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一路走来,都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经验或者教训?

如题所述

2022年4月9日19时46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印度尼西亚PALAPA-N1卫星失利,这是3月17日长征七号甲火箭首飞失利之后,一个月内第二次发射失利了!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CZ-3B)是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在长征三号甲和长征二号捆绑运载火箭的基础上研制的大型三级液体捆绑火箭,火箭全长54.838米,一、二子级直径3.35米、助推器直径2.25米,三子级直径3.0米,整流罩直径4.0米,起飞质量425.8吨,标准GTO运载能力为5.1吨。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自从1996年首发以来,至今已经24年,在其基础上中国又推出了多款改进型号。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主要用于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是中国用于商业卫星发射服务的主力火箭。

近些年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可以说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均是连续,高强度发射几十枚都连续成功,把一大堆著名的载荷,诸如嫦娥3/4,各种北斗卫星,中星、亚太、风云四号等送入轨道,3月9日才将倒数第二颗北斗三号组网卫星送入GEO。是国内当前发射量最大,成熟度相对高的高轨道运载火箭。

2017年,中国与印尼签订尼PALAPA-N1通信卫星项目合同,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采用东方红四号增强型通信卫星平台,覆盖印尼等地区,经过3年研制,2020年4月9日PALAPA-N1通信卫星在轨交付客户使用,然而却遭遇发射失败。

此次火箭发射,火箭一、二级飞行正常,三级工作异常,根据测量数据监视判断,火箭三级及卫星残骸已坠落,卫星发射失利。目前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二、三级分离失败;火箭三级一次点火失败;三级二次点火失败。

早在2009年8月31日17时28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印尼“帕拉帕-D”通信卫星,火箭一、二级飞行正常,三级二次点火后出现异常情况,未能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事故原因是火箭三级发动机一次点火工作正常,三级发动机二次点火后,其中一台氢氧发动机推力偏低,导致卫星远地点低于预定值。

在时隔11年之后,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再次出现类似的错误,而已同样是印尼的通信卫星。这样的错漏本不应该发生,而且那次好歹让卫星变轨成功了,这次直接火箭三级及卫星残都坠落了。

而PALAPA-N1卫星的作用就是接替目前在轨的“帕拉帕-D”(PALAPA-D)商业通信卫星。

这两场的航天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以上个月的长征七号为例,早在2016年,长征七号就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而此次的长征七号改中型运载火箭基于长征七号的新一代中型高轨三级液体捆绑式运载火箭研制的,都是用的成熟的技术。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这24年来只出现过两次重大故障,都是和火箭三级有关,除了2009年这一次,还有2017年6月19日0时1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遥二十八运载火箭发射“中星9A”广播电视直播卫星,同样是火箭三级工作异常,卫星未能进入预定轨道,不过那一次中星9A靠自带的燃料独自在太空中“徒步”行进,爬升2万多公里,用16天完成了一场“太空自救”,到达预定轨道。

此次之所以三级再次出现问题,应该和长三乙进行了改进有关,长三乙虽然一直叫长三乙,但是这些年以来一直随着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在不断升级,就像我刚才说的,出现了很多型号分支,在进行改进的过程中,可能出现了一些问题。

虽然是商业发射,有航天保险会进行赔付,航天保险指的是指为航天产品包括卫星、航天飞机、运载火箭等提供风险保障的保险。比如,1995年1月26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亚太二号”卫星发生星箭爆炸事故,造成的后果是星箭全损,保险人为此付出的经济赔款高达1.62亿美元。

PALAPA-N1项目是国产通信卫星首次在印尼宇航市场取得突破,对促进中国航天产品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具有重要意义。PALAPA-N1项目将改善印尼通信、广播事业,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也是中国航天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又一成果。

此次发射失败,势必会让其他国家质疑中国的航天发射能力,影响中国航天产品拓展海外市场。

如果说长三乙是影响中国开拓海外市场,而上次的长征七号甲火箭失利,则对中国接下来的航天任务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包括将实现北斗导航、探月三期等重大工程收官,完成火星探测等重大任务发射,完成长征五号B、长征七号甲、长征八号三型运载火箭首飞,完成亚太6D卫星、集团公司卫星互联网融合试验星等商业卫星的发射,都要依靠这款火箭。

在这两次航天任务之后,根据计划,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将搭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于4月中下旬执行首飞任务。

不得不说,中国的航天任务安排太过紧密,每个任务节点都卡得非常紧,和欧美相比,资金人才又投入不足。

中国航天应该留出时间,进行举一反三,总结失败和教训,为了去向更远的星辰大海,做好更充足的准备。

几十年来,中国航天人在成功与失败不断前行,在一次又一次任务中,人们明白了“长征”的意义,希望大家可以多给航天人一些理解。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还在不断努力探索。

我们终将成功,我们一定成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4-24

1996年2月15日凌晨3时零1分0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我国新研制的长征三号乙火箭发射国际708通信卫星,点火起飞后约两秒,火箭飞行姿态出现异常,约22秒后,火箭头部坠地,撞到离发射架不到2公里的山坡上,随即发生剧烈爆炸,星箭俱毁。此次事故还造成6人死亡,57人受伤住院。中国对外商业发射服务由此陷入低谷。

长征三号乙火箭首飞失利,给中国航天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航天人痛定思痛,进行了认真的质量复查,认识到产品质量是中国制造的软实力,尤其是产品可靠性是软实力中的软实力。我们也在泪中体会到“质量是生命”的真正涵义。最终让长征三号乙火箭走出了失败的阴影,成为了中国火箭对外商业发射服务的主力火箭之一,并服役至今。

在航天发射试验中,成功的关键是“不带故障上天”,而消除故障的前提是发现故障和认识故障。2.15发射失利就证明了这个道理。精细测试,精准判读,故障表现及其机理虽复杂多变,但依旧是可知的。对于火箭总装来讲,成千上万的零部组件安装在一起形成一个大系统,任何一个零件失效都会带来系统的故障。所以我们用科学的双五条归零标准,对工作中发生的问题展开相关措施。

上世纪九十年代,国际卫星发射市场并不乐观,而中国航天也同样由于数次发射出现问题,致使长征火箭可靠性指标下降,进而导致数个发射合同取消。从另一个方面也让我们警醒,失败不起,没有退路,只能成功。只有各项工作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才能让我们的可靠性上去。特别是载人运载火箭,更要做成一个“不败的工程”,这种决心和意志,从科学规律上推敲是不可能的,但是从国家责任感出发,又是合情合理的。

时至今日,每当回想起2.15事件,都令我感慨万分。质量是政治、质量是生命、质量是效益的座右铭在我心里久久不容忘却。中国航天人不断积累经验,吸取深刻教训,将始终秉承高质量与零缺陷作为工作目标,保后续各项重大航天任务工程圆满成功。

第2个回答  2022-04-24

古有嫦娥奔月,今有神州十二号发射成功,中国的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青涩到成熟,从被他国小瞧到仰望,每一步的蜕变,都是一个个了不起的中国航天奋斗故事。我们的国家对航天事业的高度重视,对航天科技工作者秉持航天报国理想和追求、努力建设航天强国和世界科技强国的殷切期望,今年刚好是庆祝建党100周年,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中国的航天众望所归又取得了傲人的成绩。让我们一起展开历史的画卷,看看这一幅幅惊涛骇浪的航天蓝图。

我国的航天事业创建于1956年,老一代航天革命前辈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雄心壮志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价值观,苦干艰干,致力于我国的航天事业,创造了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卓越成绩,孕育了不朽的航天精神。

我国现已形成“箭、弹、星、船、器“的完整体系,在轨卫星超过300颗。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在多领域广泛运用,培育了以卫星应用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商业航天、”互联网+卫星应用“等高新技术产业飞速发展,航天科技成果大力转化,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与社会生活,航天科技在抗击疫情、脱贫攻坚、环境保护、珠峰测高、智慧城市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航天正成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引领国家科技进步的新高地,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新标志。

星辰大海,奔赴太空,从东方红一号到东方红五号,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从神州一号到神州十二号,以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航天事业科研工作者,有的放弃国外丰厚的物资条件,有离开繁华热闹的家乡,扎根深山荒漠,隐姓埋名、奉献青春、群策群力、攻坚克难。

时隔今日,中国的航天事业在今天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神州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取得了圆满成功,顺利与天和核舱成功对接。举国上下都在为之欢呼,为之沸腾。这是我国的航天科技工作人员创造的又一里程碑式壮举。

中国航天梦一个接一个实现,先驱者用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航天精神助力强国复兴梦。

50年来,航天科技工作者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趋势,中国航天以自主创新为发展道路,以老中青优秀人才阶梯为关键支撑,以航天精神为动力源泉,以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奋斗姿态,牢记初心,不畏艰难险阻。将航天梦想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中国航天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勇攀高峰,不断地诠释了中国精神,中国梦想。传承航天精神是对中国航天员最好的致敬,作为当代的青年人我们应当蓬勃向上接过中国航天事业的 “接力棒”,为中国早日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为实现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第3个回答  2022-04-24

教训特别多,中国航天取得的进步,都是用惨重的教训换来的,在系统内,这叫做归零。虽然失败都很沉重,但是每次失败也都让航天人学到教训,从而取得进步。只要不死人,其实失败不可怕,但总有一些重大事故,避免不了伤亡。

长征火箭最惨重的一次失败是在1996年2月15日,当时用长三乙火箭首发发射国际通信卫星708星,火箭点火起飞后约两秒,火箭飞行姿态出现异常,火箭低头,偏离发射方向向右倾斜,约22秒,火箭头部着地,随即发生剧烈爆炸,星箭全部损失,星体和箭体基本没有大的残骸。该次失败是长征火箭发射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失败。死亡6人,伤57人,爆炸地点距发射架1200米,毁伤民房80余间。故障原因后查明为惯性基准大回路里的一个电子元件失效,造成惯性基准无输出。

仅仅一个小小的电子元件故障,造成6人死亡的惨痛失败,这一案例,在每个中国航天人入职时,基本都会讲到。

在我的记忆中,另一个映象深刻的失败是风云2号01星在靶场的爆炸,因为刚参加工作时,同事们聊天经常谈到,所以印象深刻。

事故过程不详述,当时卫星还在发射场的厂房测试,准备发射,突然发射爆炸。同时在厂房测试的还有另一颗卫星,因此现场的工程师很多。当时一位德高望重的总设计师恰好在现场,爆炸产生的浓烟和有害气体将他熏倒,烟雾弥漫,再加上大家慌张撤离,竟然没有发现。幸亏一位勇敢的摄影师,扛着摄像机逆向进入厂房,为的是拍下事故现场第一手资料,以便事后分析。这位摄影师讲总设计师背出了厂房,当时总师的眼睛都已经因为有毒气体导致失明,被立即用专机送回北京救治,幸亏无大碍。这位总师鼎鼎大名,国庆大阅兵一定会去广场。而这位摄影师,我之前常常见到,很普通的人,从来没有想到这么伟大。

敢于逆向而行的中国航天人,

第4个回答  2022-04-24

中国航天一路走来,历经坎坷,我们也得到了许多的经验和教训

首先,在初期的时候,中国航天让我们意识到培养人才的重要性,没有科研人才,就不会有现在的中国航天,现在中国航天的成果是一代又一代的人才用血和泪换来的,是一代又一代人奋起直追,才有了今天的中国航天

其次,中国航天让我们知道严谨的重要性,在中国航天中,每一个数据,每种材料都要经过精确的计算,精确到实验才能运用到实际的中国航天中,这同样让我们知道的科学的严谨性,也让我们明白了严谨的重要性。

中国航天还告诉我们,每一份工作都是需要努力的,每一个项目都是需要长时间的血泪积累的,我们想要探索更大的宇宙,就要付出相应的努力,每一个火箭,每一个载人飞船都是好几年好几年的血泪换来的

每一个里程碑都是,用相应的牺牲换来的,中国航天的牺牲也绝不是一星半点,无数人为了中国航天事业投身于社会主义而奋斗,他也激励了无数青年人努力学习

中国航天日让我感受到了我身为中国人的自豪,也让我为我的祖国自豪,更为伟大的投身于航天事业的人,而感到由衷的敬佩,谢谢他们,让我们有了今天的科研成果,也谢谢他们,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