荔枝,也爱南方山水,所以愿意“长作岭南人。”历代咏荔之作甚多,然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这一首诗。

注释:罗浮山:在广东博罗、增城、龙门三县交界处,长达百余公里,峰峦四百多,风景秀丽,为岭南名山。卢橘:橘的一种,因其色黑,故名(卢:黑色)。但在东坡诗中指枇杷。岭南:古代被称为南蛮之地,中原人士闻之生畏,不愿到广东来。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绍圣三年(1096)作于惠州,苏东坡于宋哲宗绍圣元年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岭南,“不得签书公事”。此题下有两首,这里选第二首。岭南两广一带在宋时为蛮荒之地,罪臣多被流放至此。迁客逐臣到这里,往往颇多哀怨嗟叹之辞,而东坡则不然,他在这首七绝中表现出他素有的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精神风貌,同时还表达了他对岭南风物的热爱之情。

其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二句最为脍炙人口,解诗者多以为东坡先生在此赞美岭南风物,从而抒发对岭南的留恋之情,其实这是东坡先生满腹苦水唱成了甜甜的赞歌。

除此外,苏东坡因仕途坎坷曾经想避世遁俗,又因恋恋不忘国运民生终于没能做到归隐山林。在岭南时,东坡先生的内心正处于这种出世与入世两难的心境之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正是这种两难心境的形象描述。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5-13
  原文地址:苏轼写荔枝的诗作者:求思斋主人
  今读清人闻人倓笺注的王士祯《古诗选》,才知苏轼以荔枝为题材的诗,除贾祖璋在《南州六月荔枝丹》中引用的《食荔枝·其二》(又题《惠州一绝》)之外,还有两首,其一是《荔枝叹》,全诗如下:
  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 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1)
  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 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贱血流千载。(2)
  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 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3)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4)
  君不见,溪边栗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5)
  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6)
  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休何陋耶? 洛 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7)
  【注释】
  (1)《史记》:田横至尸乡厩置。注:谓置马以传驿者。白居易诗:道旁堠,一双复一只。【今在“百度”中寻此诗句,见并非白居易之作,应为韩愈的《路傍堠》,全诗为:“堆堆路傍堠,一双复一只。迎我出秦关,送我入楚泽。千以高山遮,万以远水隔。吾君勤听治,照与日月敌。臣愚幸可哀,臣罪庶可释。何当迎送归,缘路高历历。”只因手头资料有限,无法查证。概不知闻人倓笺注的是否准确了。】
  《交州记》:龙眼树高五六丈,似荔枝而小。
  (2)李白诗:谁能驾飞车,相从观海外。【闻人倓笺注这两句诗出自李白,显然是错误了。翻阅清人曾国藩编纂的《十八家诗钞》,这两句应该出自韩愈的《感遇三首·之二》,其全诗如下:“黄黄芜菁花,桃李事已退。狂风簸枯榆,狼籍九衢内。春序一如此,汝颜安足赖。谁能驾飞车,相从观海外。”P465】
  《兵书》:海鹘头低尾高,前大后小,如旗之状。
  《海赋》:鱼则横海之鲸。王注:鹘横海,言船也。
  又:起四句,言汉和帝时交州贡荔枝。下四句,言唐明皇时涪州进荔枝也。
  (3)自注:汉永元中,交州进荔枝、龙眼,十里一置,五里一堠,奔腾死亡,罹猛兽毒虫之害者无数。唐羌字伯游,为临武长,上书言状,和帝罢之。唐天宝中,盖取涪州荔枝,自子午谷路进入。
  《方舆纪胜》:涪州有妃子园,当时以马递,七日七夜至。故杜牧《华清宫》诗云云也。王注:林甫为相,专事谄谀,无一言救弊。谢承《后汉书》:唐羌上书云:伏见交阯七郡,献生龙眼等,鸟惊风发,南州土地炎热,恶虫猛兽不绝于路;至于触犯死亡之害,死者不可生,来者犹可救也。此二物升殿,未必延年益寿云云。
  (4)《西京赋》:所恶成疮痏。
  (5)自注:大小龙茶,始于丁晋公,成于蔡君谟。欧阳永叔闻君谟进小龙团,惊叹曰:“君谟士人,何至作此事?”
  (6)自注:今年闽中监司乞进斗茶,许之。《寰宇记》:武夷山在建阳县北。梅尧巨《建溪新茗》诗:粟粒烹瓯起,龙文御饼加。【全诗为:“南国溪阴暖,先春发茗芽。采从青竹笼,蒸自白云家。粟粒烹瓯起,龙文御饼加。过兹安得比,顾渚不须夸。”】《武夷山记》:山产茶如粟粒者,初春芽茶也,品最贵。范仲淹《斗茶歌》:年年春日东南来,建溪水暖冰为开。溪边奇茗(原引为“花”)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原引为“亲手栽”)。又: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7)自注:洛下贡花,自钱惟演始。按:钱俶以太平兴国三年举族归朝,卒,谥曰忠懿。苏公集有《表忠观碑》。《埤雅》:牡丹之名,以姓著者,姚黄、牛黄。姚黄者,出姚氏。此花之出于今,未十年。姚氏居白氏司马坂,地属河阳,而花属洛阳,一岁不过数朵。钱思公尝言:人谓牡丹为花王,今姚黄真为王,而魏紫乃后也。
   “此诗先言汉唐进荔枝故事,然后联系当代丁谓、蔡襄贡茶,钱惟演贡花,时代不同,贡品不一,但谄媚取宠的本质是一样的。苏轼此时正远贬惠州,对于当代大巨如此抨击,甚至批评皇帝耽于享乐,其浩然正气,于此可见。”“揭露官僚的谄媚邀宠,皇帝的骄奢淫逸。”(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下册·P53)
  了 另一首为《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1):
  南村诸杨北村卢,白华青叶冬不枯。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子为先驱。(2)
  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3)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4)
  不知天公有意无,遣此尤物生海隅。(5)云山得伴松桧老,霜雪自困楂梨粗。(6)
  先生洗盏酌桂醑,冰盘荐此赪虬珠。(7)似开江瑶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8)
  我生涉世本为口,一官久已轻莼鲈。(9)人间何者非梦幻,南来万里真良图。
  【注释】
  (1)《荔枝谱》:四月熟者,生岭南火山;佳者,六月方熟。《寰宇记》:火山荔枝,四月先熟,核大而味酸。
  (2)“南村诸杨北村卢”,自注:谓杨梅卢橘也。“白华青叶冬不枯”,《临海异物志》:杨梅,其子大如弹丸,正赤,五月中熟。《群芳谱》:卢橘皮撮,味酢,多至夏熟。土人呼之为壶酒。
  (3)蔡襄《食荔枝》诗:绛衣仙子过中元,别叶空枝去不还。《唐书·舆服志》:凡祀天地之服,皆白纱中单。《演繁露》:古之法服、朝服,必有中单,正如今之背子。
  (4)杜牧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5)《左传》:叔向每曰:夫有尤物,足以移人。
  (6)《梁溪漫志》:福州至于海南,凡宰上木,松桧之外,杂植荔枝,取其枝叶阴覆。《礼记》:楂梨钻之。《庄子》:其(木且)梨橘柚耶,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
  (7)韩愈《柿诗》:燃云烧树实骈,金乌下啄(赤贞)虬卵。
  (8)自注:予尝谓荔枝厚味高格两绝,果中无比,惟江鳐柱、河豚近之耳。《江赋》:玉珧海月,土肉石华。《能改斋漫录》:绍圣中,诏福唐与明州岁贡车鳌、肉柱五十斤,俗谓之纸密丁。即东坡中所谓红鳐柱也。《艺苑雌黄》:河豚,水族之奇味。《本草》:吴、越人春月甚珍贵之,尤重其腹腴,呼为西施乳。杜甫诗:遍劝腹腴愧年少。
  (9)《晋书》:张翰见秋风起,思吴中纯羹、鲈鱼脍,即弃官归。
   这首诗极言赞美荔枝。首句以杨梅卢桔(即金桔)来烘托荔枝,接着便写荔枝的壳和肉的颜色,其中“红纱中单白玉肤”便暗用了白居易《荔枝图序》的句子:“壳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一“红”一“白”,对比鲜明,写出了荔枝鲜美的颜色。“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用的是唐代诗人杜牧《过华清宫》诗中的典故:“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相传杨贵妃非常喜欢吃荔枝,但荔枝很难保鲜,所以唐玄宗命令官差日夜兼程从四川飞马运送新鲜荔枝到长安。苏东坡在这里用“倾城姝”这幽默、双关的语言来赞美荔枝的“风骨”美。接着,东坡还极赞荔枝的味美:“似开江瑶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东坡在此诗句中还自注:予尝谓荔支,厚味高格两绝,果中无比,唯江鳐柱、河豚鱼近之耳。你看,苏东坡对荔枝的赞美已达到极致的程度了。他认为,在所有食品中,江鳐柱、河豚鱼的味道是最好的,只有荔枝才可以和这两类食品相匹敌。更为巧妙的、意味深长的,还是结尾那两句,它暗用了“莼鲈”的典故:晋代张翰,见秋风起,想起了吴中家乡的莼菜、鲈鱼,便辞官回乡。以后,人们便以“莼鲈”指代乡味或乡思。但,苏东坡在这里却反其意而用之。竟然说:这样好的荔枝,如果我不是被贬谪到惠州,怎能吃得到呢?苏东坡的旷达思想和谐谑性格,由此可见一斑。‍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4
额,苏轼是惠州出来的,荔枝的诗应该还蛮多的

苏轼《荔枝叹》
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
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
飞车跨山鹘棋海,风枝露业如新采。
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
至今欲姇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
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
争新买宠出新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邪恶!
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

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3-05-13
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天渐渐热了,荔枝也在炙热的骄阳中红了。一时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说法又多起来了。
这两句流传甚广的诗出自诗人苏轼,解诗者都以为东坡先生是在赞美岭南风物,以抒发对岭南的留恋之情。不错,苏轼在岭南时,比被贬黄州时的心情是要好很多,没有了“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失意与苦闷,《宋史》也说苏轼在惠州时“居三年,泊然无所蒂介,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
而就在那时,东坡先生写下了大量有关荔枝的诗作。苏轼首次在惠州吃到荔枝是在绍圣二年四月十一日,于是作《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诗,对荔枝极尽赞美:“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在《新年五首》中,苏轼则说“荔枝几时熟,花头今已繁”,《赠昙秀》中则是“留师笋蕨不足道,怅望荔枝何时丹”,活脱脱一副馋相。在《食荔枝二首》,以及《和陶归园田居》等诗中,苏轼,这位遭贬的诗人,仍然在热情地对荔枝唱赞歌。
在那段时间里,苏轼还喜欢和陶渊明的诗,并把和陶的诗专门编成诗集。而苏轼此时的诗文中,与僧人唱和的作品也多了起来。后人学佛的把苏轼说成佛门中某位尊者转世,大约就是因了苏轼在作品中表现出的这种“心安是归处”的意识吧。于是,“日啖荔枝三百颗”,便做了“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最好注解,成了后人卖荔枝时最好的广告语。
但是,苏轼牵挂国计民生的忧患情思,却从来不曾减弱过,《和陶咏三良》曰:“杀身固有道,大节要不亏。君为社稷死,我则同其归。”而在《荔枝叹》中,他借汉唐旧事抨击统治阶级只顾自己享乐不管民众死活的丑恶嘴脸,忧患意识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前人“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影射,在东坡这里,则成了悲愤的直白,“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小小的荔枝虽味道极美,但实在无法让东坡先生真正“乐不思蜀”。后人借此为荔枝打的广告,也实在有违诗人的本意。民间说法是“一颗荔枝三把火”,而“日啖荔枝三百颗”,那简直就是九百把火,可能就是这九百把火烧得东坡先生怒发冲冠,而后最终去横渡琼海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