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孔子只是复述而不创作,他复述的是天地自然的规律,而不是自己创立的学说和思想。信而好古就是说他坚信而且热爱比他还要古老的上古的圣人们传下来的教导。

这是当代儒佛大家李炳南老居士的著作。李炳南老居士将佛法的修学体悟融入《论语》,帮助世人重新认识儒家经典,走出了两千多年来对夫子的狭隘理解,应该更符合夫子之本来面目。

扩展资料

【原文】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译文】

孔子说:“只复述而不篡改,相信古人云而且保护古人遗留下来的奇谈怪论,我把自己私下比做老彭。”

在这一章里,孔子提出了“述而不作”的原则,这反映了孔子思想上保守的一面。完全遵从“述而不作”的原则,那么对古代的东西只能陈陈相因,就不再会有思想的创新和发展。这种思想在汉代以后开始形成古文经学派,“述而不作”的治学方式,对于中国人的思想有一定程度的局限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述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讲要: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7

意思是:转述先哲的思想而不创立自己的思想,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

出处:《论语》

原文: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译文:

孔子说:“转述先哲的思想而不创立自己的思想,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扩展资料:

赏析:

“述而不作”:既是孔子的谦虚,也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六经文化整理,只是承续,不加创作。

在现实生活中,联想到侵权,或者引用别人的话不加说明,甚至连个引号都没有,不尊重原创,成了作而不述。“信而好古”:相信并保持历史人生的经验,孔子对古代文化是持非常慎重的态度,也存在着尊重的成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3-03-28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意思——只复述而不篡改,相信古人云而且保护古人遗留下来的奇谈怪论。


【作品出处】

出自《论语·述而》的第1章,《论语·述而》篇共包括38章,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作品原文】

7·1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作品注释】

(1)述而不作:述,叙述。作,创造。

(2)窃:私,私自,私下;以为。

(3)老彭:人名,但究竟指谁,学术界说法不一。有的说是殷商时代一位"好述古事"的"贤大夫";有的说是老子和彭祖两个人,有的说是殷商时代的彭祖。


【作品译文】

孔子说:"只复述而不篡改,相信古人云而且保护古人遗留下来的奇谈怪论,我把自己私下比做老彭。"


【作品赏析】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这是孔子的自我评价,其字面意思是仅传述既有内容而不进行创始性的工作。但事实上,正如孔子的有关工作所显示的,在他对既有内容的传述过程中实际上包含了创始性的义涵。

在这一章里,孔子提出了"述而不作"的原则,这反映了孔子思想上保守的一面。完全遵从"述而不作"的原则,那么对古代的东西只能陈陈相因,就不再会有思想的创新和发展。这种思想在汉代以后开始形成古文经学派,"述而不作"的治学方式,对于中国人的思想有一定程度的局限作用。


【作者简介】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论语》简介】

《论语·述而篇》选自《论语》第七章。

《论语》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共四十卷,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源于此,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墨家对立)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论语》是记录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论语》成书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虽说是焚书坑儒,但是活埋的其实是一些方士及一些书本),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此本成为当时的权威读本,据《汉书·张禹传》记载:"诸儒为之语曰:'欲为《论》,念张文。'由是学者多从张氏,馀家寝微。"《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第3个回答  2022-08-04
中国古代士人历来崇尚“三不朽”,即所谓“立德”、“立功”、“立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孔子道德学问为“万世师表”,但其一生极端慎于著作,自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乃不敢轻易立言。所谓“述”者,继承因袭于古人道德学说而不求自我创制、创新,即其一生以文化传承为目的(主要继承周公的礼乐文化)。相反,所谓“立言”者,自我创制以为后世法则圣言也。然而圣哉如孔子尚且“述而不作”,此是何缘故?其中又有何深意?答案在出自孔门后学的《中庸》中其实已经透漏出真实的消息,只不过两千年来我们后人未能认真领会。
《中庸》:“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此段话正可以与《论语述而》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一句互相参照、相互发明。孔子“述而不作”者,正因其“信而好古”,故其极力批评当世之人“反古之道”创设礼乐制度的做法。所谓“述而不作”之“作”即指“作礼乐”,而孔子之所以不轻易制礼作乐,乃是因为孔子“有其德,无其位”,自认其身份既“非天子”(亦被人称为“素王”),故其“不敢作礼乐焉”。反观今之世界,天下熙熙、世人汲汲,“创新”之言盈耳,孔子之意、《中庸》之言或可令人有省矣!
(本文由卜殿东原创,欢迎关注“虚室生白吉祥”并沟通交流。)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