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谁知道唐朝名相李泌

如题所述

李泌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唐朝中期著名政治家。安禄山起兵造反时,肃宗请教李泌剿贼的战略,他就当时的情势,定出一套围剿的计划,和郭子仪一内一外,平定了安史之乱。

肃宗时:

    肃宗对玄宗时期的宰相李林甫非常不满,要挖他的坟墓,烧他的尸骨。李泌力谏不可,肃宗经过他的劝说,不再意气用事,感叹自己实在没有细想其中的利害。两京收复,玄宗还都做太上皇,肃宗重用奸臣李辅国。李泌一看政局不对,请求隐退,遁避到衡山去修道。


代宗时:

    代宗时,召回李泌,但因宰相元载忌妒,硬是外放他去做地方官,对此代宗暗地对他说:「先生将就一点,外出走走也好。」不久后,元载犯罪伏诛,代宗召他还京准备重用,但又为奸臣常衰所忌,贬任地方行政长官


德宗时:

    德宗时要重用李泌前,曾对他说:「朕要和你约法在先,因你历年来所受的委屈太多了,不要一旦当权,就记恨报仇,如对你有恩的,朕会代你还报。」李泌说:「臣素奉道,不与人为仇。害臣的李辅国、元载他们,都自毙了。过去与臣要好的,但凡有才能的,也自然显达了。其余的,也都零落死亡了。臣实在没什么恩怨可报的。」李泌更进言,希望德宗不要杀害功臣,认为「李晟、马燧有大功于国,闻有谗言之者。陛下万一害之,则宿卫之士,方镇之臣,无不愤怒反厌,恐中外之变复生也。陛下诚不以二巨功大而忌之,二臣不以位高而自疑,则天下永无事矣。」德宗听了认为很对,接受了李泌的建议。李晟、马燧在旁听了,当着德宗感泣而谢。一次,德宗和太子之间误会,李泌劝谏却触怒了德宗,德宗以李泌家族的性命相逼。李泌回「臣惟爱家族,故不敢不尽言,若畏陛下盛怒而曲从,陛下明日悔之,必尤而复杀臣子。」「此大事愿陛下审图之,自古父子相疑,未有不亡国者。」,事後德宗对他说:「非卿切言,朕今日悔无及矣!」

结论:

    军事上,在安史之乱时,李泌就对国家命运作出了正确的预测,影响了最後的结果。政治上对政敌冰释前嫌,统一了朝廷关系的和谐,贬谪於地方时亦多有建树。经济上,大力改革一些经济管理方面的弊端,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上评价「泌虽诡诞好谈神仙,然其知略实有过人者。至于佐肃、代复两京,不受相位而去,代宗、顺宗之在东宫,皆赖泌得安,此其大节可重者也。」其後历代学者对他评价也很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4-09
李泌(bì)(722年—789年4月1日[1] ),字长源。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唐朝中期著名道家学者、政治家、谋臣,为南北朝西魏时“八柱国”李弼的六世孙。
李泌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为南岳第钦赐的隐士。天宝中,自嵩山上书论施政方略,深得唐玄宗赏识,令其待诏翰林,为东宫属官。为杨国忠所忌,归隐名山。安禄山叛乱,唐肃宗即位灵武,召其参谋军事。又为幸臣李辅国等诬陷,再次隐居衡岳。唐代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又屡为权相元载、常衮排斥,外出任官。唐德宗时再次入相,官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封邺县侯,世称李邺侯。
贞元五年(789年),李泌去世,年六十八。获赠太子太傅。李泌博涉经史,精究《易象》[2] ,善属文,尤工诗。有《李泌集》二十卷[3] ,己佚。《全唐诗》录有其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