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对外交往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8-04-29
非常人 v 部分 v 人不同 vv 一边听别人 v 人 v 一步一步不敢当地沟油发火的时候就要开始了份 v 份 v 韩版 v 吐槽吐槽人觉得北戴河居然黑恶狠狠然后如然后溽热 u接电话都会觉得北京的 v 俄军结核菌电话觉得百度都不得不肚饿好的机会都记得
第2个回答  2011-06-21
一、发达的对外交通和唐朝的国际地位
1.隋唐时期,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对外交通发达。
①陆路方面:从长安出发,向东可以到达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可以通往今天
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非许多国家。

②海路方面:
A.从登州、扬州出发,可以到达今天的韩国、日本;
B.从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可以到达波斯湾。

2.唐政府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
①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
②允许外商长期在中国居住,和中国人通婚,在中国任官。

3.长安、洛阳聚集了各国的使节、商人,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二、和新罗的友好往来
1.朝鲜半岛上的国家
①隋唐时期,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和中国都有来往。
②7世纪后期,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大部分以后,和唐朝的往来更加频繁。

2.经济文化交流
①唐朝的留学生中,以新罗最多,最著名的是崔致远。
②唐朝长安和沿海许多城市设有“新罗坊”“新罗馆”,说明新罗的商旅来中国的很多。
③新罗立国,参用唐朝制度,仿照唐朝实行科举,设立国学,教授儒学。
④新罗从唐朝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和高超的制瓷、制铜等手工业技艺。

3.唐朝文化对新罗的影响
①新罗人喜读唐诗,许多文人会写唐诗。崔致远的诗文集《桂苑笔耕》,受到中国文
学界的重视。
②新罗人在姓氏、服饰、节令、风俗等方面,都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

三、和日本的友好交往
1.遣唐使和留学生
①隋朝时,中日互派使臣。
②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13次之多。

2.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①日本著名的大化改新,就是由留学唐朝回国的人策动的。
②日本新政中的制度,大都以唐制为蓝本。
③日本都城的建造,完全仿照唐长安城的样式。
④日本各级学校以儒家经典为教材,祭孔的礼仪也很隆重。

3.频繁的贸易往来
①日本同唐朝的贸易往来频繁。
②日本出土了大量的唐币“开元通宝”,中国也出土了日本奈良时的银币。

4.中日友好交往的使者:吉备真备、鉴真
①那时,对中日交往有突出贡献的人物有,日本的吉备真备以及中国的高僧鉴真。
②吉备真备年轻时,随日本遣唐使来长安留学,研习儒家经典、天文历算、军事等,
③鉴真应日本僧人约请,东渡日本传授佛法。他和弟子在奈良设计建造的唐招提寺,
是建筑艺术的杰作,至今被日本视为国宝。

四、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往来
1.和东南亚国家的往来
①隋唐时,中国和今天东南亚(越南、柬埔寨、缅甸、泰国和马来半岛)的一些国家
都有往来。
②中国和今天东南亚一些国家互派使节,交换土特产品。
③以佛教为纽带,中国和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大大加强。
④隋炀帝时,派人出使马来半岛,半岛上的赤土国也派王子回访,受到隆重接待。

2.中印经济文化交流
①印度称为天竺。贞观时,天竺一再遣使唐朝,送来郁金香、菩提树,唐太宗派人去
天竺学习熬糖法。
②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推动了天竺数学的发展。

3.玄奘、义净西游
①在中印文化交流中,高僧玄奖和义净起了重要作用。
②玄奘在贞观初年,为探求佛学,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到天竺钻研佛学,成为公
认的佛学大师。奉唐太宗之命将老子的《道德经》译为梵文,介绍到天竺。
③义净在唐高宗时由广州出发,浮海至天竺研究佛学,后来又到今印尼搜集佛经。武
则天时他回到洛阳,带回大量佛经,并撰写《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等书。

五、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
1.和中亚一些国家的交往
①中国的邻国阿富汗以及中亚一些国家,同隋唐往来密切;
②这些国家一再遣使前来,每次都带来名马、异药等珍贵特产。

2.和波斯的往来
①隋朝时,中国和波斯已互遣使节;
②唐朝时,波斯遭到大食的侵扰,其王卑路斯及儿子先后前来求援,后客死唐朝。
③波斯商人大批在中国开设“波斯店”,做珠宝、香料生意。

3.和大食的往来
①从唐高宗起,大食与中国通使,持续了一个半世纪中。
②在唐朝,中国的造纸术传入大食。

4.和东罗马的往来
①唐朝和东罗马有使节往还。
②东罗马的医术、杂技在这时传入中国。
③唐朝的丝绸、瓷器大量运往欧洲。

5.和非洲的往来
①唐朝时和非洲也有来往,《新唐书》上有这方面的记载。
②唐朝人杜环在北非、东非留下了行踪。他撰写的《经行记》记载了非洲的风土民情。
③史书里还记载东非索马里使者,在唐太宗时来到中国,受到很好的接待。
④非洲发掘出土的陶瓷残片包括唐三彩和邢窑、越窑的产品,而且质量极好。

★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形式原因、作用和启示。
*主要特点
①交往范围广泛,且有连续性。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国家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欧洲、非洲也都有往来。范围之广,历史少见。而且这些交往并不因中国发生内乱而中断,有明显的连续性。如日本连续十三次派出遣唐使。
②交往领域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方面面。
③交往渠道众多。有官方外交往来,公派及民间留学,国家间及民间贸易,佛教的传播等。主要以贸易和佛教为纽带。
④交往内容明显不同。中国传出去的主要是制度、文化、生产技术等,推动了各国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外国传入的主要是土特产、物种、艺术,丰富了唐朝的社会生活。
⑤在交往过程中,中华文化圈形成。唐朝成为周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原因:①唐朝的经济和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具备发展对外交往的基本条件,也吸引了各国人前来学习和贸易;
②唐朝开辟了四通八达的海陆对外交通线,便于发展对外关系;
③唐朝有辽阔的疆域和和睦的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对外交往;
④唐朝统治者对外来文化采取开明的态度,兼收并蓄,虚心学习,又尊重外国人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作用:①唐朝的对外关系发展使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在世界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
②同时通过对外交往,唐朝学习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进一步促使唐朝经济文化的繁荣,也丰富了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

*启示:
①唐朝的对外关系前所未有,主要取决于经济文化的繁荣发达。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发展经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②唐朝和睦的民族关系也为对外交往频繁提供了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应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发展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
③唐朝统治者对待外国和外来文化采取开明的态度,重视对外交往。因此,我们应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加强与外国的经济技术合作。

隋唐对外关系特点:
交流频繁盛况空前
范围更加广泛
形式更加多样
政策更加开明
地位更加崇高

原因:国家统一;强盛经济文化高度发达,巨大吸引力;隋唐开明对外交往政策;造船与航海技术进步,陆路 海路交通发达。

古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四种途径
1,贸易(官方与民间)
2,留学生,派遣使节
3,宗教人士(法显 玄奘 义净 鉴真)
4,战争(唐朝与大食)
第3个回答  2011-06-21
1.鉴真
简介:鉴真(688~763)日文又称鉴真(がんじん),中国唐朝僧人,律宗南山宗传人,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日本人民称鉴真为“天平之甍”,意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时代文化的屋脊(意为高峰)。
天宝元年(742),日本僧人荣睿、普照受日本佛教界和政府的委托,延请他去日传戒,鉴真欣然应允,从当年开始至天宝七载,12年中,先后五次率众东渡,由于海上风浪、触礁、沉船、牺牲以及某些地方官员的阻挠而失败;尤其是第五次遭到恶风怒涛的袭击,在海上漂了14天,最后漂到海南岛的振州(今崖县)。返途经过端州时,日本弟子荣睿病故,鉴真哀恸悲切,加上炎热,突发眼疾,导致双目失明。但他东渡弘法之志弥坚,从未动摇。天宝十二载第六次东渡,终于到达了日本九州,次年二月至平城京(今奈良)。
鉴真对日本的佛教、医学、建筑等有较大的影响。
2、玄奘
简介:玄奘(602年-664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俗姓陈,名袆,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他是中国著名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心人物唐僧的原型。
玄奘(602~664),名陈袆,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 滑国故城)人。唐代著名三藏法师,佛教学者、旅行家,与 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唯识宗的创始者之一。出家后遍访佛教名师,因感各派学说纷歧,难得定论,便决心至天竺学习佛教。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一作贞观元年),从凉州出玉门关西行,历经艰难抵达天竺。初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并与当地学者论辩,名震五竺。经十七年,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长安,组织译经,共译出经、论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 五卷。所译佛经,多用直译,笔法谨严,丰富了祖国古代文化,并为古印度佛教保存了珍贵典籍,世称“新译”。曾编译《成唯识论》,论证“我”(主体)、“法”不过是“识”的变现,都非真实存在,只有破除“我执”、“法执”,才能达到“成佛”境界。所撰又有《大唐西域记》,为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历代民间广泛流传其故事,如元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明吴承恩《西游记》小说等,均由其事迹衍生。
第4个回答  2011-06-21
1.鉴真
简介:鉴真(688~763)日文又称鉴真(がんじん),中国唐朝僧人,律宗南山宗传人,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日本人民称鉴真为“天平之甍”,意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时代文化的屋脊(意为高峰)。
天宝元年(742),日本僧人荣睿、普照受日本佛教界和政府的委托,延请他去日传戒,鉴真欣然应允,从当年开始至天宝七载,12年中,先后五次率众东渡,由于海上风浪、触礁、沉船、牺牲以及某些地方官员的阻挠而失败;尤其是第五次遭到恶风怒涛的袭击,在海上漂了14天,最后漂到海南岛的振州(今崖县)。返途经过端州时,日本弟子荣睿病故,鉴真哀恸悲切,加上炎热,突发眼疾,导致双目失明。但他东渡弘法之志弥坚,从未动摇。天宝十二载第六次东渡,终于到达了日本九州,次年二月至平城京(今奈良)。
鉴真对日本的佛教、医学、建筑等有较大的影响。
2、玄奘
简介:玄奘(602年-664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俗姓陈,名袆,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他是中国著名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心人物唐僧的原型。
玄奘(602~664),名陈袆,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 滑国故城)人。唐代著名三藏法师,佛教学者、旅行家,与 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唯识宗的创始者之一。出家后遍访佛教名师,因感各派学说纷歧,难得定论,便决心至天竺学习佛教。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一作贞观元年),从凉州出玉门关西行,历经艰难抵达天竺。初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并与当地学者论辩,名震五竺。经十七年,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长安,组织译经,共译出经、论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 五卷。所译佛经,多用直译,笔法谨严,丰富了祖国古代文化,并为古印度佛教保存了珍贵典籍,世称“新译”。曾编译《成唯识论》,论证“我”(主体)、“法”不过是“识”的变现,都非真实存在,只有破除“我执”、“法执”,才能达到“成佛”境界。所撰又有《大唐西域记》,为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历代民间广泛流传其故事,如元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明吴承恩《西游记》小说等,均由其事迹衍生。
3、杜环
简介:杜环身为一个游历的文人,他在那个花团锦簇的时空留下一本名为《经行记》的书本。杜环於751-762年遍游了黑衣大食国全境,也因此他留下了丰富的所见所闻,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便是伊斯兰医药的部分,包括拔汗那国(费尔干纳)产的庵罗(明代李时珍於《本草纲目》中收录)、地中海南岸突尼斯产的鹘莽(Khurma,波斯人对椰枣的称呼)、亚俱罗(Aqur,阿拉伯语“亚述”之义,即今天我们所知的美索不达米亚)河洲产的香油、扁桃等、末禄国所产的军达(choghondar甜菜)、茴香等。杜环还曾游历过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并且称赞过当时地中海的医学。
杜环则是历史上第一个有名可指到达非洲的中国人(后世到达非洲最著名的是明代的郑和)。杜环也是《通典》作者杜佑的族子,出身望族。在公元七五一年怛逻斯战役中被阿拉伯人俘获后,送到库法,受到优待,使他得以周游西亚,并随著阿拉伯使团经过埃及、苏丹而到埃塞俄比亚的摩邻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