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系是如何形成的?

如“阴阳”、“五行”、“气”等理论,是如何形成的?
注意!我问的是如何“形成”的,而不是如何“被发现”的。
请不要过多的引经据典,请总结成通俗易懂的话来说明。

中国哲学大约萌芽于殷、周之际,成形于春秋末期,战国时代已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它的发展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尚书·洪范》记载的殷代贤人的言论,既保留了殷商信奉上帝的神学观念,同时又把水火木金土五行看成是世界的五种基本物质, 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成分, 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约产生于殷周之际的《周易》古经,(见《易经》),将早期“八卦”观念加以系统化,以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泽)八种自然界最基本的现象,说明宇宙的生成和万物间的联系与变易法则,在神学体系中蕴涵着较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周太史伯阳父以“天地之气”的秩序即“阴”和“阳”的相互关系来说明地震现象,标志着哲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一些传授《周易》的学者,依托孔子写成《易传》,以“太极”为天地的本原。又区别了道器,提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命题。认为道是无形的规律,器是有形的实物。齐国的“稷下学宫”的一批学者,围绕着天道,展开了“争鸣”,推崇管仲的学者在《管子》中提出了“天不变其常”的思想,以“精气说”发展了早期关于“气”的学说。
汉代思想家提出宇宙生成的见解,《淮南子·天文训》说:“道始于虚霩,虚霩生宇宙,宇宙生气(《太平御览》引作元气)”,然后元气分成天地。对于虚霩的性质未加说明。《周易乾凿度》说:“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对太易的性质也未加说明。这些学说都认为在气之前有一个空虚的阶段。
《鹖冠子》书中有“天地成于元气”之说。《鹖冠子》此节是战国末年所写还是出于汉人手笔,难以考定。“元气”观念至晚出现于汉代初年,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王道》也提到“元气和顺”,把元气看成是天地之间气的整体。《汉书·律历志》记述西汉末年的理论说:“太极元气,函三为一。”以元气为世界的最高本原,这是唯物主义的宇宙生成论。王充认为人与万物都是天地生成的,天地是无意识的物质性实体,天地万物“俱禀元气”,元气是天地万物的根本。汉末经学家何休说:“元者气也,无形以起,有形以分。”汉代宇宙生成论大都把“元气”作为重要范畴,或说起源于虚空,但以元气为天地生成的前提;或直接归本于元气。这一理论,前期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比较紧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2-25
所有哲学思想体系形成都是基于人类认知进化的主线,是在近一万年里人类进化起源的过程中发展而来,由于人类早期的思考重点是如何用“耕种”解决更多人的温饱问题,直到人类认知进化到了公元前的5世纪轴心时代,人们才有精力开展对天文地理现象的研究思考。换言之,那个时代除了天文地理也没有多少值得研究的东西。因此这一时期派生出了很多被现代人称之为哲学家的奇人,他们成天只想搞明白这些天文地理的成因与规律,也就有了人们今天看到的奇里古怪的哲学思想,那些被西方人最早称之为哲学的东西。研究证明,同一时期的中国哲学家一点也不比古希腊的人差,在文化哲学的理解与实践方面比西方强上很多,只是那时人们并不称它为哲学,而是每个人的“悟道”心智。在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研究中我深深体会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系是由老子与孔子等中国诸子百家共同组成,是基于人类镜像神经元心智的“天人合一”思想体系。它与西方哲学最大的不同是遵循了“道术器法势”的文化认知规律,在“悟道”“布道”“行道”的创新实践循环中,用“道法自然”“以道驭术”“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的思想,为中华民族的持久发展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只是没有人对这些先进文化思想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并且受西方哲学思想影响太深迷信西方理论,人云亦云,根本没有突出自己的文化哲学特点,我认为这是当前迫切需要改变的。关于人类镜像神经元与文化哲学的关系请参阅本人《基于镜像神经元心智的文化创新》一文。
第2个回答  2020-05-24
中国古代主要5大哲学流派:
1,儒家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做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一般来说,特别是先秦时,虽然儒家是最有影响的学派,但也只是诸子之一,与其它诸子一样地位本无所谓主从关系。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社会,代代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儒家思想与专制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2,法家
法家是战国时期平民的政治代言人。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法家思想作为一种主要派系,他们提出了至今仍然影响深远的以法治国的主张和观念,这就足以见得他们对法制的高度重视,以及把法律视为一种有利于社会统治的强制性工具,这些体现法制建设的思想,一直被沿用至今,成为中央集权者稳定社会动荡的主要统治手段。当代中国法律的诞生就是受到法家思想的影响,法家思想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道德方面的约束还是很强的,对现代法制的影响也很深远。
3,道家
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无为无不为”的道德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
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天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无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刚、刚柔并济等政治、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诸子百家”中一门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存在于中华各文化领域,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量的中外学者开始注意到与吸取道家的积极思想,故学者说:“道家思想可以看为中国民族伟大的产物。是国民思想的中心,大有‘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气概。”
4,墨家
墨家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推崇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节用),重视继承前人的文化财富(明鬼),掌握自然规律(天志)等。
因为墨家思想独有的政治属性,兼之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官学勾结政策,墨家不断遭到打压,并逐渐失去了存身的现实基础,墨家思想在中国逐渐灭绝;直到清末民初,学者们才从故纸堆中重新挖出墨家,并发现其进步性,近年来经过很多新墨者的努力,墨家学说出现复苏,并因其进步性而呈现出燎原之势。
5,兵家
兵家是中国先秦、汉初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是古代汉族军事思想的精华。诸子百家之一。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兵家又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和兵技巧家四类。兵家的代表人物有春秋时孙武、司马穰苴,战国时孙膑、吴起、尉缭、赵奢、白起,汉初张良、韩信等。今有兵家著作《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子》、《六韬》、《尉缭子》等。兵家著作中含有丰富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