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被誉为“孤篇压全唐”,它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文学评价?

如题所述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在近现代得到了极高的赞誉,也引起广大读者对此诗之美和价值的重新审视,并盖以「孤篇横绝全唐」之称。

《春江花月夜》被誉为“孤篇压全唐”,它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文学评价?下面我从另外的角度来说说理由。


一、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之所以被人誉为“孤篇压全唐”,跟以下学者的评论有关。

清末学者王闿运评其曰: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宫体之巨澜也。”

后人经常引用的“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即出自此处。

这也是第一次有人承认张若虚在古典诗歌中的地位,

而且“大家”这种称呼,将张的地位拔到极高的程度。

所谓孤篇横绝,指的是张若虚以《春江花月夜》而遗世独立、超乎众类。

概言之:他的诗出于四杰,又出乎于四杰。

而近代的闻一多在《宫体诗的自赎》一书中称它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其后,闻一多弟子林庚继承了师说,并进一步抬高了对《春江花月夜》的赞誉,他在《中国文学史》及《中国文学简史》“诗国高潮”一章中皆有“前人评为‘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语,于是此说渐盛,并逐渐广为传播,影响巨大。

闻一多先生的点评后面还有一句:

“至于那一百年间梁、陈、隋、唐四代宫廷所遗下的那份最黑暗的罪孽,有了《春江花月夜》这样一首宫体诗,不也就洗净了吗?向前替宫体诗赎清了百年的罪,因此,向后也就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张若虚的功绩是无从估计的。”

其实,王闿运称《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与其崇古尚雅、喜绮丽缘情的诗学审美密不可分,

他本身就喜学词藻婉丽、语含悲情的“刘希夷体”,而张若虚的《春江》又青出于蓝。

因此他的横绝不是指整个唐诗,而是相对于齐梁以来流行的宫体诗。

闻一多的“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也是指相对于齐梁隋唐以来的宫体诗。

二、《春江花月夜》被誉为“孤篇压全唐”源于作品本身

1、张的“春江花月夜”的确一首艺术性极高的诗歌。

生命力就是它有意境和境界

它在中国诗歌史上,尤其是宋明时期,长期受到忽视,这是不应该的。当一颗明珠被发现的时候,它的璀璨和夺目光芒将无法再被人忽视。我们都知道,诗歌是语言的艺术,那么一首诗,除了语言的优美,其次要有内在的生命力。

生命力就是它有意境和境界,有深度的思想和美的内涵,或者诚挚的情感。《春江花月夜》在语言上自不必说,它超出了优美这个范畴,是比优美更美一个维度的语言。

能于古艳中见自然,绮靡处含清丽,缠绵中有旷达,华美流畅,又绚烂多彩。

在意境上也呈现出多种面貌,既有“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浩渺,

也有“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的幽美朦胧;既有“空里流霜不觉飞”的明逸;也有“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的空灵,可与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颉颃。

事实上,他营造的意境,除了美学上的,还有哲思上的。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这句诗,有着超越本体的意识,挣脱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

2、从诗歌的发展而言

张若虚身处初、盛唐之交,以一种“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觉悟,攀上了初唐诗歌的巅峰。呈现在他诗中的即是“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淡淡悲伤和憧憬。

以一种轻盈、淡然、恬静、从容的心态面对“时空事物”的变幻和更迭。如李泽厚先生所言:“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这即是初唐之音到盛唐气象的峥嵘过渡!

个人想说的是: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尽管当不得“孤篇压全唐”之誉。但至少,“孤篇压初唐”毫不为过。

它不是盛唐的顶峰,却是初唐的顶峰!

3、因为要评价一首诗,要看是从什么样的角度。诗歌当然以艺术性为至上。

既然如此,那从美学的角度来讲,《春江花月夜》不仅能力唐朝诸公,往前往后一千年,都是鲜有与之颉颃的。
学界所说的生命意识,宇宙意识,时间意识,以及那种轻快而从容的内在情绪,这些分散开来,都可以在古典诗歌中找到类似的作品,但如果立足于“月亮美学”,尤其是把以上的几点建立在“月之美学”上面,《春江花月夜》又是那样的卓尔不群,是独一档的存在。

以月之美学而引发的人生感悟、宇宙意识、时空思索、个人的情绪与寄寓融入月亮这个主题,屈原没有,李白没有,苏轼也没有做过的。

因此,对于《春江花月夜》的评价,历来不是高估了,而是低估了。只是大部分“吹捧”这首诗的人,没有夸在点上而已,也没有认清它真正独特的那份价值和意义,即——月亮美学,以及熔铸在月之审美中的诸多命题。


后话:

事实上,与很多人想的不一样,张若虚并非靠《春江》闻名于后世,其在当时,是跻身李、杜之列的超一流诗人。之所以落得个遗世两篇的结果,大概跟王勃一样,恃才傲物吧。况且即便是李杜,散佚的诗文也大半,时命不如两人的张若虚,诗作几近销声匿迹。这一点跟王勃一样,除了《滕王阁序》,诗作寥寥无几,王勃命短,尚情有可原。

但同样才华出众的张若虚,活了一辈子,不可能只有《春江花月夜》这样一首惊世之作,否则不足以名重当时,毕竟,《春江》成名,是在后世,唐宋诸公,都不喜欢这个风格。所以我们可以推断,张若虚应当还有其他的好作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3-29

读书的时候,老师说《春江花月夜》是初唐气派最辽阔的一首诗。当时我并不理解,只是觉得这首诗好长呀,要背多久呢哈哈哈哈,现在读来,才有了些许的诗意体会。

作者张若虚留存下来的诗作非常少,后人提到这首诗,称之为“以孤篇压倒全唐之作”。作者写此诗后,“春江花月夜”这个名称便延续下来,成了美好时光、黄金岁月的代名词。

我们首先得看看它到底好在哪里。

1、被化用的次数多。

    崔颢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就化用了“白云一片去悠悠,清风浦上不胜愁”。

    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化用了“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化用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曹雪芹更是仿照《春江花月夜》写了一首《秋窗风雨夕二》.

2、意境绝美。

春江花月夜,世间最美的五种事物,原本都是独立的,但是被张若虚合理的放在了一起,犹如完整的五线谱,营造出了温馨、朦胧、凄美、孤寂、落寞的场景,其中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其唯美程度完全可以类比,范仲淹的“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和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春天、江水、花朵、月亮、夜晚,对于其他的生命可能不重要,可是对这天晚上的张若虚而言,所有的事物都有意义,他看到了鸿雁,看到了鱼在翻腾,水面上出现了波纹,然后他留下了一首诗。

3、立益高远。

全诗写了两样最宏大的东西,时间和空间。“江畔何人出见”是对于世界和宇宙的追问及探索,“人生代代无穷矣”是对自然的永恒的感触。这样高远的利益在其他的唐诗中并不多见。


张若虚就是个天才!!

有些人是专才,钻研一辈子可能才会出名,可能一辈子也出不了名。而有些人注定就是天才:

王希孟18岁就出惊天神作《千里江山图》,王勃一首《滕王阁序》就给中国成语史贡献了十几个成语,本杯的原作者张若虚也是个天才,人家乾隆写了上万手诗都没一首诗出名。一个张若虚就写了一首《春江花月夜》,就可以孤篇压全唐。可见真正的天才,他可能就是天选之材,后天培养出来的不是天才,而是熟练性。


最后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中的景色吧: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译文: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就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译文: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译文: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译文: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一千多年以后,我们在一个好像跟诗人无关的环境里面,读这首诗,我们可能不能感受到但是作者的感受,但是我们有了自己的意境,这才是诗歌的魅力所在。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3-03-28

众所周知诗歌在唐朝达到了顶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物,而你知道张若虚吗?他的《春江花月夜》被称之为“孤篇压倒盛唐之作”,什么样的作品才能得到这么高的评价呢?

我觉得还是因为这首诗其实细品每一句都很绝,而且不同的人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当你去读的时候,就仿佛和一千多年前的作者有了一个对话,多么神奇的感觉!

这首诗最吸引我的地方是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体会,初读时也许喜欢“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一句话就勾勒出来一幅绝美的画面;再读却陷入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无限思考,最深情的是这句“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鸿雁飞走了,但光影留了下来,鱼龙游走了,但水面留下了波纹,就像很多事情虽然过去了,但在我们的心里留下了永远的痕迹,这么有哲理的话,太感人了。


张若虚作为存世很少的诗人,却有一首宫体诗被称为孤篇压全唐。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在文学历史上,这样的事情很少出现,张若虚应该是非常幸运的。因为普通人误传了王闿运的“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这八个字出自他的《论唐诗诸家源流(答陈完夫问)》: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宫体之巨澜也。

也就是说,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宫体诗当中,的确不错。但是这也只是宫体诗的范围罢了。闻一多也很喜欢这首诗,说它荡涤了“梁、陈、隋、唐四代宫庭所遗下了那份最黑暗的罪孽”,“向前替宫体诗赎清了百年的罪”。

这也是因为宫体诗本身就是宫廷诗歌,其范围非常狭小,在一个非常小的分类当中,出现这么一首水平较高的作品,当然可以用巨澜来比喻。然而,这也只不过是在其宫体诗的范围内而已。


诗比人出名,“孤篇压全唐”里的美景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译文: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译文: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译文: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译文: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时至如今,无数的人读着《春江花月夜》抒发思念,无数人听着《春江花月夜》,思考人生。月是永恒的,而《春江花月夜》让我们在望月时,找到情感的抒发口,思念不绝。

第3个回答  2023-03-19

《春江花月夜》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张若虚,他传世之诗一共就两首。而他被捧上神坛是因为被学者闻一多评为唐朝诗歌的顶峰的《春江花月夜》,因此《春江花月夜》被誉为“孤篇压全唐”。

《春江花月夜》是张若虚创作的七言长篇歌行。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江为场景,以月为主体,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


那么,《春江花月夜》能否配得上这五个字的评价,如果以抽丝剥茧的方式,把这首七言古诗分析一番,便可得出结论。具体说来,这首诗具有四个鲜明特征:

第一,韵律美,适合演唱,适合配乐演奏,利于传播。

张若虚是江苏扬州人,祖祖辈辈生活在江南,对流行于江南的”“宫体诗”(一种乐府诗)十分熟悉,这是他能写出《春江花月夜》的关键所在。

“宫体诗”产生于六朝时期,到隋朝和唐朝初年依然很流行,内容以描写奢华的宫廷生活为主,辞藻华丽,风格香艳,常配合乐舞来演唱,因此,被一些文人士大夫称作“靡靡之音”。

《春江花月夜》流行于江南吴地的乐府歌曲名,有固定的曲调、乐谱和韵律,张若虚在某个春天的夜晚,站在江边赏月观潮,被所见所闻触动心弦,就套用这个歌曲名,写了这篇《春江花月夜》。

可以看出,全诗语言清新隽永,韵律宛转悠扬,在节奏上起伏跌宕,旋律有时含蓄,有时激荡,有时悲怆,如同梦幻曲或小夜曲那样回环往复,把音乐的韵律美展现得酣畅淋漓。

因此,这首诗自创作出来后,就被配合琵琶、古琴、古筝等中国古典乐器进行演奏,甚至被直接当作歌词,传唱于庙堂和江湖,经过演奏与传唱,进一步提高了这首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春江花月夜》一诗,不仅言情,而且写意,更重要的是多了一份哲思,因此才一经发觉就被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于是就被推到了唐朝的神坛之上!

第二,意境美。

《春江花月夜》之所以经久不衰,跟它本身的品质分不开,这首诗把古诗的意境美发挥到了极致。

在这首诗里,张若虚在创作手法上非常讲究,第一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开门见山,以极富有画面感的诗句,直接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雄阔壮丽的画面,之后按照“景——情——理”的叙述结构依次展开,一步一步把诗歌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另一方面,诗人非常善于运用时空转换的手法,写景时,笔触在“江、花、月、夜”之间不断游走,并且常用动词来连接这些画面,语言生动、空灵、自然,给读者呈现出一个神话般的美妙境界,促使“春江花月夜”显得那样幽静,充满迷人的朦胧美。

第三,立意和选材很新颖,对乐府诗推陈出新,提升了乐府诗的品味,佳句频繁出现,成为后世诗人用典的范本。

《春江花月夜》虽然借用宫体诗的形式,但在内容上让人耳目一新,并没有沉浸在往日乐府诗刻画儿女情长的老套路里,而是以月亮的起起落落为核心,展开对人生哲理和生命意识的追寻,很好地提升了乐府诗的境界,并诞生了许多振聋发聩的佳句,给后世诗人创造了用典的机会。

说到“用典”,经常写作的人都不陌生,用典是为了加强诗文的表达效果,特意对其他作者的句子,以及一些历史故事的引用和再创作,在诗歌创作中很常见。

《春江花月夜》里多个诗句成为用典的对象,比如:

稍晚于张若虚的唐代诗人张九龄在《望月怀古》里有这样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句诗显然化用了《春江花月夜》首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盛唐诗人崔颢在《黄鹤楼》里有“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诗句,这句诗是对“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的借鉴。

连大名鼎鼎的李白,在《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里的“青天明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一句,跟《春江花月夜》里“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也有许多相似之处,明显是受了这句诗的启发。

可见,妙笔生花的诗句,永远是别人学习的模范。


个人感悟:

《春江花月夜》穿越千年,依然美得惊心动魄,直击心灵又不失含蓄雅致。《春江花月夜》一诗,不仅言情,而且写意,更重要的是多了一份哲思,因此才一经发觉就被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于是就被推到了唐朝的神坛之上!

追答

《春江花月夜》被誉为“孤篇压全唐”的原因是因为确实很好,语言唯美,有艺术性,容易理解阅读背诵。

第4个回答  2023-03-03

《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它被公认为旷世奇作,被誉为“孤篇压全唐”那到底这首诗好在哪里?

一、突破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对前面的宫体诗有一个突破。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却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

二、气势磅礴,意境空明。

   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诗人从江写到海,用海来烘托气势,一开篇就很有气势。“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

三、旋律宛转悠扬

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又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

四、宇宙观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八句话是这首诗的精华所在。

这八句话讲到宇宙人世间的一个最根本的现象,也是宇宙人世间的一个最根本的哲理,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

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在这里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


说下我的看法:

张若虚的春江诗绝对是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但是“孤篇压全唐”这个称誉未免有些武断。纵观唐诗,群星璀璨,不乏一些旷古奇作,如杜甫的登高,李白的将进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的 送元二使安西等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