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

(1)从诗文的描写来看作者处境.
(2)作者当时正做太守,从诗文的描写来看作者一种什么性格?
十一月四日雨大作
(1)僵,孤,来看作者处境.有何作用?
(2)表达作者什么愿望?从哪些字词看出?通过什么方法表现?

浣溪沙
苏 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浣溪沙》这首词是苏轼43岁(1078)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那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这组词就是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的。

“簌簌衣巾落枣花”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村南村北”概括“缲车”声,说明作者听得多么认真,多么细心,多么兴奋。“牛衣古柳”,作者换一个角度来写他对蔬菜丰收的喜悦心情。三句话,三个画面,似乎东鳞西爪,毫无联系。可是用谢雨的路上这条线串起来,就让人感到这幅连环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这一组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缲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上片写的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下片转入写谢雨途中行路的艰辛。走了一村又一村,这时已是日高天热,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来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试问”一词用得十分讲究,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信笔写来,不事雕琢,但却栩栩如生,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为宋词题材开拓了新的天地。

“敲门试问野人家”,词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词人敲门的结果怎样呢?喝到茶没有?农民是怎样招待他的呢?词中未作一个字的交代,留给读者去想像,更是余味无穷。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所讲究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浣溪沙》词中有“簌簌衣巾落枣花”一句,实为“枣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杜甫《秋兴》一诗中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原意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主宾倒置的同时,宾语“香稻粒”、“碧梧枝”还被拆开分属主宾位置。对于古典诗歌诗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说:“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

破阵子
【北宋】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作者简介】
晏殊(991—1055)字叔同,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少年时聪明有才气,十四岁时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任秘书省正字,从此一帆风顺。屡擢知制、翰林学士等。宋仁宗庆历初,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兼枢密使。只在晚年受到一点挫折,外放颍州永兴军任地方官。死谥“元献”,世称晏元献。晏殊一生历居要职,颇能奖掖和引荐贤士,范仲淹、韩琦、欧阳修、张先等皆出其门下。他一生养尊处优,词作富贵闲雅,雍容大方,体现出浓厚的贵族色彩;笔调闲婉,又体现出珠圆玉润的俊美风格。是北宋词坛上婉约派重要词人。有《珠玉集》传世。
【注释】①新社:即春社,祭祀土神的日子。②巧笑:天真无邪的笑。③逢迎:彼此问候嬉戏。④疑怪:怪不得。⑤斗草:女子采百草为游戏。
【释译】
燕子在春社时节飞来,梨花飘落以后就是清明。池塘上长着三四点青苔,枝叶下黄鹂时歇时鸣。白天越来越长了,柳絮轻轻地飘零。在采桑的小径上,碰上了东邻的女伴,她脸上带着天真无邪的笑容。怪不得昨夜的春梦那么美好,原来是今天斗草会赢,不由得双脸笑盈营。
【赏析】
这首词以美丽的春色为背景,描绘了一幅游春图,充满着青春的欢乐气息。
词的上片写景,用笔轻淡。首句用燕子、梨花带出新社和清明这两个春光最美的时节。“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两句用对偶句描绘出人物所处的环境:园中的池塘边疏疏落落地点缀着几点绿苔,新绿的枝叶里,时而有黄鹂在婉转地鸣叫。“日长飞絮轻”写春之悠长,是全词的点睛之笔。在寂寥的长日里,只有柳絮在空中悄悄地飘飞。
词的下片写人,笔调活泼。面对美丽的春光,少女耐不住长日的寂寞,走出小园,沿着小路采摘桑叶,恰好看见东邻的女伴带着天真无邪的笑容迎面走来。后三句写斗草游戏。斗草赢了东邻女伴,使得这位少女心花怒放。她忽然想起怪不得昨夜做了一个好梦,原来是今天斗草要赢的预兆。想着想着,脸上的笑容更灿烂了。这三句话,一方面写出少女的天真纯洁,另一方面又透出平日的寂寞孤独。
这首词纯用白描,活泼朴实,展示了古代深闺少女的寂寞心境和纯洁美好的心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