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死的值吗?围观百姓无不唾骂,康有为在海外娶妻置地?

如题所述

就在戊戌六君子惨被行刑的那一刻,同为戊戌变法领导者的康有为当时已经顺利逃到了香港。公元1898年9月出逃的康有为,直到公元1913年的12月才返回中国。这先后15年的时间,康有为共有游历全球31个国家,足迹踏遍了全球的大江南北,路程长达30万公里。

很多人说康有为当时的出逃而奔向海外,是在为中国“救亡图存”的运动而奔走呼号,游说全球他走遍的那些欧美国家,想要利用游说来正得欧美各国对中国变法的支持。但实际上康有为离开的这将近15年的时间,身为戊戌变法的倡导者和领导者,他的海外生活却十分怡然自得,当初戊戌变法所倡导的那些意志,真的不知道在康有为心中还剩下多少。

物质的生活让康有为逐渐迷失了自我,这位当时的儒生模范,当他去往海外,见识了那些发达国家的繁华社会;当他利用游说变法,挣得了欧美国家的那些金钱;当他生活在和中国封建社会格格不入的美好环境当中,康有为变了。同样是戊戌变法的领导人,康有为和梁启超在事情突发的第一时间内逃亡到了海外,谭嗣同本来也有逃亡的机会,但他却没有选择逃跑。

从表面上来看,谭嗣同的死是他自己选择的结果,他同样可以像康有为、梁启超那样出逃中国,但是这位有着文人傲骨气节的大男子,却还是默默地甘愿承受了变法失败的压力,当然,同他一起坚守下来的,还有其余五位戊戌君子。

谭嗣同慷慨就义和康有为背离初心

当初听到谭嗣同慷慨赴死的消息之后,康有为在悲痛之下挥笔写下了“复生不复生矣,有为安有为哉”的挽联,以此来悼念谭嗣同和其余五位为戊戌变法而死的凛然君子。

并不是说康有为在海外享受荣华富贵,他就全然忘掉了当初所坚持的戊戌变法,而且谭嗣同慷慨赴死的那一刻,康有为才刚刚从大陆逃到香港。不论怎么讲?康有为都不会那么快忘掉变法初心。

之所以讲康有为的行为举动,刚好和谭嗣同慷慨就义的壮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因为康有为在之后游说各国的过程中,他这个人的初心和欲望交缠到了一起,最终让欲望打败了初心。

谭嗣同是一个有着文人傲骨的大男子,浑身充满了侠客风情,和他的父亲不同,他的父亲只是甘愿在地方为官,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文官罢了。而谭嗣同不同,当时正值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中国的战败让谭嗣同更加坚定了拯救中国的强烈欲望。

“保中国不保大清!”

当谭嗣同试图奔走在维新变法这条战线上的时候,康有为对梁启超说了这句话,这句话对于谭嗣同而言,恍惚如醍醐灌顶一般,谭嗣同对康有为的观点十分认同,便随康有为一并加入到了这条“保中国不保大清”的道路。


其实我们如今再来看康有为当时的一些为戊戌变法而奔走的举动,倒也不乏一些爱国之心。但是康有为这个人十分清楚当时的局势,而且在面临困境的时候,康有为首先会以自己的利益为重点,如果有损康有为的利益,他则会率先跳出来。

光绪皇帝被慈禧太后囚禁起来的时候,当袁世凯开始秘密投靠顽固派的时候,当康有为意识到了变法事件扩大而处于劣势的时候,他选择了明哲保身逃了出去,而且是第一个。光绪帝被囚禁的时候,谭嗣同仍然在四处奔走,为的就是能够救出这位没有实权的清朝皇帝。

但很快,谭嗣同被捕入狱,康有为早就提前谋划逃到了香港,后来辗转到了日本。

慷慨赴死的谭嗣同,在死之前,或许仍然没有看到一丝希望

为变法牺牲是应该的,因为这是为拯救中国而献身的。谭嗣同和其余几位为变法而死的戊戌君子,他们或许都能够这样认为,毕竟前进的路上是不会一帆风顺的,该牺牲的还是要牺牲的。

但是戊戌变法的鼻祖,康有为却不这么想,他确实也没有这样做,甚至是不敢面对。一个连牺牲都不敢面对的人,他又怎么可能独挡一面、担负起拯救中国的使命呢?所以这也是后来康有为的学生,梁启超先生和康有为互生芥蒂的重要原因。

谭嗣同被捕入狱的时候,当时他的父亲正身在封疆大吏一职,但却没有舍身去救。再看看和谭嗣同处于同一条战线的康有为,康有为并没有替被捕入狱的谭嗣同四处奔走呼号,也并没有想办法营救谭嗣同出狱,而是早在第一时间逃到了吴淞—香港—日本,后辗转各国。

康有为的举动现在看起来,真的让人寒心。那我们不妨再看看当时清朝统治下国人的表现,当谭嗣同从天牢被押往北京菜市口执行死刑的这个过程,一路上跟随围观的百姓不尽其数,但是又有几个人对谭嗣同等六人心生同情呢?

当谭嗣同被执行死刑的时候,围观的那些百姓基本上都是冷眼相对,有些人甚至发出了冷笑。不仅如此,围观的一些百姓还向谭嗣同等人抛去了石头子、烂菜叶等东西,在他们眼中,这些人是破坏统治、勾结列强的“卖国贼”。

当时的康有为,不止在游说各国的路上接受了各国赠与他的金银财帛,而且还先后迎娶了三位妻子,大家可不要忘了:康有为这位儒生,他可是一直都在坚持一夫一妻制,此前逃往日本,康有为就已经有了两房太太。买房、置地、娶妻,康有为在海外的生活无不惬意潇洒,他真的忘掉了为戊戌变法而死的谭嗣同吗?

亮郎说

单从百姓的这些举动来看,当时戊戌变法所触及到的是封建统治的根本制度,一方面,晚清政府的顽固派肯定会严加阻拦;另一方面,戊戌变法的变法措施没有触及到思想的根本,所以必然不会迎来人民百姓的支持和赞同。再加上当时晚清政府的实权是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守中,所以戊戌变法基本上没有任何胜算

但我们决不能否定戊戌六君子的慷慨赴死,因为这个举动是戊戌变法失败的必然,变法前进、变法图存的路上,总归会是条流血的道路。谭嗣同等人只不过比后来的先驱者先走了一步,而在戊戌变法之前的维新运动当中,又有多少如同谭嗣同这样一心坚定“维新变法、拯救中国”的先驱者已经倒在了这条路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4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是谭嗣同在刑场之前的发声,他想要以鲜血警醒世人,可世人如此,徒呼奈何。

(一)戊戌变法

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六(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突然发动“戊戌政变”。 康有为见势不妙逃亡海外,而当时有机会逃离的谭嗣同却选择了另外一种方式,他说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于是在9月24日,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4天之后,他与其他5 位志士就义于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他们被杀时,刑场上观看者有上万人,谭嗣同神色不变,临终时还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实际上,当时的清政府手段极其残忍,为了达到震慑世人的目的,与其说是斩首,不如说是“锯”掉头颅。谭嗣同的师父胡致廷在《谭嗣同就义目击记》中描述道,“那天用的刀叫什么‘大将军’,一刀飞去,鲜血汩汩然冒出,脑袋还装在颈脖上哩。这不叫砍头,叫锯头,锯头比砍头的痛苦要添上几百倍。”

即便是这样,围观的百姓却依然觉得被斩首的六君子是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无不拍手称快、当街唾骂。时至今日,也有很多人不理解,这样的流血真的能够警示世人吗?可是世人的表现又是如此的冥顽不化、冷血旁观,谭嗣同的牺牲到底值不值得?

(二)血荐轩辕

实际上,视死如归选择这种方式的谭嗣同又何尝不清楚封建统治下的子民,已经被深深洗脑皇权统治的思想就像烙印一样难以去除,但是他并不寄希望于这一次的流血就能让世人警醒,但总要有一个开始,而谭嗣同则是想成为这个先驱者,不计较一时是否被唤醒,只求这热血难凉的一幕能够世世代代的影响下去,老人传给孙子,孙子再传后世,只要华夏骨血始终沸腾,他的目的和愿望就达到了,而不在意这一天会在多久之后到来。

所以,在谭嗣同死后,有赞誉者这样说道:“中国的变革,是从谭嗣同他们开始的,而谭嗣同的选择,就是中国变革的精神、方式、代价的全面呈现,到今天也没有丝毫差错。这个精神是———舍我;这个方式是———由民撼君;这个代价是———头颅。至今如此,没有丝毫变化。谁要不相信,就可以再来试试,看代价会不会有到来的一刻。” 

甚至被世人视为保守的钱穆(1895-1990 年,江苏无锡人,国学大师),都如此称道谭嗣同:“晚近世以来,学术思想之路益狭,而纲常名教之缚益严,然未有敢正面对而施呵斥者;有之,自复生始也。”

第2个回答  2020-09-10
我认为他死的一点也不值得,因为和他一起并肩作战的人跑到了国外,得到了更好的生活,康有为确实是达到了这样的目的。
第3个回答  2020-09-05
谭嗣同死的值不值在于他自己怎么想,为了心中的理想和志向奋斗至死,怎么可能不值呢,至于围观百姓的唾骂,康有为在海外娶妻置地,跟他又有什么关系呢?
第4个回答  2020-09-13
我认谭嗣同死的不值,他是白白牺牲,百姓并没有唾骂康有为,因为他们并不知晓。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