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这部电影 到最后 我怎麼感觉 余文乐跟陈冠希就是 刘德华跟张学友的 年轻时候呢 可是又在同一时空

如题所述

江湖是一个轮回
这部电影的剧本写的很好
是的,余文乐 EDION是刘德华和张学友年轻的时候,它反应了在江湖中人从年轻到成长的一个轮回,余文乐 EDION从开始去杀人,坐上老大(就哥和左手哥), 到他们也被别人杀死,这样的一个轮回,深刻的揭示了江湖中的纷纷扰扰,也印证了一句话:出来混总要要还的。
片中的余文乐 EDION 和就哥 左手哥,他们是同一个时代的不同人,剧本可以说穿越了时空,余文乐为年轻时候就哥,EDION为年轻时候左手哥,讲述了同一种江湖人在不同阶段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位置的变化,却毅然有着同样的结局,余文乐雨中杀老大,变成老大,和就哥左手哥雨中被小混混杀死,有着非常精妙的构思,预示这何为江湖,何为轮回。
以下是评论
《江湖》里,就哥与左手仍然在交谈着交锋着,江湖对于他们来说意味着根本的生活方式,就哥杀一儆百的哲学与左手斩草除根的方法正处于命运交织的关口;也幸好这是并不世故的江湖,没有人会在意究竟谁的方式更加人性、更加得道,为了免得大家猜疑,最后两人一样战死街头——不同的生活方式同样的结局。既然是生活方式,必然就有有血有肉的人生——左手便将一个跋扈的性格渲染在银幕上,相对的是就哥的城府,再加上影片中其他的角色,余文乐的血性、陈冠希的意气……甚至林雪扮演的警察、惠英红扮演的母亲都为观众留下一个个性格鲜明、丰满的江湖人物写照。电影便是以这血肉之躯拉近我们与江湖的关系,银幕上演出的并非一幕超现实的童话故事,而是确切的时间、地点与人物。
为了浅显而刻意地营造一个通俗的氛围。在这场电影的商业游戏中,观众被当作了服务对象(这当然也是港产片一贯的做法)。
而深深根植于传统香港电影框架中的《江湖》,用影像实验的道路也并不轻松,一方面它一定要讨好惯性的观众,一方面它要展示电影独特的魅力。《江湖》的餐厅戏也许不像日本导演堤幸彦的《中国晚餐》那样突现另类的风格,但它恰当地掌握了商业电影能够容忍的节奏,《江湖》的安静当然可以被表现得更加极端,但这不是香港电影的魔法与窍门。
在就哥与左手一笑泯恩仇的时刻,江湖的生存哲学比任何的杀戮都更加残酷与无奈,也继续地提醒观众,生存有时候就是无法回避的刻意。
殊途同归的两个江湖
无奈的是事实,剩下的惟有美好的愿望。
当就哥与左手的死似乎刺痛了一些见不得主角离去的观众的心,电影的结局真是煞费苦心,安排年轻的余文乐与陈冠希替代主角命运的任务,这样的轮回既给江湖留下希望,也让江湖的故事变得更加通俗。俗套以外,还有电影无法为命运作结的苦衷。
选择了无法确定的结局,用模棱两可的态度去结束这无法结束的故事。于《江湖》而言它有了可以续集的可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3-21
你没感觉错,这两人就是他们年轻的时候,他们两个不是老在一家店吃饭么,然后陈冠希说等他有钱了他就要去把这地方买下了,这就是后来张学友请刘德华吃饭的地方。这戏是用两个时间并列加错的手法剪辑的,一开始我也以为是余文乐为了出头要去杀刘德华,但是看到后面就知道不是了。
第2个回答  2011-03-22
本来就是嘛 是不同时空的哦。
第3个回答  2011-03-21
什么和什么嘛。上面的不懂别乱扯好吧。
我以前看过刘德华和张学友演的一部片子,就是说他们两年轻时如何进入黑社会,如果上位当扛霸子的。片名不记得了哦。。。不好意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