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为什么会被称为“诗圣”呢?

如题所述

因为圣人这个称呼是儒家的尊称.被称为圣人的人,都是符合儒家思想,忧国忧民,爱民如子,具有广阔的悲天悯人情怀的人.杜甫正是这样一个人.他一生颠沛流离,但始终抱有积极的入世热情,忠君爱国.自身身处困境之中,却还能关心广大和自已一样的人,这种博爱的情怀,是当得起圣人称号的.而这种情怀主要是通过他成就极高的词作表现出来的.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所表现的就是这种情怀.

杜甫的艺术成就.杜诗是集大成之作.从题材、内容、风格、造语、章法各个方面都极为突出,成就极高.不多写了,这个容易找打.所以结合上面的那些,他被称作诗圣.杜甫是个爱国的人。“爱国”与“忧国”显然不同。杜甫生活的时代正是唐王朝由极盛转入衰败的关键时期。安史之乱造成之后百年的大动荡,国家屡屡被推向破亡的风头浪尖,因此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的爱国诗人,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但杜甫与其他人的最大区别在于,他不仅仅在诗作中嗟叹“国将不国”,发出些呻吟,更是立下雄心壮志,渴望驰骋疆场,为复兴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他借戍边将士之口说“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功名图骐驎,战骨当速朽”“ 男儿死无时”(《前出塞九首》)他向他的朋友大声疾呼,希望他们能同自己一起“济时肯杀身”(《敬寄族弟唐十八使君》)、“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奉送严公入朝十韵》)。他更勉励即将奔赴沙场的朋友“猛将宜尝胆,龙泉必在腰”(《寄董卿嘉荣十韵》)。杜甫这些充满爱国热情的诗歌对后世起到了巨大激励作用。


在后代,每当中华民族遭受危难的的时候,杜甫的诗歌就会成为全民族的精神食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10
杜甫是个爱国的人。“爱国”与“忧国”显然不同。杜甫生活的时代正是唐王朝由极盛转入衰败的关键时期。安史之乱造成之后百年的大动荡,国家屡屡被推向破亡的风头浪尖,因此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的爱国诗人,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但杜甫与其他人的最大区别在于,他不仅仅在诗作中嗟叹“国将不国”,发出些呻吟,更是立下雄心壮志,渴望驰骋疆场,为复兴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他借戍边将士之口说“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功名图骐驎,战骨当速朽”“ 男儿死无时”(《前出塞九首》)他向他的朋友大声疾呼,希望他们能同自己一起“济时肯杀身”(《敬寄族弟唐十八使君》)、“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奉送严公入朝十韵》)。他更勉励即将奔赴沙场的朋友“猛将宜尝胆,龙泉必在腰”(《寄董卿嘉荣十韵》)。杜甫这些充满爱国热情的诗歌对后世起到了巨大激励作用。 在后代,每当中华民族遭受危难的的时候,杜甫的诗歌就会成为全民族的精神食粮。北宋即将亡国的时候,爱国名将宗泽因为朝廷掣肘,没有机会渡过黄河去抵抗金兵,临终时念念不忘的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的诗句。指挥中国历史上那场惊心动魄的“东京保卫战”的李纲,在敌军围城的紧要关头,亲笔题写杜诗分赠亲友,以表示自己誓与城亡的决心。最著名的例子是文天祥。他在被蒙古人抓到燕京之后,在监狱里关了三年。三年中,他始终不屈,坚持着民族气节,最后从容就义。是什么东西支撑着他?他在《正气歌》中说,“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这本书,首先就是一部杜诗。文天祥在狱中写下了二百首《集杜诗》,把杜甫的原句重新组合成一首首五言绝句,以此作为自己民族气节的一个核心内涵。甚至到了现代,当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到重庆、成都时,许多因战争而背井离乡的人首先想到的便是杜甫那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的诗句,最能表达当时人们的心情。杜甫是一个非常重视修身养性的人。他一生得到的追求就是成为一个“儒”。他被人们称为“诗圣”,这个概念是宋代人首先提出来的,认为他是个“集大成者”。任何一个传统文人都清楚这四个字代表什么,因为这是孟子对孔子的称呼。孟子说,“圣人”是“人伦之至”(《孟子·离娄上》),这个称谓可非同一般。但是,杜甫一生都没有奢求自己能成为什么“圣”,他一生为之自豪的是自己的儒生身份。有人作过统计,他的诗歌中“儒”字共出现过45次,除了一次是指“侏儒”以外,其余44次都是指“儒家”。他自称“儒”、“老儒”(“干戈送老儒”,《舟出江陵南浦,奉寄郑少尹》),甚至用从来都是讽刺意味的“腐儒”二字自况。我们不能否认他的一生中曾经有过对儒家思想的动摇,因为他在《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中曾说“山中儒生旧相识,但话宿昔伤怀抱”,同山中一位儒生朋友一起嗟叹自己的怀抱没有机会实现。但是,杜甫最可贵的就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也没有改变自己思想的核心。直到临终前在洞庭湖上漂荡时,他仍然可以自豪地称自己是“天地一腐儒”。综合他的一生来看,他真正符合孔子“女(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的要求。 杜甫是一个积极入世的人。他不像李白那样看到政坛的黑暗便云游天下不再过问政事。他在各地漂泊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盼望着能得到为君王效力的机会。他早年自称“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话说得颇有些骄傲意味。就是这样一个踌躇满志的人,却是一生不得意,最终落得“长安苦寒谁独悲,杜陵野老骨欲折。……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裘何啻联百结。君不见空墙日色晚,此老无声泪垂血”(《投简成、华两县诸子》)的下场。但是,他的“入世”,更多的是表现在他以平民的身份,以自己的道德为榜样去影响其他人。中国历史上仁人志士不少,但大多数都是在国家危亡的时候“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类型,唯有杜甫以“少陵野老”“杜陵布衣”的平民身份出现在那张长长的名单上。在这一点看来,杜甫更像被孔子盛赞的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
第2个回答  2019-07-10
杜甫人称诗圣,主要是因为他的诗代表了当时的一种社会常态,而且他留下来的作品非常之多。 圣人这个称呼是儒家的尊称.被称为圣人的人,都是符合儒家思想,忧国忧民,爱民如子,具有广阔的悲天悯人情怀的人.杜甫正是这样一个人.他一生颠沛流离,但始终抱有积极的入世热情,忠君爱国.自身身处困境之中,却还能关心广大和自已一样的人,这种博爱的情怀,是当得起圣人称号的.而这种情怀主要是通过他成就极高的词作表现出来的
第3个回答  2019-07-10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风稳重朴素,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杜甫诗歌的风格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杜诗语言平易朴素、通俗、写实,却极见功力.因此后人封以诗圣之称
杜莆一生清贫不向权贵低头所以为诗圣.
圣人”悲天悯人,杜甫诗风厚重,诗句朴实,一生关注民生心,所以称“诗圣”.
第4个回答  2019-07-10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揭示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