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人生该有的状态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1

如果我们想把房间收拾干净,我们会怎么做?大脑里浮现的往往会是扫、擦、刷、拖、整理、整顿等这些词。

所以,提到收拾屋子,我们内心一般是拒绝的,能拖则拖。

《断舍离》的作者山下英子,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山下英子,在大学期间开始学习瑜伽,并通过瑜伽参透了放下心中执念的修行哲学“断行,舍行,离行”,随后便致力于提倡以这种概念为基础的、任何人都能亲身实践的新整理术——断舍离。

断舍离和单纯的扫除、收拾不一样,考虑的重点是要自问“这个东西适合自己吗”。换句话说, 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 这是一种以“物品和自己的关系”为核心,取舍选择物品的技术。 作者要通过这本书告诉我们,通过对日常家具环境的收拾整理,改变意识,脱离物欲和执念,过上自由舒适的生活。

 就让我们跟随山下英子,从 断舍离的机制、无法丢弃的理由、断舍离的思考法则 等几方面来了解“断舍离”。


在断舍离里面,收拾是最重要的,作者给出的定义:收拾,是一种筛选必要物品的工作。要从两方面考虑,一个是我与物品的关系这条关系轴,另一个是当下这条时间轴。换句话说,收拾就是要扪心自问某件物品与当下的自己是不是确实有关系,进而对物品进行取舍、选择的过程。

 1、 从关系轴和时间轴看物品

在施行断舍离的过程中,我们要做的大部分事情就是基于关系轴和时间轴的收拾工作。从行动上讲,就是仍掉——舍。 如果只是把用不上的东西放进垃圾袋再扔进储藏室的话,那就不叫收拾,那不过是把东西改变一下形态换个地方存放而已,是移动。

而断舍离要做的,是把用不着的东西扔出家门,彻底切断它们与自己的关系。如此彻底地“舍”了以后,结果就是——只有对当下的自己合适且必须,也确实在用的东西,才会留在你自己的空间里。

 作者指出:在购物时,应 形成三思而后行的习惯,就真正实现了”断“的状态 。而 断舍离的含义就是,在”断“与”舍“的交替里,脱离对物品的执念,达到轻松自在(离)的状态。

 断舍离并非绝对要以把房间弄干净为目的,而是要 通过收拾的过程了解并喜欢上真实的自己,实现自我肯定感。断舍离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考虑的是”我自己“还需不需要它。

 2、 筛选物品带来的自我察觉

 要得到“这种东西与当下的我很相称,对当下的我来说是必需品”这样的判断,人就必须要清楚了解自己。

通过不断地筛选物品的训练,当下的自我就会越来越鲜明地呈现在自己的眼前,人也就能以此判断出准确的自我形象。 认识到了自我形象,反过来就会开始想要把现在用的东西替换掉了。 了解自己,放下过去的自己,就能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德国诗人、哲学家歌德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类最大的罪是不快活。”我们很容易让自己随着别人心情的起伏有所波动,让自己陷阱别人的引力圈。其实不该这样,而是要先让自己快活起来,再把不快活的人拉到自己的心情快活引力圈里来,能有这样的想法才是最棒的。所以,先就让自己置身于快活的空间里吧。

 3、 夺回被占据的空间和能量

 断舍离的任务就是,取回以往所有被浪费掉的时间、空间和管理维护的能量。断舍离的精髓,是靠自己对筛选物品的判断和行动实现自我完善。

 4、 从不穿的衣服着手,去除自己的执念

 一到换季的时候,很多人都会觉得自己没衣服穿,可衣柜里明明已经塞满了衣服。 这种情况就让作者想到:“丢点这些衣服,是不是就等于丢掉执念的行动呢?”以此为契机,作者发现了 这其实并不是留恋,而是一种执念。

 5、 筛选物品的同时,也改变了人际关系

把关注的焦点放到物品与自己的关系上,之后就能看到通过物品所投射出的自我形象。接下来,还可以慢慢看清,自己在别人眼里是什么样子。 要是自己能随便凑活着用一个东西,那别人也会用随便的态度来对待你!

如何对待自己,就决定了一切。 我们总是忽视个人因素,武断地下结论说某种东西“好”还是“不好”,这是不恰当的。 并非物品不好,而是因为自己判断失误才导致物品冗余堆积,导致自己行动困难。一切的错误都源于自己的感应能力出了错。断舍离正是一种磨砺感应能力的技术。 在瑜伽里,人们把这种感应能力叫做内在智慧。过多的物品令自己心烦不已,内在智慧就会变得迟钝,所以必须通过行动让它重回生机,而 所谓行动,正是将家里“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东西替换成“需要、合适、舒服”的东西。 扔掉家里的一件垃圾,这个简单的动作就能磨砺你的内在智慧。

 东西要用才有价值

 “物品要用才有价值。物品在此时、当下,应该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 物品会因为所在场合的不同而变得无用或是有用。所以,要通过有意识的选择让物品自然而然地回归到它应该在的地方,回归到需要它的地方。这就是断舍离要做的。 选择和当下的自己相称的物品。


1、 捡便宜心理和折扣的陷阱

在这个消费社会里,为了让人失去理性地大买特买,商家可以说是研究透了里面的技巧。

 作者列举了她的母亲购买特大号的商务用蛋黄酱的例子,这种特大号蛋黄酱原本要500日元,结果打折只卖350日元,而经常买的那种能吃完的普通大小的蛋黄酱要卖300日元,这种300日元的蛋黄酱不打折,还是原价。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只会觉得大号蛋黄酱“便宜了150块”,买这个自己就捡了大便宜了,而根本不会比较300日元和350日元的差异。要是买300日元的普通款,可是一分钱的便宜都捞不到,这是显而易见的。可结果就是这种大号的根本就吃不完,白白损失了50日元。

我们总是不知不觉中就一头扎进了商家的陷阱,做出这种看着是占便宜其实是吃亏的傻事。

 2、 入口是“断”的闸门,出口是“舍”的闸门

 我们就像是在河水中游靠近岸边水池里的小鱼,我们水池的入口闸门本来就是打算关得死死的,可来自外部的物质压力却不是一般的大,再加上贪便宜和商家布下的折扣陷阱,所以这闸门常常是打开的。 可通往下游、负责排泄不需要的东西的出口闸门,如果不是有意识努力的话,反倒不会开启。

 社会因素令物质不断地涌进来,而由于个人和社会的某些原因,这些涌进来的东西却出不去,永远就堆在自己的这个空间里。 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掉进折扣的陷阱,完全忘记了“东西是不是适合自己的品味”。

 作者通过开设断舍离的讲座认识了很多扔不掉东西的人,逐渐发现,那些把家里到处都堆满破烂儿的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⑴逃避现实型

这种类型的人太忙碌,几乎没什么时间待在家里,所以也没办法收拾屋子。多数情况下,这种人都是对家庭有所不满,不愿意待在家里,所以就找各种各样的事,让自己忙碌起来。加上家里乱七八糟的,所以就更不想待在家里了。慢慢地,在这样的恶性循环里越陷越深。

 ⑵执着过去型

这种类型的人,即便是现在已经不会再用的过去的东西,也非得收着不可。相册、奖杯等等,统统当作命根子似的保管起来。他们多半隐含着对过去幸福时光的留恋。从不想面对现实这一层意义上来看,与逃避现实型也有想通之处。

 ⑶担忧未来型

这种类型的人致力于投资不知何时会发生的未来的不安要素。这类人的特点是过分地囤积纸巾等日用品,要是没了这些就会觉得困扰、焦虑不安。在这三种类型当中,这一类人最多。

3、 对现在的界定因人而异

 在和扔不掉东西的人相处的过程中,作者发现,“现在”这种时间观念因人而异。相对而言,小孩子总是活在当下。这是因为他们的身体还在成长,自己总是在变化着,所以他们对环境变化的知觉也比上了年纪的人更敏锐。 说到底,觉得多长一段时间属于“现在”都可以,这是每个人的自由;但是一定要有对自己而言最合适的“现在”存在,要是能在实施断舍离的期间,发现最适合自己的“现在”,那自然是最好不过了。

 4、 扔不掉就是不想扔

参加作者讲座的学员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就是那种扔不掉东西的人”。这话基本上就是给自己定了性,而且还隐含着“我就是这种人,我也没办法”这种简单粗暴的结论。

用断舍离当中的“断”字来表示,或许更容易让人理解。 很多人都会说:“我没办法拒绝(断),不管是什么我都会应承下来,都会接受,别人拜托我什么,我都没法说“不”。”这种话如果反过来说,也有可能是“我讨厌被别人拒绝,我可不想受伤害”。己所不欲,所以也不想将同样的招数施于旁人。 扔不掉同样也是这个道理。 这些东西虽然“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可却还扔不掉,一直留在家里,理由就是执念。

 5、 没有收拾的屋子就像便秘

在便秘的时候,病菌会不断释放毒素,这些毒素会被肠道再次吸收,而后扩散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引起不适。 当我们身处一个堆满垃圾和破烂儿的房间时,也等于是24小时不间断地吸收这些废物发出的废气,让你不知不觉间陷入慢性中毒状态。所以, 为了健康着想,还是不要让房间“便秘”的好。

如果不改变你的生活习惯,你的家就没办法彻底干干净净。

 作者曾经接待过一位完全没办法把家里没用的东西扔掉的学员。好不容易千幸万苦地和这位学员一起筛选出不要的东西,作者却非常担心他会就这么把这些东西放着不管,作者只好把那些破烂儿带回去仍。 结果,作者的车里被搞得到处都是霉臭味儿。这些东西在物理上与腐烂也无异了。

 在本书里,作者把破烂儿分三类:

 ⑴不用的东西

漫不经心地保存或放着不管的东西,甚至是已经忘记了它的存在的东西。是因为一想到扔掉就心怀不安所以就一直拖着没扔掉的东西。

 ⑵还在用的东西

好歹还算是在用,可其实并不喜欢,所以就随便用着。我们会乱七八糟地乱发,毫不珍惜地随意乱用这些东西。

 ⑶充满回忆的东西

 因为充满了怀念与回忆,所以总也丢不掉,是拥有强大能量的东西。

不用的东西充满了咒语般束缚的能量。 还在用的东西则像是一摊混乱的淤泥。 充满怀念的东西本身就会散发出强大的气场。

 明白了这些,大家就可以理解,“满屋子全是破烂儿,而且丢得乱七八糟的”这种状态,是无视、否定与混乱这好几重的消极能量交织在一起,所以,人就如同陷入泥沼一般进入无法自拔的状态,会觉得喘不上气。 认清自己与物品之间的关系。断舍离认为,只要能除掉那些破烂儿、垃圾、灰尘,就能消除停滞运和腐朽运。

6、 找回对自己的信任

经过上面的分类之后,想必大家应该能明白一点了。堆积着的破烂儿就代表着“良心不安的聚集”、“担忧的聚集”。作者说,在断舍离里,要把时间轴放在当下,而良心不安与担忧,其实是把时间轴错位到了过去与未来。 让房间乱七八糟,把屋子搞得一团乱,粗暴地随便乱堆东西,就相当于赋予了自己否定、自卑的能量。

作者认为, 把房间搞得脏兮兮的人,多数都有自我惩罚的倾向。 居住环境是凭借一己之力就可以改变的环境,要打造出能款待自己的空间。 能够做出改变的,只有你自己。


 一、以自我为轴心,把时间轴放在当下

看完了前面的内容,想必大家也能感觉到,断舍离其实是一种非常简单的方法。总而言之,在行为上,先学会“舍”,就是把不需要的东西全部扔掉就行了。 至于“舍”的秘诀,就是完全地以自己为中心,并且以当下为时间轴。

1、“自我轴心”的窍门——注意提问时的主语

举个例子,假如我拿着自己的眼镜对你说“请用吧”,你也不一定会用。可如果要是问这副眼镜是不是“能用的眼镜”,答案显然是“能用”,也就是说它是可以被使用的。 同样是可以用的东西,对它的判定却是因人而异。

物品原本是因为“我用”才有价值, 可多数人都说“眼镜可以用”、 “筷子可以用”,拿物品当了主角。这是把焦点聚在物品上的状态。 在考虑物品是否应该被留下时,思考的主语是“我”,而不是物品。

2、了解当下的含义——将与物品的关系比作人际关系

作者把“自己与物品之间关系的变化”置换成人际关系来看,为了方便和更容易理解。

已经成为了垃圾暂放处的房间,就好比是被各种人围绕着的生活状态,是你根本就不认识的陌生人,而且满屋子都是,这是不是让你觉得很不舒服呢? 拿人际关系来打比方,需要把这种状态由四周都是陌生人上升到四周都是认识的人,即让主角从可以用的物品挪到自己身上,物品是否有用全由自己决定。 引入时间轴的概念,即:选择对当下的我来说最重要的朋友。

 选择物品的窍门,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这一点必须铭刻在心。

  二、从信息过多到知行合一

中国有一种相术,比如手相、面相、风水等等,通过对外在形象的观察分析,观测出人的命运。中医的望诊也一样,通过看得见的世界中的信息,判断藏于表象里面的那个看不见的世界的状况。 断舍离中也有“相”这个概念。人的住所状态往往会呈现出本人的一些问题。更多地了解看得见的世界,以让自己变得更好,这就是断舍离的宗旨。

1、“相”的世界与意识世界

有个词叫冰山一角,指的是你所能看到的只是冰山的一小部分,在你能看得见的世界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你看不见但确实存在的。我们常用这个例子说明人的意识。 一般来说,在人的意识中,只有4%到15%属于外显意识。

在断舍离当中,首先要了解房间的“相”,然后通过“舍”和“断”这样的行为,就能使房间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换句话说,通过仅占4%到15%的“看得见的世界”的变动,让“看不见的世界”一起发生变化。 在改变环境的同时,你还会收获一种难以言喻的,美妙感觉——一直堵在潜意识里的东西也一并被清理掉了。改变自己,改变他人,改变人际关系。

 2、勤做练习,做到知行合一

所谓“知行合一”,就是要让认知与行为相一致。因此,从今以后要扔掉那些多余的信息,只选择自己能够付诸行动的信息。尽早从头脑的“便秘”中解脱出来。

 物品要用才有价值,是为断。

物品在此时、当下,应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是为舍。

 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是为离。

通过整理肉眼看得见的环境,同时也整理自己,这就是人生该有的状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