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赏析

如题所述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又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呢?

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

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原文: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作者】苏轼 【朝代】宋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

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人群开始安静了。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它突然惦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扩展资料:

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

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十二月或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又作定惠院,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4-24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出自北宋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又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呢?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8-30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读
【原诗】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赏读】
这首诗写于宋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发泄于词中,因而激怒新党,被捕入狱,历时百余日。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暂居定慧院。这段经历,总不免使他产生孤寂之感。
开头一句,在“缺月”和“疏桐”之间着一“挂”字,自然而巧妙地把天与地的景色连接起来,显示出无限幽渺的夜空。由此奠定了本词的感情基调,并为引出全词的审美意象——孤鸿雁,埋下了伏笔。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在这般夜色之中,仿佛有个幽人独来独往,如同孤鸿之影。这“幽人”可能是想象的,也可能是苏轼自比。作者在这里以幽人来比况孤鸿,暗示自己孤芳自赏、洁身自好的品格和操守。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孤鸿缥缈不定,刚一栖身,又遭惊扰。“却回头”,极逼真地描摹出倍受惊扰的神态。“有”什么“恨”,苏轼未正面回答,以空白的笔法给读者留下思维空间,增强了本词的诱发力和神秘色彩。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孤鸿心怀幽怨和不满,宁愿寄宿于荒冷的沙洲,也不肯栖于寒枝之上。“拣尽”和“不肯”两词,明确地表明了孤鸿不愿随俗同污,入世屈志的孤高品质。“寂寞”和“冷”,则说明孤鸿甘于忍耐寂寞和苦痛。
这首词运用了比兴、象征等艺术手法,抓住“孤鸿”这一特定的审美意象来状物抒情,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的心情与处境的真实写照。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1
  夜色深深,不知为何,坐在电脑旁的我,脑中居然浮现出东坡那首词《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据史料记载,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词中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前两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缺月喻示生命中的残缺感;“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这里暗喻生命历程之不畅。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象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下阕专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起两句顿起波澜。“惊起”是生命之震憾,是心灵的悸动。“有恨无人省”是无奈的清高。“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是高贵的孤独,是自觉的选择。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孤鸿是东坡喜爱的生命意象,他曾多次用来喻比人生。

  这首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东坡“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在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在有关这首词的记载中,古今有很多名家的评析,大多无非是写东坡如何不畏权贵,不肯向权贵低头,说东坡借此词以表自己的高洁。或者如上边我写的简评,偶喜欢这首词,却不全是因为这点,而是短短的数十个字中,我却看到了一个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

  相传当时有一个美丽的女子因为爱慕东坡的文采及人品,决意嫁他为妻。后来,东坡被贬去了这个女子的家乡惠州,可是这个女子却惟恐自己无法与之相配,只于夜夜前往东坡居所定惠院,躲于窗外,听东坡深夜吟诗读书。当东坡推窗寻找时,她却已经翻墙而去。不久,东坡又被贬往他处。在他离开这里后,女子拒绝嫁人,并于数年后郁郁而终,遗体埋葬在沙洲之畔。后来,当东坡回到惠州,听说了这件事,却见沙洲之畔黄土一堆,感于女子的痴情,写下此词。《宋六十名家词.东坡词》中载这首词的小序如是说。

  因为这个美丽女子的痴心,我一直偏爱此词。夜已经很深了,还没有睡意。耳畔又响起了周传雄的那首《寂寞沙洲冷》:当记忆的线缠绕过往支离破碎,是黄昏占据了心扉,有花儿伴着蝴蝶,孤燕可以双飞,夜深人静独徘徊.当幸福恋人寄来红色分享喜悦,闭上双眼难过头也不敢回.仍然渐渐恨之不肯安歇微带着后悔,寂寞沙洲我该思念谁......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1-06-21
夜色深深,不知为何,坐在电脑旁的我,脑中居然浮现出东坡那首词《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据史料记载,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词中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前两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缺月喻示生命中的残缺感;“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这里暗喻生命历程之不畅。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象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下阕专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起两句顿起波澜。“惊起”是生命之震憾,是心灵的悸动。“有恨无人省”是无奈的清高。“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是高贵的孤独,是自觉的选择。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孤鸿是东坡喜爱的生命意象,他曾多次用来喻比人生。
这首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东坡“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在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在有关这首词的记载中,古今有很多名家的评析,大多无非是写东坡如何不畏权贵,不肯向权贵低头,说东坡借此词以表自己的高洁。或者如上边我写的简评,偶喜欢这首词,却不全是因为这点,而是短短的数十个字中,我却看到了一个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
相传当时有一个美丽的女子因为爱慕东坡的文采及人品,决意嫁他为妻。后来,东坡被贬去了这个女子的家乡惠州,可是这个女子却惟恐自己无法与之相配,只于夜夜前往东坡居所定惠院,躲于窗外,听东坡深夜吟诗读书。当东坡推窗寻找时,她却已经翻墙而去。不久,东坡又被贬往他处。在他离开这里后,女子拒绝嫁人,并于数年后郁郁而终,遗体埋葬在沙洲之畔。后来,当东坡回到惠州,听说了这件事,却见沙洲之畔黄土一堆,感于女子的痴情,写下此词。《宋六十名家词.东坡词》中载这首词的小序如是说。
因为这个美丽女子的痴心,我一直偏爱此词。夜已经很深了,还没有睡意。耳畔又响起了周传雄的那首《寂寞沙洲冷》:当记忆的线缠绕过往支离破碎,是黄昏占据了心扉,有花儿伴着蝴蝶,孤燕可以双飞,夜深人静独徘徊.当幸福恋人寄来红色分享喜悦,闭上双眼难过头也不敢回.仍然渐渐恨之不肯安歇微带着后悔,寂寞沙洲我该思念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