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中作者为何要写异二者之为,或者是古仁人之心

如题所述

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古代的仁人,就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作者也就此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点明了全篇的主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6-26
通过这2句与上面2种人对比(就是2段关于天气的描写,实际上是写了2种人,概括起来就是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相反的人)然后通过对比,得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从而深一步突出作者的思想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此上为解释
你可以这样答
作者这样写是通过古仁人之心与如今的人对比,认为要想成为有作为的人,必须要有用古仁人之心一样的思想,必须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更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样更加升华的主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