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心理学~~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万分感谢!!!

如题所述

一、学习动机的培养
(一)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学习动机可以影响学习效果;学习效果也可以反作用于学习动机。
2.要想使学习上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恶性循环转变成良性循环,关键在于:首先改变学生的成败体验,使他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其次改善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弥补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欠缺。
3.在实际教学中,为保持学生在学习上的成功感,教师评分应注意:首先,学生的成败感与他们的自我标准有关,教师应注意这种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其次,课题难度要适当,经过努力要可以完成,否则,总不能正确完成,就会丧失信心,产生失败感。再次,课题应由易到难呈现,以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感。最后,在某一课题失败时,可先完成有关基础课题,使学生下次在原来失败的课题上获得成功感。
但成功体验的获得最终必须依赖有效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找出学习上的关键问题,填补知识技能掌握方面的空缺,是取得好的学习效果,使恶性循环变成良性循环的关键,也是获得真正成功感的决条件。
(二)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新的学习需要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形成,一是直接发生途径,即因原有学习需要不断得到满足而直接产生新的更稳定更分化的学习需要。利用直接发生途径,主要应考虑的就是如何使学生原有学习需要得到满足。二是间接转化途径,即新的学习需要由原来满足某种需要的手段或工具转化而来。利用这项途径,主要应通过各种活动,提供各种机会,满足学生其他方面的兴趣和爱好。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
(一)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能否成为问题情境,主要看学习任务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适合度如何。如果完全适合(太易)或完全不适合(太难),均不能构成问题情境;只有在既适应又不适应(中等难度)的情况下,才能构成问题情境。
要想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
(二)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1.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
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Yerks)和多德森(Dodson)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同时,他们还发现。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
2.对教学的启示
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
(三)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1.反馈信息对学习结果的影响
一方面学习者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另一方面学习者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而增强了学习动机,从而保持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奖惩要适度
一方面,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而后者恰恰起到相反的作用。另一方面,使用过多或者使用不当,也会产生消极作用。
(四)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1.归因方式对学习动机的影响.
首先,稳定性维度而言,学生将成败归因于稳定因素,对未来结果的期待与目前的结果是一致的,会增强学生的自豪感或自卑感;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对以后成败的预期影响较小。
其次,内在性维度而言,如果学习者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自身内在的因素(能力、努力、身心状态),学习者会产生积极的自我价值感,如果学习者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机体外在因素(任务难度、运气、外界环境),则学习结果不会对其自我意象产生什么影响。
最后,可控性维度而言,如果学习者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可控因素(努力),学习者会对自己充满信心或产生一种犯罪感;反之,如果学习者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不可控因素(能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态、外界环境),则会产生感激心情或仇视报复情绪。
2.归因方式的不同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实际意义
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进行归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08
【学习】是指人们通过阅读、听讲、思考、研究、实践等途径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学习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意涵:
——狭义的学习行为:指人们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理解、探索、实验、实践等手段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是一种使个体可以得到持续变化(知识和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的改善和升华)的行为方式。例如通过学校教育获得知识的过程。
——广义的学习行为:指人们在生存活动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获得经验而产生新的行为方式或新增的行为潜能以促进自我的可持续发展方式。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将使行动导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动机具有三方面功能:
——1、激发功能,激发个体产生某种行为;
——2、指向功能,使个体的行为指向一定目标;
——3、维持和调节功能,使个体的行为维持一定的时间,并调行为的强度和方向。
人类为什么会产生学习的动机?
——1、欲望动机(主动内因)
——欲望是为了满足人的本能需求而产生的愿望,如:生存、温、饱、性等本能欲求。欲望是世上所有动物最原始的、最基本的一种本能。从人的角度讲是心理到身体的一种渴望、满足,它是一切动物存在必不可少的需求。一切动物最基本的欲望就是生存与存在。简单的来说就是 爱与不满足。而学习的首要目的就是获取生存资料(衣、食、住、行、爱)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和手段,通过学习才能获得持续生存技能和本领,也才能有尊严的、体面的成活于世。缺此,只能算苟活,没有尊严、没有体面地靠他人施舍度日;
——2、趋利动机(主动内因)
——为人一世无不徘徊于利弊之间,所谓“利”就是指“好处”、“利益”或“资源”。通俗的来讲“利”就是指“金钱”、“财富”、“地位”等等有形或无形的社会公共资源,但是人类社会的资源分配从来就不是平均分配的,而是以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作为衡量尺度进行分配的,学习好、能力强的人就多分,学习不好、能力弱的人就少分,不学习、没能力的人就只有等别人施舍了。因而要想多分得社会公共资源就必须具备强悍的处世能力,而强悍的处世能力只能通过学习与艰苦的社会实践才能获得;
——3、避害动机(被动内因)
——人类社会是一个利、弊相较的生存环境,往往是“利”背面就是“弊”。从心理学层面上来讲,人们可以舍弃“利”来避免“弊”,但是“弊”常常就是针对某一个体而来的,所以即便舍弃了“利”也未必能够避免“弊”。因此为了有效的避免“弊端”,人们必须学会如何觉察“弊端”的临近、如何化解“弊端”导致的危机。于是在潜在“弊端”的逼迫下人们通过学习与总结,逐步具备了觉察“弊端”和化解“弊端”导致危机的技能与方法。
第2个回答  2011-06-23
增加学生的兴趣~学习此课程会得到甚麼样的知识和能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