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西涧 诗歌大意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1-06-26
  《滁州西涧》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是唐代诗人韦应物最负盛名的写景佳作。作者任滁州剌史时,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
  这是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写于滁州刺史任上。唐滁州的治所即今安徽滁州市市区,西涧在滁州城西郊外。这首诗描写了山涧水边的幽静景象。描写了诗人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黄学江书法(滁州西涧)
  诗的前二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后二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引人思索。还令加说明韦应物宁愿做一株无人关注的小草,也不愿意去做那些大的官职。   韦应物先后做过“三卫郎”和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   这首诗中有无寄托,所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通篇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
  《滁州西涧》草书
  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诗中流露的情绪若隐若显,开篇幽草、黄莺并提时,诗人用“独怜”的字眼,寓意显然,表露出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后两句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中,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虑、悲伤的情怀。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情事,而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地流露出来。 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相关题目
  1、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什么情感?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是哪个字?   情感:喜爱 体现情感的字是:怜 。   2、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意象:春潮、 雨、 野渡、 横舟 。   意境: 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设出一种孤寂、闲适的意境 。   感情:作者自甘寂寞,恬淡闲适的胸襟。   3、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   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也有人认为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诗的前两句写自己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却无意于黄莺,表现出诗人恬淡的胸襟;而夜渡无人,水急舟横的景象里,蕴含着一种不得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4、作者用哪句诗句表达了坚守节操的志向?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5、最后一句中哪个动词用得极妙,又妙在哪里?   “横”这个字用的妙,“舟自横”写出了当时船只的随意停泊,也写出了当时作者的心情是进退两难的:当时想要辞官隐退,却又被逼无奈又无法辞官,写出了诗人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地步。   6、本诗的诗眼是:自。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6-29
我独爱那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树荫深处黄莺发出诱人的叫声。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郊野的渡口空无一人,只有空空的渡船自在的漂浮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