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习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3-06

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也是不亚于春节的一个隆重节日,元宵节的习俗一般是吃元宵、闹花灯、舞狮子和猜灯谜等,下面就让我来给你分享吧~

一、吃元宵

正月十五最广为人知的就是吃元宵,元宵即“汤圆”,汤圆有“团圆”之意,吃元宵的寓意是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每到正月十五,妈妈总会煮一碗汤圆给我们吃,现在很多在外工作的人,也会习惯性地在这一天买一包汤圆来煮。

早期汤圆不叫汤圆,而是叫“元宵”,后来才演变成“汤圆”,一般用白糖、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


二、闹花灯

元宵节又叫灯节,在这天家家户户、街头巷尾都要挂上彩灯。灯,和佛家有关,传说佛祖在正月十五这一天,显出神通,降伏神魔,人们张灯供佛祖,意思是点亮彩灯,祛除黑暗,点亮心灯,驱除烦恼。

元宵节闹花灯在现代,已经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也是中国特色文化的象征,花灯更是寄托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闹花灯的寓意非常美好,寓意前途一片光明。


三、舞狮子

舞狮习俗源于三国,至今已有千年历史。舞狮,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民俗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舞狮前来助兴,所以元宵节舞狮子是必不可少的一种习俗。

元宵节和除夕不同,除夕安静守岁,元宵则突出一个“闹”字,古代的人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四、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字游戏。元宵节猜灯谜起源于宋代,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这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庆祝方式,也包含了深深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门综合性艺术。

猜灯谜的主要寓意是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再来简单说下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每个地方或许都有其独特的等风俗,不过上面我提到的这4个风俗基本上在全国各地都有的,以上就是我分享的内容啦~

第2个回答  2023-03-05

元宵节是最隆重、热闹的节日之一,深受人们喜爱。


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又名“上元节”,起源于民间开灯祈福的古俗,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就已存在,直至东汉发扬光大,汉文帝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后,逐渐成为主流的民间节日。

明帝永平年间,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后来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南北朝时,元宵张灯渐成风气。梁武帝笃信佛教,其宫中正月十五大张灯火。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更为密切,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

另外还有“三元说”“太一说”“平吕说”“神鸟说”等。


元宵节习俗:

    闹花灯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此节日民间有挂灯、打灯、观灯等习俗,故也称灯节。

元宵灯俗形成的根本原因——燃灯礼佛。第一次将灯作为正月十五主角的是隋炀帝的《正月十五日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诗》: 法轮天下转,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凝流水,春风含夜梅。幡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最初的“燃灯表佛”逐渐发展成为后来的元宵张灯习俗,并在民间流传开来。隋代起,每到正月十五的晚上,无论街头巷尾,家家户户都挂出大小各异、形式不一的花灯。

    猜灯谜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灯谜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吃汤圆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


    各地不同的元宵习俗:

    河北省

    在河北省的一些地区流行着元宵节占卜祈求去病消灾的传统习俗。在永平府,正月十五这一天有病的妇女会群聚窑下,共同祈求新的一年疾病消除,这种习俗被称作“陶灸”。

    河南省

    元宵节“走百病”的习俗在河南比较盛行,每到正月十五元宵夜,老幼有病者,皆以火灸石龟。若本地有河桥的,则众人相伴过桥。若无桥,则要用木板搭出数丈高的“天桥”并从上面走过。

    山东省

    山东省的滨州地区盛产大枣,因此该地元宵节就有照灯的习俗。元宵夜里,男孩子要提着灯,绕枣树六圈,并同时在口中念叨“嘟佬嘟佬,开花结枣”,家中的枣树来年便能获得大丰收。

    陕西省

    陕西省 正月十五这一天,出嫁的女子要带上丈夫一块儿回娘家吃元宵过节,当地人称之为“吃十五”。

    江西省

    江西当地有一种习俗是在元宵节时制作“稻草龙”,即用稻草扎成龙的形状,并在龙身的每一截都插满香火。稻草龙由小孩抬着到各户灶前和猪舍牛栏去舞,祝贺合家平安、六畜兴旺。

    湖北省

    湖北武昌地区元宵节盛行“弄龙”,即舞龙,元宵节前便开始,要连舞三天。而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跟随龙灯到邻村赴宴,当地人称之为“龙换酒”。

    广东省

    灯火在祀神礼节中是作为光明喜乐的象征。从正月十一到正月十八,特别是元宵节当日,广东大部分地区有点灯、吊灯的习俗,当地人认为点灯即添丁的佳兆。

    另外还有“赏月”“踩高跷”“舞狮子”“划旱船”等习俗


      最后说下我们当地的习俗:转黄河

    元宵节那天我们当地十里八村的人都会到当地最大的一个公园进行“转黄河”祈福习俗。

    那一天可以用万人空巷来形容了,今天我们去的早一些,天刚傍黑我们就开车去了,但是到了之后那里早已经被堵的水泄不通了。

    在元宵节前几天,举行转黄河的公园会被提前布置彩灯等,到那天的情景可谓是“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习俗开始会燃放烟花爆竹,阵旁布置的灯光开启,然后男女老少会沿着公园曲里拐弯的黄河阵开始缓慢行走,一句谈笑风生,祈求神明保佑。

    第3个回答  2023-03-04

    元宵节俗称正月十五,是我国民间传统的节日。中国人过元宵节的主要习俗是吃汤圆、赏花灯、猜灯谜,这是必不可少的老三样,而除了这些还有什么传统习俗呢。今天就让我来分享下元宵节的习俗和来历吧,大家可以一起来了解一下习俗文化。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据说宋代的时候就已经出现。元宵即汤圆,用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在元宵节这天吃元宵,有着团团圆圆、幸福美满的寓意。

      赏花灯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灯节,在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超灯、花卉灯、鸟禽灯等吸引着观灯的群众。据传闹花灯的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在过去,人们为了驱逐对黑暗的恐惧感,于是灯笼衍生为具有驱魔降福、祈祷光明的意义。因为灯火是光明的,赏花灯也有照亮前程的意义。

      猜灯谜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汉族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灯谜就是将谜语贴在灯上,让人一面赏灯,一面猜谜。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如一个字,一句诗,一个物或一个名称。元宵节猜灯谜寓意着喜庆、其乐融融。

      舞狮子

    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国民俗传统,认为舞狮可以驱邪辟鬼。故此每逢喜庆节日,例如新张庆典、迎春赛会等,都喜欢敲锣打鼓,舞狮助庆。

      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元宵节的来历

    其实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汉明帝永平年间,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后来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南北朝时,元宵张灯渐成风气。

    梁武帝笃信佛教,其宫中正月十五日大张灯火。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更为密切,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并逐渐成为民间习俗。

    第4个回答  2023-03-03

    元宵节作为春节过后首个重要的节日,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相传,元宵节和古代印度的“新年”有关,印度人在过年时有“燃灯”祈福的习俗。后来这种习俗随着佛教从西域传入了中国。在汉明帝时期,因汉明帝信奉佛教,因此每至正月十五,宫廷中都会“燃灯表佛”,这是元宵节点灯最初的雏形。后至汉文帝时,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到了隋唐时期,这种燃灯的习俗演变成了元宵赏灯,并且场面空前盛大。


    正月十五元宵节有6个习俗

    习俗一:祭祀神明、祖先正元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在汉武帝时,正月十五上元节需祭祀“太一神”,《资治通鉴》中有记载:上元燃灯,或云以汉祠太一自昏至昼故事。民间还认为上元节是天官赐福的日子,所以正月十五需要燃灯供奉天官祈盼福运。另外按照民俗,初一、十五都是祭拜的日子,需要“焚香摆供”祭奠祖先,例如元宵煮好后先敬祖先,焚香磕头,祈福保佑,然后阖家团聚,共享天伦。

    习俗二: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民间的重要习俗,元宵最早称为“浮元子”,在古时,“元”意指开年的第一个月,而且“元”与圆谐音,即为团团圆圆,因此吃元宵便是将好兆头吃进肚子里。北方人喜欢吃“炸元宵”,南方人喜欢吃“煮汤圆”,无论元宵还是汤圆,都饱含了一家人团圆美满、阖家欢乐的美好寓意。元宵佳节,良辰美景,一碗香甜软糯的元宵是必不可少的。

    习俗三:走桥摸钉

    在古代,元宵节这天朝廷会解除宵禁时间。平时碍于礼教,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女子也可出门观灯游玩。此时闺中女子们个个打扮得美艳动人,头戴珠翠、身披彩衣,三五成群手提花灯,迈着婀娜多姿的步伐,漫步于河桥之上,这也就创造了“偶遇”意中人的机会。在电视剧《大明宫词》中,太平公主就是在元宵节,遇到了命中注定的薛绍,可见元宵节就是古时的“情人节”。对于未出阁的女子在这天会“走桥”偶遇意中人,而已婚配的女子也会出门“走桥”。她们的目的不是求偶而是“求子”,走桥时还讲究要“摸钉”,“钉”通“丁”,相传摸到钉便能生男孩,有人丁兴旺的寓意。

    习俗四:送孩儿灯

    元宵节不仅要赏灯还要送灯,因“灯”与“丁”发音相近,所以灯笼在古时常被用作求子添丁。“送孩儿灯”是一项特殊的民俗活动,即在元宵节前,娘家人会将五彩缤纷的大官灯送于新出嫁的女儿,一些亲朋好友也会将花灯送给还未生育的新婚之家,以表示吉星高照、早日诞下麟子的美好寓意。如果是有孕在身,娘家人还要送一对小灯笼,以祝愿儿女双全、孕期平安,并且每对灯都要配好蜡烛,讲究送双不送单。

    习俗五:闹社火

    社火来源于农耕时代,这里“社”即为土地神,而“火”则代表火神,起初是用来祭祀农神的一种仪式。古时劳动人民会在正月十五这天,聚集在火堆旁,一起祭拜神明,用唱歌跳舞的形式来祈福,目的是希望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社火”现在慢慢变成了元宵节民间的一种娱乐狂欢活动,例如踩高跷、舞龙耍狮、变脸谱等等。尤其是在北方地区,一到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各个村子都有热闹的社火表演,喜庆欢愉,也寓意着来年大家的日子红红火火。

    习俗六:赏花灯

    元宵节赏花灯在唐宋时期十分盛行,花灯是用颜色鲜艳的纸制作而成,每到元宵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夜夜笙歌,花灯的品种也是数不胜数,龙灯、纱灯、宫灯、走马灯等等,种类繁多,盛大的观灯仪式也是国家富强的代表,既增添了节日气氛,又有祈祷平安的意思,直到现在正月十五赏花灯的习俗仍被广泛流传。


    正月十五元宵节要忌3个禁忌



    1、忌沮丧哭闹、说脏话

    在民间认为,元宵节这天是天官大帝的生日,是一个欢闹值得庆祝的日子。因此在正月十五这天尽量不要跟夫妻或家人之间发生矛盾、争吵,避免打骂孩子使孩子哭闹等行为。这天忌说脏话、骂人,祸从口出,一年的初始因不经意的错话引来灾祸,那这一年的运势都不会好。大家当天要和睦相处、彼此融洽,才不会沾染上霉气。

    2、忌丢失、借钱给他人

    元宵节这天不少人都会选择和家人出门赏灯会游玩,出门时要保管好自己的财物,以免丢失或被他人窃取。在老人眼中,元宵节当日财物丢失是不吉利的征兆,表示照看不好自己的“钱包”,那这一年的财运也就随之“丢”掉了。另外,尽量避免亲戚朋友在这天借钱,正月里借钱会将财运都“借”走,也会影响自己的运势。

    3、忌去晦气比较重的地方

    宵节是个喜庆的日子,这一天街上、家里都是大红灯笼,喜庆洋洋一片吉祥,相对应的一些地方会显得更加的冷清,传统民俗中这天忌讳去一些“晦气重”的地方,如一些无人的地方、荒山等地方,尤其是身子薄弱的人,更是要注意。


    最后,元宵节由来已久,在这个隆重的传统佳节中,各地都会举办一些庆祝活动,有些民俗传统虽没有科学依据,但对于这些传统文化,人们更多的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对节日的庆贺和美好祝愿,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第5个回答  2023-03-03

    元宵节是个“狂欢”的节日,自古就有许多传统习俗被大家广泛延传,我们应该做好传承人,把这些习俗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下面我整理了几个习俗,一起来看看吧:

    习俗一:祭祀神明、祖先

    正元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在汉武帝时,正月十五上元节需祭祀“太一神”,《资治通鉴》中有记载:上元燃灯,或云以汉祠太一自昏至昼故事。民间还认为上元节是天官赐福的日子,所以正月十五需要燃灯供奉天官祈盼福运。另外按照民俗,初一、十五都是祭拜的日子,需要“焚香摆供”祭奠祖先,例如元宵煮好后先敬祖先,焚香磕头,祈福保佑,然后阖家团聚,共享天伦。

    习俗二: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民间的重要习俗,元宵最早称为“浮元子”,在古时,“元”意指开年的第一个月,而且“元”与圆谐音,即为团团圆圆,因此吃元宵便是将好兆头吃进肚子里。北方人喜欢吃“炸元宵”,南方人喜欢吃“煮汤圆”,无论元宵还是汤圆,都饱含了一家人团圆美满、阖家欢乐的美好寓意。元宵佳节,良辰美景,一碗香甜软糯的元宵是必不可少的。

    习俗三:走桥摸钉

    在古代,元宵节这天朝廷会解除宵禁时间。平时碍于礼教,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女子也可出门观灯游玩。此时闺中女子们个个打扮得美艳动人,头戴珠翠、身披彩衣,三五成群手提花灯,迈着婀娜多姿的步伐,漫步于河桥之上,这也就创造了“偶遇”意中人的机会。在电视剧《大明宫词》中,太平公主就是在元宵节,遇到了命中注定的薛绍,可见元宵节就是古时的“情人节”。

    对于未出阁的女子在这天会“走桥”偶遇意中人,而已婚配的女子也会出门“走桥”。她们的目的不是求偶而是“求子”,走桥时还讲究要“摸钉”,“钉”通“丁”,相传摸到钉便能生男孩,有人丁兴旺的寓意。

    习俗四:送孩儿灯

    元宵节不仅要赏灯还要送灯,因“灯”与“丁”发音相近,所以灯笼在古时常被用作求子添丁。“送孩儿灯”是一项特殊的民俗活动,即在元宵节前,娘家人会将五彩缤纷的大官灯送于新出嫁的女儿,一些亲朋好友也会将花灯送给还未生育的新婚之家,以表示吉星高照、早日诞下麟子的美好寓意。如果是有孕在身,娘家人还要送一对小灯笼,以祝愿儿女双全、孕期平安,并且每对灯都要配好蜡烛,讲究送双不送单。

    习俗五:闹社火

    社火来源于农耕时代,这里“社”即为土地神,而“火”则代表火神,起初是用来祭祀农神的一种仪式。古时劳动人民会在正月十五这天,聚集在火堆旁,一起祭拜神明,用唱歌跳舞的形式来祈福,目的是希望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社火”现在慢慢变成了元宵节民间的一种娱乐狂欢活动,例如踩高跷、舞龙耍狮、变脸谱等等。尤其是在北方地区,一到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各个村子都有热闹的社火表演,喜庆欢愉,也寓意着来年大家的日子红红火火。

    如果说腊八是年味的开始,那么元宵就是年味的落幕。作为正月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历来关于元宵节热闹场景的描述便数不胜数。自古至今,都是人们心中割舍不断的情愫和美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