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字令三首的意思

如题所述

释义:

其一:

山,高耸入云端。快马加鞭向前赶路,不做丝毫停留。蓦然回首,惊叹身后的山峰与远处的天边快接上了!

其二:

山,起伏如波涛,浩瀚似江海,倒海翻江卷巨澜。山势奔腾迅猛如奔马,好似万马厮杀正酣战。

其三:

山,傲立苍穹如长剑,刺破青天锋刃未残。山之利剑好似要刺塌青天,但青天不会垮下,因为高山之大柱正支撑中天。

原词:

十六字令三首》近现代:毛泽东

其一: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其二: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其三: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一九三四年至一九三五年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湘贵一带群山间。在实行战略大转移的长征途中,红军不仅大多数时候都在高山峻岭中行军,而且也常在万山丛中冲破蒋介石的围追堵截,既历尽艰辛,又充满胜利的喜悦。毛泽东这三首小令,就是怀着喜悦的心情,在翻山越岭的长征行军途中写下的。

赏析:

这三首词都是写山,

第一首写的是山的崔嵬和险峻,“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长征其实就是大范围的转移,前有崇山峻岭,后有几路追兵,这就促使部队快速行进,所以当毛泽东上到一高点回望时已经很高了,好像离天已经很近了。

第二首写的是山雄浑的气势。“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这一句没有用典。山是静止不动的,最多是山上风大时,草木会随之摇摆,而由于毛泽东本身是行动的,他观察的角度也是动态的,或许他还是骑在那匹大白马上。

那么山在他的眼里就可以像是江海那样翻腾起波浪来,而他本身也在这种波涛当中。他觉得山势实在是太磅礴了,在奔腾,在怒吼,在旋转,甚至是在跳跃和倾倒。于是他可以自然而然地想到这伟岸的群山就好像千军万马厮杀正狠。

第三首写的是山的宏大。“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个人感觉写到这里,气势更大,意象更加悲壮。如果说第一首里的山是“离天三尺三”,还有“三尺三”的距离的话,那么这首词里的山更是好像枪和戟一样直接刺破了青天,甚至成了天地间赖以存在的中介。

没有山支撑的话,天就会坠落下来。这是一幅难以描摹而又宛若眼前的画面,个人主观色彩浓厚,很好地说明了毛泽东极度雄奇和大胆的想象力。

总起来都是写长征的红军。虽是三首,如同一首。把山比喻为狂涛巨浪、奔腾的战马和刺破青天的利剑,极准确生动,给人以无穷无尽的想像余地,最有力地歌颂了伟大的红军战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十六字令三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4-13
我快马加鞭飞越过山头的时候没有下马,但是当我回头一看,这才惊奇的发现:这座山是如此之高,山顶离天只有三尺三。
山势蜿蜒犹如翻腾的江海,狂卷着怒涛和巨浪;又好像是在战场上激烈厮杀的战马一样,气势汹涌。
山,好像一把锋利的宝剑,把青天刺破却没有折损了剑刃。青天好像要倒塌下来一样,但是幸好有这座山像柱子一样支撑在天地之间。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09-29
山,我快马加鞭飞越过山头的时候没有下马,但是当我回头一看,这才惊奇的发现:这座山是如此之高,山顶离天只有三尺三。
山势蜿蜒犹如翻腾的江海,狂卷着怒涛和巨浪;又好像是在战场上激烈厮杀的战马一样,气势汹涌。
山,好像一把锋利的宝剑,把青天刺破却没有折损了剑刃。青天好像要倒塌下来一样,但是幸好有这座山像柱子一样支撑在天地之间。
第3个回答  2011-04-07
山,我策马扬鞭向前飞奔,未曾落马。猛然回头一看,惊奇地发现此处山势极高,距离天空仅有三尺三!
山,此山犹如翻江倒海,狂卷着巨浪;气势奔腾汹涌,好比千军万马在战场激烈厮杀!
山,高耸入云,像一把宝剑一样刺破天空,但剑刃锋利,丝毫未损。天空都好像快要倒塌下来了,唯有倚傍着这宝剑『指山』,以他为倚靠!

参考资料:老师讲的

第4个回答  2012-03-29
山,我策马扬鞭向前飞奔,未曾落马。猛然回头一看,惊奇地发现此处山势极高,距离天空仅有三尺三!
山,此山犹如翻江倒海,狂卷着巨浪;气势奔腾汹涌,好比千军万马在战场激烈厮杀!
山,高耸入云,像一把宝剑一样刺破天空,但剑刃锋利,丝毫未损。天空都好像快要倒塌下来了,唯有倚傍着这宝剑『指山』,以他为倚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