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教学生写作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4
1. 教师怎样教孩子写作文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写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

为了写好作文,师生都必须付出许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通过《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加之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小学作文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1 用生活体验作文的快乐 “为有源头活水来。”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有源头才有活水,生活就是作文之源,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

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就需要学生的作文反映他们的真实生活,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体现童真童趣。首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炼素材,捕捉生活中的感人情景,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懂得作文就是用笔描绘生活,要引导学生勇于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探究。

真实的情感最能打动人心,真实的感受是学生写作的第一手材料,既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又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能使学生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尽情地释放出来。例如,学生在参加劳动时,亲身经历了劳动的辛苦和劳动场面的热火朝天后,笔者安排了一篇写劳动的作文,学生就能把在劳动中看到的、听到的、做到的、想到的、体会到的情景描写得十分真实、生动、感人,就能把劳动的激烈场面写得真实具体。

星期天学生帮助父母打扫家务,有些学生就把他们的劳动经历和感受写进作文里,有写劳动辛苦的,有写生活不易,感恩父母的,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情实感,着实让人感动。让人觉得孩子们突然长大了,懂事了。

如果不是亲身经历了、感受了,写出真情实感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要坚持作文与生活相结合,作文与做人相结合,防止无病呻吟,胡编乱造,假情假意,说空话,说大话。

其次,教师要赏识、尊重学生的写作,让学生敢于说真话。在作文中出现了说真话,表达真情的内容,哪怕表现出了不积极的道德思想,或语言文字不规范的情况,教师都要加以表扬抒发真情实感的好苗头,在肯定了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基础上,再对学生在其它方面存在的问题予以指导改正。

2 优化作文训练,提升学生的人格 要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就必须重新认识“作文”这一概念。作文能力是由语言表达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

因此写作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经过长期实践、反复练习。所以我们平时的作文训练大可不必要求面面俱到,具体说作文不必强调文体,也不一定强调成篇。

作文,作为语文课的一种训练,他与数、理、化的作业一样,只是一种练习。对于学生的作文,我们不宜用文学批评的“标准”去硬套,也不必去用文章应有的格局去衡量。

作文,相当于音乐课的视唱练习,相当于美术课的速写、素描,你能说视唱练习等有什么完整的格局、有一定的套式吗?但是,通过这些练习,将来,学生就自会唱歌,自会画画。作为练习的作文,同样如此。

阅读中渗透写作,陶冶学生的人格。通过阅读让学生充分感知生活,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引发表情达意的心理冲动。

具体地说就是在文本解读活动中达到沟通与默契,搅动积淀在学生心底的生活积累,触动他们敏感多情的心弦,使他们产生写作上的冲动,让语言激流宣泄出来。如在教学《气象学家竺可桢》一文时,笔者在“日记数量”后的“日记情怀”板块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当四十多本日记呈现在我们面前时,当我们一页一页地翻阅竺可桢的日记时,我们看到的仅仅是天气吗?仅仅是大自然的变化吗?那么,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们还看到了什么?请从文章中找到依据。”

随后的精读文本中,竺可桢的人格魅力感染着学生,霎时间,学生情不自禁欲以文字倾诉感情: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笔者还看到了日记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笔者还看到了他坚持不懈的精神;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笔者还看到了他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等等。3 要不断满足学生的表现欲 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是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重要手段,小学生的自尊心很强,有着强烈的表现欲,小学生喜欢教师、家长和同学们重视自己,注意自己。

老师如果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能创造各种条件,千方百计满足小学生的表现欲,让小学生能享受自己作文成功的快乐,那对培养、激发小学生的作文兴趣,尤显重要。利用黑板报、墙报等,开辟“作文园地”,将本班学生中写得较好的文章,优美的词语、句子、片段,精彩的开头、耐人寻味的结尾、新颖的选材、与众不同的写法、恰当的修辞方法登上去,供大家阅读、欣赏、学习。

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成功心理、表现欲,使他们进入到自己作文“乐”的境界。搞好课堂效应为学生写好作文后,可在课中将一些优秀的作文、精彩的片段让学生当堂朗读,给好、中、差三类学生提供均等的机会,无论是一点一滴都可读出来。

这样,就使每个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得到了满足,都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也就都增加了对作文的喜爱。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向校内、校外报刊杂志上投稿。

如果一旦某个学生在某篇报纸上投稿成功,对其本人来说,无疑是一种表现欲的满足,而对整个班甚至是整个学校来。
2. 浅谈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写作文
首先,是指导学生如何选材的问题。根据习作的训练要求,先要引导学生认清题目,抓住题眼,明确中心;然后让学生围绕中心,从平时观察到的实践活动中所掌握到的丰富材料进行选择材料。只有这样所选的材料才不脱离中心内容,消除生搬硬套的现象,既真实可信,又生动感人。

其次,是指导学生编写提纲。要使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有条理,就要使学生懂得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怎样写。当然,像记叙文,一可按时间顺序,也可倒叙开篇。这就需要事先编好写作提纲了。有了提纲才能使学生写的文章有中心、有条理。

再次,是指导学生修改作文。所谓修改就是更正错误,删去多余,补充新的内容,直到满意为止。俗话说: “文章不厌百回改”,其实好的文章往往是改出来的。
3. 老师教我学作文
我以前觉得作文可难写了,妈妈为这件事情伤透了脑筋。

后来妈妈让我参加了一个星期天的作文写作兴趣班,学习班里有很多091班的同学和我一起学习。教我们写作文的老师姓黄,她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师,每天都面带笑容给我们上课。

黄老师还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为了让我们写好作文,每次写作文前她都会给我们读几篇佳作,让我们先感受一下别人是怎样写出好作文的;然后黄老师就利用小黑板教给我们写作的思路和方法;最后让我们一个小时内独立完成作文。老师会在一旁静静地看着我们,中途时不时过来给我们点拨一下。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现在觉得写作文容易多了,不但有内容可写,而且写作字数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喜欢写作了,取得这些进步我得感谢黄老师,我喜欢黄老师。我相信:只要我努力,说不定以后我会成为一个大作家呢。

请你们拭目以待吧。
4. 怎样教学生写作文
如何把作文写生动、传神是个老大难问题。

学生甚至跟我诉过苦:“作文之难,难于上青天。”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经过几年的教学探索,我从有物、情感、写法三个方面入手,指导学生通过强化观察、阅读、写作,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一、有物是前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也一样,肚子里没货,怎么能写出来呢?学生怎样才能让自己的肚子里有货呢?方法不外乎两种:一是找物,二是借物。 1.找物:走进生活,积累素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个源头活水就是身边的万事万物。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观察身边的人,观察身边的事,观察身边的景。具体地讲,就是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欣赏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就是要引导学生用心去欣赏城市中的高楼大厦与乡村中的小桥流水;就是要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春的生机、夏的力量、秋的欣喜、冬的严酷;就是要引导学生用心去捕获城镇小贩的大声叫卖;就是要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母亲温柔的唠叨…… 一次,我让学生当堂写班里的一名同学,但要隐匿该同学的姓名,优秀的标准是同学们能从文字中推断出写的人是谁。

结果,同学们都很想知道自己在别的同学心目中的形象,于是对这次写作训练非常感兴趣——很多次,作文还未读完,同学们就在哄堂大笑中“揪出”了文章的写作对象,教学效果非常好。后来,我便趁热打铁,设计了一系列的写作内容,如描写老师系列、描写明星系列等。

有时候,我还专门播放一小段电影,让学生描写。 就这样,通过观察训练,学生在观察中获得了乐趣,我作文教学的第一个目的便达到了。

2.借物:扩展阅读,储备素材。 如何借物呢?我们必须请出第二位老师——书。

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阅读是享受智慧的精神盛宴。书中有屈原遭驱的忧愁,有李白的万丈豪情,有杜甫的忧国忧民,有陆游的金戈铁马,有苏轼的大江东去,有柳永的晓风残月,有鲁迅的冷峻,有朱自清的清新,有老舍的朴实……书中还有数不清的故事与看不完的风景,各种悲欢离合,各种漂亮景致,都可以让我们受益匪浅。

因为,没有经历的可以从书中经历,没有见过的可以在书中见到,没有体验过的可以在书中体验……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多活一世”,此话一点也不夸张。 教学中,我在互联网上收集了许多名家的同题文章并将它们整理成不同的系列,如父母系列、故乡系列、友情系列、咏物系列等,并转发给学生让他们阅读。

通过几次这样的专题阅读训练,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吸取优秀作家的写作养料——仿写的文章虽然有斧凿的痕迹,但立意、叙事手法等均有了长足的进步。 就这样,通过阅读训练,学生在阅读中不仅获得了乐趣,还积累了写作素材,我作文教学的第二个目的也得以实现。

二、情感是基础 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作文教学活动。具体地讲,就是要让学生作文时有感而发,不吐不快,有一种写作的渴望。

“我手写我心”是写好文章的基础。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声音和性格说话,写出自己独特的生活和感悟,抒发自己独有的真实情感和体验。

真正好的文章不在于字数有多少,而是要把想说的话说出来,要把想表达的意思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曾要求学生写过一篇《我的母亲》。

有一位学生在文章中写了母亲的手——以儿时记忆中母亲那双白白嫩嫩的手和现在母亲那双布满青筋的粗糙的手为线索,给我们刻画了一位勤劳善良的母亲形象。课堂上,我读这篇文章时很多学生都哭了。

因为,他们的母亲也是那样为他们日夜操劳着。由此可见,当学生会用细节表现文章的主题时,他们也就学会了观察生活,也就明白了作文之道。

三、写法是助手 1.拟一个好题目。 好的文章题目马上就可以吸引读者的眼球。

比如,借用歌词可以拟题为“我悄悄地蒙上你的眼睛”;妙用成语可以拟题为“妙趣‘横’生”——对“横”字的用法进行简介;利用谐音可以拟题为“从‘心’做起”。 2.选用优美的词句。

选用恰当、精妙、传神的具有形象性和表现力的词语,可以给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的感觉,进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比如,孔乙己“排出”几文大钱中的“排”字,就十分生动。

另外,古典诗词中的用词往往十分精妙,也可以化为己用。 3.巧妙安排文章结构。

比如,以情节见长的文章,如果用倒叙或设置悬念的方法写,艺术感染力一定会很强。比如,《项链》《麦琪的礼物》等,故事情节在高潮处落幕,出人意料的结尾的确让文章产生了意蕴深远的表达效果。

4.巧用修辞。 古典诗歌中,巧用修辞的句子比比皆是。

比如,同样是写愁,“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是写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是写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也是写愁。显然,文章中巧用修辞不仅能给作文增加丰富、生动的意蕴,还能达到化平淡为神奇的艺术表达效果。
5. 老师教会我
老师教会我宽容有一位老师她不仅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还让我学到了做人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这位老师就是我们的班主任王老师. 班主任在我们眼里是一个大美人儿,她的微笑是那么迷人. 记得有一次老师和我们班的同学在一起搬桌子,可是桌子上放着一瓶钢笔水,那瓶钢笔水没有盖紧,可能是因为老师和同学用力太大,把钢笔水碰到了地上.说巧也巧正好那瓶钢笔水洒到了老师那雪白的衣服上,我当时看到老师那脸上的神情好像很严肃.那位同学知道自己犯了错,神情变得更严肃,很怕老师会说她.铃……铃……声很快就响了起来,我看看老师远去的身影我想到:“老师一定会狠狠训那个同学的.” 上课的铃声又响了,班主任回来让我们站队,集体出去搬桌椅,这时那个同学忐忑不安的走到老师面前说:“老师,我……我不是故……意的”.老师看了看这位同学,轻轻地拍了拍她肩膀说:“老师知道你不是有意的,所以老师不怪你了,你也不用难受了,快归队吧!”这时,老师又说:“快,把队伍带走吧!”再看看老师脸上没有了什么异常,笑容依旧那么甜蜜.我们初一有四个班一起搬桌椅,所以搬得很快.我们见就剩那么几个桌椅了,就放慢了脚步,我发现班主任在和几个老师在一起说这什么呢!我在旁边听见有一个老师问班主任说:“你的衣服是怎么弄得?”班主任先是微微一笑说:“这个是我用钢笔水徐上去的,怎么样?好看吧!”旁边又有一位老师说:“你用笔再画一画就像朵花了.”班主任又是一笑说:“那行,我回去试试看.”看着班主任轻松的回答,我们班有些同学问老师为什么不责怪她呢?老师却说:“她又不是有意得,再说了这也是我自己弄得,我和你们说过对人要宽容.”我知道这件事是因为那为同学的马虎大意所形成的,看这教师简单的回答我真佩服啊!有那么一颗美好、宽容的心. 自从那次我再也没有见过老穿那件衣服,我猜想那件衣服一定被老师放了起来,可是这件衣服和那团墨迹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