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谁是个弃儿?

如题所述

小茨冈”:一个被遗弃的孩子。每次赶集买食物的时候,他都偷东西回来,但谁也不批评他、劝阻他,而是带着欣赏的态度分享着他不劳而获的赃物,两个舅舅甚至把这些赃物据为己有。

“小茨冈”争强好胜,喜欢逞能,为了得到别人的夸奖而不顾一切,这是导致他悲惨下场的原因。

在一次班十字架的时候,由于雅科夫舅舅的自私,“小茨冈”被压死了。

小茨冈,出自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之一《童年》,在童年是阿廖沙的知心好友。性格乐观淳朴、聪明伶俐。最后在一次搬十字架的时候被压死。

人物经历


当阿廖沙丧父后来到外祖父的染坊,认识了一些人。这个年轻的学徒乐观善良,是阿廖沙童年玩伴之一,被外祖母叫做“瓦尼亚”。其实,小茨冈是外祖父外祖母捡来的孤儿。外祖母是属于好心,而外祖父却想在他长大以后从他身上捞一把。另外,小茨冈还有偷窃癖,这是他从小养成的习惯,这是阿廖沙的外祖母最不喜欢他的一点了。小茨冈深受外祖父的重视这一点使阿廖沙的两个舅舅极其不满以及嫉妒、害怕,他们怕外祖父分家后不分给他们任何财产而只给小茨冈。

小茨冈之死

小伙子小茨冈有一手染布的好技术。两个舅舅都准备自己将来开染坊的时候,把小茨冈拉过去。他们还怕他不跟,担心外祖父与小茨冈开第三个染坊。外祖父看出了他们的诡计,故意逗他们说,他要给小茨冈买一个免除兵役的免役证,虽然会花很多钱,但他最需要小茨冈。这不能不使两个舅舅憋了一肚子气。外祖父更没想到他的这句玩笑对小茨冈来说意味着什么。

就在雅科夫舅母去世周年那天,舅舅们故意让小茨冈背着沉重的十字架到坟地去,暗地里想把他给累死。

当我(阿廖沙)和家中的老匠人格里戈里开心地说话时,突然听到外面一阵嘈杂声。原来是舅舅们回来了,小茨冈躺在地上,身上的血流得很多。雅科夫舅舅说:“他摔倒了,被十字架给压住了——砸到背脊上。”“是你们把他砸死的,”格里戈里闷声地说。“就是的,那又怎么样……”这时,外祖父来了,他尖着嗓子吼道:“一群豺狼!我知道,他是你们眼中钉……唉!”

后来小茨冈无声无息地被埋掉了,渐渐地被人遗忘掉了,没有谁再提起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4-29

《童年》中小茨冈是个弃儿,小茨冈为人开朗活泼,与主人公十分友好,但后来惨遭害死。

1、《童年》的作者:

玛克西姆·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姆维奇·别什可夫,前苏联作家、诗人、评论家、政论家、学者。1868年3月16日生于下诺夫哥罗德的一个木工家庭。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之一。

高尔基的文学创作起步于浪漫主义,创作中处处洋溢着对积极人生态度的赞美,向往唤醒人民群众创造新生活的激情,唤起人对自己作为人的自豪感,鄙视怜悯与恩赐。《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是《在人间》、《我的大学》。

2、《童年》的主要内容:

小主人公阿廖沙在父亲去世后,随母亲寄住在外祖父家中度过岁月。其间,他得到外祖母的疼爱、呵护,受到外祖母所讲述的优美童话的熏陶,同时也亲眼目睹两个舅舅为争夺家产争吵打假以及在生活琐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私、贪婪。这种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善与恶、爱与恨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刻地印象。阿廖沙就是在这种“令人窒息的,充满可怕的景象的狭小天地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3、《童年》的现实意义

《童年》这部小说正因为描写的是高尔基的亲身经历,因此这部小说才更具有说教意义。

这部小说体现了高尔基对苦难生活勇敢无畏、坚强如钢的精神,表达出了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百态的深刻剖析。因此这部小说可以说就是作者丰富、多姿内心世界的再现。

通过阿廖沙(即童年高尔基)的视角,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他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阿廖沙的成长经历。他在生活底层与大众人民的直接接触,深入社会,接受社会,接受进步思想的影响和如饥似渴地从书籍中吸取知识养料使他真正成长起来。这也反映了高尔基对自由的热烈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04-28

高尔基的《童年》中,小茨冈是一个被遗弃的孩子。

故事梗概

该作讲述了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沙俄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

阿寥沙·彼什科夫三岁丧父后,由母亲和外祖母带到外祖父家。外祖父卡什林是一个小染坊主,已濒临破产。他性情暴躁、乖戾、贪婪、自私;两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也是粗野、自私的市侩,甚至第三代也受到很坏的影响。外祖父家里,弥漫着人与人之间的炽热的仇恨之雾;大人都中了仇恨的毒,连小孩也热烈地参加一份。

创作背景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早在19世纪90年代,高尔基就有撰写传记体作品的念头。在1908年至1910年间,列宁到高尔基所在的意大利卡普里岛公寓所做客,高尔基不止一次地向他讲起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的生活。

有一次,列宁对高尔基说:“您应当把一切都写出来,老朋友,一定要写出来!这一切都是富有极好的教育意义的,极好的!”高尔基说:“将来有一天,我会写出来……”不久,他实现了这个诺言。

作者简介

马克西姆·高尔基(Maxim Gorky,1868.3.28—1936.6.18),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姆维奇·彼什科夫,是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诗人、评论家、政论家、学者。

1868年3月28日,高尔基诞生在伏尔加河畔下诺夫戈罗德镇的一个木工家庭。4岁时父亲去世,他跟母亲一起在外祖父家度过童年。10岁那年,高尔基开始独立谋生。他先后当过学徒、搬运工、看门人、面包工人等,切身体验到下层人民的苦难。在此期间,他发奋读书,开始探求改造社会的真理。

1884年,他参加民粹党小组,阅读民粹党人的著作和马克思的著作,积极投身于革命活动。

1905年,高尔基加入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1906年,高尔基受列宁的委托,由芬兰去美国进行革命活动,在美国出版长篇小说《母亲》。后定居意大利卡普里岛。

1913年,高尔基从意大利回国,从事无产阶级文化组织工作,主持《真理报》的文艺专栏。

1917年十月革命后,伴随着革命出现的混乱、破坏、无政府主义思潮及各种暴力事件,高尔基与列宁及新政权之间产生了矛盾。

1921年10月,由于疾病,也由于与布尔什维克政权的分歧,高尔基出国疗养。

1928年,高尔基回到苏联,在斯大林的安排下,他在俄罗斯作了两次长途旅行观光后决定回国定居。

1934年当选为作协主席。回国后的高尔基作为苏联文化界的一面旗帜,为苏维埃的文化建设做了大量工作。但20世纪30年代苏联出现的种种问题又使他与斯大林及现实政治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

第3个回答  2022-05-01

《童年》描写的是阿廖沙这个人物角色,他就是一个弃儿。

他的小伙伴茨冈也是(弃儿)。

这本小说的话是以高尔基为原型,然后以自己的一个经历创作的一个小说。

高尔基有一个三部曲就是《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这三部小说,形成了一个比较连贯的自传体的小说,然后以高尔基自己为原型。



同年这部小说讲述了阿廖沙三岁到10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当地人民的一个生活状况,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一个独特见解以及对他的生活的一个总结,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

阿廖沙三岁的时候失去了父亲母亲,把他寄养在外祖父的家里面,外祖父年轻的时候成了一个小业主,然后但是他的家业已经开始衰落,由于家业不景气。外祖父也非常的暴躁,阿廖沙还有两个舅舅不断的为了分家和侵吞阿廖沙母亲的嫁妆而不断的争吵和斗殴。

阿廖沙进入到外祖父家里面就不喜欢外祖父,非常的害怕,他并且感到他眼睛里面含有的敌意。有一天他出于好奇,收到表哥的怂恿,把一块白布投进染缸里面变成了蓝色,结果被外祖父打的失去了知觉,并且生了一场大病。

阿廖沙的母亲婚后的生活也是不幸福的,然后经常遭到他第2个父亲的毒打,贫困和疾病侵蚀着他的美丽,由于他的心情不好对阿廖沙常常表现出冷酷和不公平。

阿廖沙只读完了三年级就永远地离开了学校的课堂,然后就去谋生了,这时候他的母亲已经去世,所以他的生活也是非常的凄惨的。《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早在19世纪90年代,高尔基就有撰写传记体作品的念头。

第4个回答  2022-04-28

小茨冈

小茨冈 他是一个被遗弃的孩子,喜欢争强好胜,喜欢逞能,为了得到别人的夸奖不择手段,但乐观淳朴,给予阿廖沙很多帮助。


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阿廖沙:他的形象是俄罗斯一代新人的代表,他的成长道路是俄国千百万劳动者走向革命,走向新生活之路。他不向丑恶势力屈膝,坚强而善良,勇敢而自信。他在“令人窒息的、充满可怕景象的狭小天地里”艰难地生活着,身边那些层出不穷的暴行和丑事并不能压倒和毁灭他,这体现了他的坚强和勇敢;他不论是对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屈辱和痛苦,都会感到难以忍受,这说明了他善良的一面;母亲的再婚,使得他很孤僻,但也增强了他对自己力量的信心。生活的困苦并不能使他退却,他总是坚强地生活下去,他相信黑暗终将过去,未来将会走向光明。
外祖父:他是俄罗斯小市民阶层的典型。暴躁、乖戾、贪婪、自私。他经常凶狠地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有次竟把阿廖沙打得失去知觉,结果生了场大病;他非常贪财,暗地里放高利贷,秘密接受典当,甚至怂恿徒工到市场上偷窃。卡什林是小说中丑恶势力的化身,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俄国小市民的卑鄙灵魂。
外祖母:她的形象是俄罗斯文学中最光辉、最有人性的艺术形象之一。她善良、乐观,心里充满了无私的爱。她为人善良公正,热爱生活,相信善总会战胜恶。她信仰的上帝是与人为善的。她知道很多优美的民间故事,常常讲给阿廖沙听,她无私的爱丰富了阿廖沙的心灵,阿廖沙说道,“在她没有来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她马上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成为最知心的人,成为我最了解,最珍贵的人—— 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