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俄罗斯画家列维坦

如题所述

  去年8月是俄罗斯著名风景画家列维坦逝世一百周年,所以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博物馆里,列维坦都受到了格外的关注,他的画陈列得非常突出,展厅里还有关于他的特别介绍。列维坦的名字我早就熟悉,他的画成为俄罗斯大自然的象征,甚至在俄语课本里也收录了他的一幅画《金色的秋天》。不过,直到现在,我才仔细看了他的生卒年月,不由得吃了一惊:1860-1900。列维坦只活了四十岁,真是一位早逝的天才。

  列维坦出生在靠近俄罗斯西部边境的小镇基巴而塔,一个犹太知识分子家庭中。他出生才几个月,父亲就带着全家移居莫斯科。1873年,怀着成为画家的愿望的列维坦进入莫斯科美术、雕塑和建筑学校求学,师从别洛夫和瓦斯涅佐夫,两人都是非常优秀的画家。列维坦求学的日子十分艰辛。十五岁那年,母亲去世了,过了两年,父亲又离开了他。但这时候,他已表现出了出色的绘画才能,一个艺术大师就在生活的磨难之中成长起来了。他跑遍了莫斯科郊外,又沿着伏尔加河沿岸旅行,和俄罗斯的天空、森林、河流、土地深情对话。

  在列维坦的笔下,黄昏、傍晚、暮色是经常的主题。《晚钟》描绘的便是黄昏降临的郊外景色。画面中央是一条宁静的小河,对岸是一片茂密的树林,树丛中远远地可见一座带蓝色圆顶的教堂,旁边是修道院的钟楼,红白相间,尖塔顶上还有一个金色的小圆顶,河面上隐约可见教堂、钟楼的倒影。我觉得很像我在莫斯科郊外谢尔吉镇看到过的风景。河的一边靠着两条小船,透出一股萧索味儿,有一种"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意境。《在永恒的安宁之上》也是一幅名作,画面上天空布满阴云,一条无波的大河,河边是暗绿色的草地,零星可见几个墓碑、一间小木屋,同样笼罩在灰色中,表达的情绪犹如柴可夫斯基的交响乐《悲怆》。

  如果说上述两幅画仿佛电影中的远景的话,《池塘边》却如一个近景特写,粗大树干搭成的木桥架在池塘上,在绿得发黑的树林上空,夕阳的余晖还未褪去,池塘泛着点点金光,一切细节都那么清晰,呈现出一种光与影的和谐。列维坦的风景画中也包含着深刻的社会主题。如名作《弗拉基米尔小路》,这是一条有名的悲伤的道路,是沙俄时代的流放者、苦役犯去西伯利亚的必经之路。在画家的笔下,没有动人的风景,荒芜的田野里只有孤零零的一条黄土小路,通向不可知的未来。它比一般的作品更深地表现了画家对多灾多难的俄罗斯的忧虑和同情。我想,列维坦常用灰暗的色调,除了他的心灵经常充满了忧愁之外,也体现了俄罗斯的大自然的特征。俄罗斯冬天特别漫长,白天的时间也很短,往往到下午四点就已暮色四合了。

  然而,他的作品中也有很多亮色。在特里基亚科夫美术馆的展厅里,一抹浅绿吸引了我。只见画面上是一幢乡间小屋,被深浅不一的透着黄色的绿所包围,原来画的名称就叫做《新绿》。而《白桦林》是一幅杰作,被表现的是小白桦树林的一角,阳光在白色树干和鲜绿色叶子上颤动着、游戏着,旁边是鲜嫩多汁的青草和星星点点的蓝色小花,画面的色彩是柔和的、新鲜的,同时又是明亮的。它被称为"俄罗斯印象派"的代表作。

  尤其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中,作品更充满了蓬勃的活力。《三月》中,虽然大地上仍覆着厚厚的积雪,白桦树干仍是光秃秃的,但天蓝得令人陶醉,木屋顶上的积雪已开始融化,预示着春天即将到来。那幅著名的《金色的秋天》创作于1895年,画面充满了阳光,湛蓝的天空,仿佛活生生的会呼吸似的,天空飘浮着灰白色的云,阳光穿过云朵照耀在同样蓝得发亮的小溪上,田野正在由绿变黄,树叶已全部变成金黄色,清晰可见的笔触宣泄着画家心中涌动的激情。

  俄罗斯艺术史家认为,是独特的心理生理的细致性,以及对大自然状态的敏锐性和热爱,构成了列维坦绘画的诗意。他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瞬间的美,并用自己的画笔将它表现出来。他的作品也是人的心灵画面在大自然中的反映。他将对大自然生命的表达和人类的体验极好地融为一体。

  看列维坦的画,我总感到充满忧郁的情调,似乎具有某种"契诃夫式"的东西。他的风景画和契诃夫的戏剧作品十分和谐。果然,翻阅列维坦的传记才知道,他和契诃夫是好朋友。两人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就认识了,他和契诃夫都有着充满诗意的处世态度、对大自然的相同理解和简洁的艺术语言。契诃夫也被称作文学家中的"风景画家",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望着温暖的夜晚的天空,望着映照出疲惫的、忧郁的落日的河流和水塘,是一种可以为之付出全部灵魂的莫大满足。"

  生前经受了那么多坎坷的列维坦,一百年后仍受到如此厚爱,在中国还有许多知音,是他生前所始料不及的。他只活了四十年,但他的艺术生命如同他画笔下的俄罗斯田野一样,永远年轻。

参考资料:http://dadao.net/htm/culture/2001/0212/934.ht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4-23
列维坦 (1860~1900)
俄国画家。1860年 8月18日生于立陶宛基巴尔塔一个铁路职工家庭,1900年 7月22日卒于莫斯科。早年曾在莫斯科绘画雕刻建筑学校学习,因父母早逝生活贫困,常因缴不起学费而受到退学的威胁。青年时代,由于他的犹太血统,又受到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压迫,他的作品充满了忧郁,但他热爱大自然,画面基调明丽欢快。

在列维坦学生年代的作品《黄昏》(1877)、《春天·有太阳的日子》(1877)中,可以看到他的老师А.К.萨夫拉索夫的影响。1879年,他的一幅《林间小路》(又名《索柯尔尼基之秋》)为当时著名的收藏家和艺术鉴赏家特列恰可夫看中,并收购了这幅作品,这对列维坦是极大的鼓舞。1884年,他从学校毕业后便专事风景画创作。1888年左右,列维坦崭露头角,在他充满朝气的《伏尔加河组画》中,显示了他用抒情的笔调再现自然的才华。组画中的《傍晚》、 《雨后》、 《白桦丛》,已是相当成熟的作品。他善于抓住景色中平凡的角落,表达大自然内在的情绪,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

19世纪90年代,是列维坦创作的盛期。他的 4幅作品《深渊旁》(1892)、《弗拉基米尔路》(1892)、《晚钟》(1892)和《墓地上空》(1894),是他在风景画中表现时代气息的探索。与《伏尔加河组画》对俄罗斯自然景色的赞美完全不同,深刻表达了当时压抑的社会情绪。被称为俄国历史风景画的《弗拉基米尔路》,描写的是一条沙皇黑暗统治形成的路。十字路口孤独的墓碑和路标、 阴霾的天空、 游动的云块,加强了画面的悲怆和凄凉气氛。《深渊旁》反映一个姑娘为爱情而殉身于死水潭的故事。整个画面寂静而恐怖,具有传奇的色彩。《晚钟》画的是俄国古城的一角,在明丽的色调中包含着沉郁,传达了人们对古老过去的精神寄托。列维坦两年以后画成的《墓地上空》,综合了前 3幅作品的联想和情绪,以纪念碑式的构图,描绘了雷雨将临、狂风骤起的时刻。画面具有宏伟、苍劲的旋律(见彩图《墓地上空》(1894))。

90年代中期,俄国革命运动面临新的高潮,社会上进步势力的活跃,影响到列维坦精神面貌的改变。他开始在作品中流露了对生活的信心。因此在他生命的最后5年中,创作了一系列基调愉快和欢乐的作品。如1895年展出的 3张风景画:《伏尔加河上的清风》、《三月》和《金色的秋天》,就充分流露了列维坦内心的激动与喜悦。

之后,列维坦因健康原因到意大利、瑞士、法国去疗养,其间也画了不少风景画,如《科莫湖》、《勃朗山》等,画中虽表现了他高超的技法,但无亲切的感情。在这阶段中,列维坦对印象派画家的技法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并从中吸取了值得借鉴的东西。但他没有流于对光、色客观的追求,而是对形象进行高度的概括。在他后期的一些作品中,如《春天·大水》、《农村中的月夜》、《黄昏里的草垛》、《夏天的傍晚》,可以看到上述的特点。他在逝世前不久完成的《湖》(1899~1900),运用明朗、轻快的色彩节奏,对自然的形象进行了高度概括,是他艺术上不断探索的总结。 从1898年起,列维坦回到他的母校莫斯科绘画雕刻建筑学校从事教学工作。1900年 6月初,因带领学生外出写生而得了感冒,引起心力衰竭,终于与世长辞。在葬礼之后,列维坦的亲人们在他的书桌里找到一大束书信,上面附有他的一张小纸条,要求在他死后将这些私人信件焚毁。亲人们按照他的遗愿去做了。但很多有价值的材料——包括契诃夫及其他画家给他的手稿都付之一炬,失却了很多研究画家的珍贵资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