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故事

比如的关于李斯

  秦朝的丞相李斯,年轻时曾在楚国蔡君府里看守粮仓,日子就这么平淡的过着。有一天,李斯走进粮仓外的一个厕所,惊动了一群老鼠,只见这群老鼠又瘦又小,毛色黯然,回到粮仓,却见仓内的老鼠一个个活灵活现,皮毛油亮,不禁叹道:“人生如鼠,不在‘仓’,即在‘厕’,位置不同,命运也就不同。”自此,李斯便离开了楚国,到秦国拜师学艺,谋求发展。二十年后,李斯成为了秦朝的丞相,为秦始皇统一并管理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成人教育之父戴尔.卡耐基说:“一个人能飞多高,并非由人的其他因素决定,而是受他自己的信念所制约。当认为自己能够飞上天空时,就能飞上天空。当认为自己一生平凡时,就一生平凡。给人生一个什么样的定位,就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局。”
  那些伟大的人并非天生伟大,那些平凡的人也并非命中注定,只不过更多时候,有的人拥有信念,有的人盲目从生,有的人信念坚定,有的人随风摇摆,至使人生产生了本质性的分歧。
  专家们研究发现:信念的力量是惊人的,有时甚至可以创造奇迹,完成一些不可能完成的事,可以左右一个人的成败、得失、健康,甚至生死。人的能力有多大?简单的说,假如一个人的通常表现是一百,当他的信念是零时,他的能力就是零,当他的信念是二百时,他的能力就是二百。
  故事一: 相信自己的力量
  很久以前,在一片空旷的大地上,有一个人倒立其中。
  一个路人见状,大为不解,问:“你在干什么?”
  这个人无限神往的说:“当我倒立的时候,宇宙惊诧了,他还认为是我举起了地球呢。”
  路人大笑,说:“人怎么可能举起地球呢?简直不自量力。”并认为这个人狂妄自大,不可理喻。
  这个人却说:“如果世界是一百,你把自己看的越渺小,你便越是微不足道。但如果你把自己看作一百,那么,你就可以占有整个世界,把握全局。”
  路人再次大笑,说:“人的力量有多大,顶多也就举起这块石头罢了。”说着,伸手指向一块一立方米的石头。
  这个人却依旧陶醉的说:“人想多远,就能到达多远。人尽力发挥出多少力量,就拥有多少力量。”
  路人已不再笑,他认为这种人已不值得再笑,于是,便改用轻蔑的口气说:“我认为我可以举起一座山,就一定能举起吗?”
  这个人坚定的说:“能。”
  路人认为眼下的这个人是个疯子,即使不是,也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妄想者,并认为与这种人交谈,纯粹是浪费口舌。于是,便不辞而别。
  谁曾想,日后,这个人成为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并发现了杠杆原理。至今,世界上还流传着他的一句伟大的格言:“只要给我一根足够长的杠杆,再加上一个位置合适的支点,我就可以翘起整个地球。”

  故事二: 重于泰山
  生命,或重于泰山,或轻如鸿毛。
  有两个生命降生,他们得到了两件礼物——泰山与鸿毛,但每人只能选择其中一件。
  第一个生命心想:“我怎么可以与泰山相比,再说,别说泰山,我就连泰山底下的一块石头都比不上。”于是,他选择了鸿毛。
  第二个生命见鸿毛已被第一个生命抢走,只好选择了泰山。本来他也是想选择鸿毛,但现在既然背负上了泰山般的使命,那就要奋斗出一个泰山般的功就。
  鸿毛般的生命笑道:“不自量力。”
  泰山般的生命却说:“一个人要想在成败的天平上稳操胜券,唯有加重自己的质量。”
  为此,鸿毛般的生命终日无所事事,他不是无事可做,而是认为自己轻如鸿毛,做什么事也不会成。泰山般的生命则日益加重自己的质量,他懂得了积土成山的道理,他不再渺小自己的人生。
  终于,泰山般的生命重于了泰山,而鸿毛般的生命依旧轻如鸿毛。
  鸿毛般的生命不以为然,说:“你是重于泰山般的生命,当然要有重于泰山般的价值,我只是轻如鸿毛般的生命,怎么可以与您相提并论呢?”
  泰山般的生命反驳着说:“你错了,在当初我们降生之时,都有着同等质量的生命。”
  鸿毛般的生命不解,问:“这怎么可能呢?同等质量的生命,怎么会有如此这般的天差地别?”
  泰山般的生命说:“生命,或重于泰山,或轻如鸿毛。而我们要想拥有什么样的生命,全凭自己的选择。”
  故事三: 奇迹
  迷雾笼罩着山庄,山庄内住着一群平凡的人。他们为什么聚在这里?又为什么甘于平凡?只因为多年前这里曾出现过一个预言:“要想变的伟大,除非奇迹从这里出现。”
  人们在这里等待着,他们并非甘心平凡,他们也渴望有朝一日变的伟大,也正因为此,他们更加渴望奇迹的出现。只是等待了多少年,依旧了无痕迹。
  一次次的期待希望,得到的却是一次次的失望,渐渐的,人们绝望了。他们不再相信会有什么奇迹出现,那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谎言,一直在欺骗着他们日益期盼的心灵。事已至此,他们也便心安理得的甘于平凡了。
  这时,有极少数的人在想,与其安于现实,倒不如放手一搏,兴许能绝处逢生。于是,他们开始确立目标,制定计划,完善人生。终于一日,他们创造出了生命中的奇迹,辉煌了事业,伟大了人生。
  云开雾散之时,山庄内已有了平凡与伟大之分。只见,平凡的人在静静的倾听着伟大者的心声:除了创造奇迹,人生中便没有奇迹!
  故事四: 战胜不了的困难
  有一个困难,自古至今,无人战胜。
  多少年前:有多少平凡者前来挑战,最终无一生还;有多少勇敢者勇往前来,结果功败垂成;有多少智慧者前来克服,无非俱以失败告终;有多少伟大者慕名而来,也不过以无功收场。
  多少年后:平凡者见之,退避三舍;勇敢者见之,望而生畏;智慧者见之,一声嗟叹;伟大者见之,绕道而行。
  不知又过了多少年,这个困难依在。期间,不知有多少人想要将它克服,只是惧怕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有这份心没这份胆。
  经过这么多年的沉积,这个困难已被世人视为无可战胜的必然。再经过多少人一次次挑战失败的吹捧,这个困难已被视为坚不可摧的神话。没有人再来挑战,甚至都已遗忘。
  突然有一天,有一个后来者前来挑战,他不相信这个困难无可战胜,他要打破那个无坚不摧的神话,他要唤醒多少年来世人早已习惯的认知。他一次次的倒下,又一次次的站起,他一次次的茫然,再一次次的希望。终于有一天,困难被他彻底克服。
  世人得知,无不惊慕,无不赞叹,争相前来向他寻问克服困难的秘诀。后来者坚定的告诉他们:“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只有战胜不了的人。”

  故事六: 万里征程
  现实在一边,梦想在另一边。据说,要想梦想成真,必须行路万里。现实中,有五个人越众而出,踏上了寻梦之旅。
  第一个人是自卑者,在行路开始,他便自言自语的说:“天下如此之大,能人如此之多,虽然我也渴望梦想成真,但那毕竟是白日做梦。既然事实如此,那追求还有什么意思?”于是,他刚走得几步,便放弃了。
  第二个人是谦虚者,他见自卑者已然放弃,思道:“万里征程,那太遥远了。据我的能力,顶多走上百里而已。但千里尚且失败,何况百里?”于是,他也放弃,不但不觉得惋惜,却逢人还要说:“不是我不想追求,只是我有自知之明。”
  第三个人是胆怯者,他本来信心十足,但见放弃的人越来越多,心想:“他们都是何等的优秀,尚且不去追求,我又何德何能,怎能与他们相提并论?既然连与他们都不可比,我又有何颜面继续前行,岂不招人非议?”于是,他不及多思,毅然而返。
  第四个人是茫然者,是进还是退,任何风吹草动都能影响到他的思绪与决策。他见五个人中有三个人放弃了,也就是说大多数的人都放弃了,于是,便坚决放弃。当他回到现实的时候,见连同自己在内,五个人中有四个人放弃了,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人放弃了,于是,便认为放弃是最明智的选择,并庆幸着自己能够及时悬崖勒马,顺便嘲笑着那个还在追求中的人。
  那个人就是第五个人,他也曾自卑过、谦虚过、胆怯过、茫然过,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继续前行。当走到十里的时候,他发现自己还能行走,当走到百里的时候,他发现自己依然动力十足。当走到千里的时候,他发现万里征程也并不可怕。他开始挑战极限,终于,行路万里。
  梦想成真之时,他才发现:“不是一个人能走多远,所以才走多远,而是敢走多远,就能走多远。决定一个人能力的,不是开始时的预测,而是在奋斗之后揭晓。”
  第五个人,就是自信者。

  故事七: 千古遗书
  有一个偏僻的村庄,在这个村中,人人信奉着一句格言。这句格言是:少了你一个人,地球照样运转!
  因为这句格言,人人都认为世界很大,大到无边,而自己却很渺小,小到极点。他们认为自己能力低微,就如同沙漠中的一粒沙尘,有没有都无所谓。为此,他们平凡着人生。
  一日,村中有一个青年在打井,无意中挖出了一个铁盒,打开一看,只见里面放了一本书,书上写道:只要你相信自己不是弱者,就已经拥有了强者的本能!
  青年将书示众。众人之中,有人说:“这是一千年前的思想,对我们而言,过时了。那时的人们还认为天圆地方,又是什么盘古开天,又是什么女娲补天,还有什么诺亚方舟,但现在看来,那只是神话。而今,我们已经证明了地球之外还有无穷的世界,地球不过是宇宙中微乎其微的一分子,更何况地球之中更加渺小的我们?从新认识世界,也从新认识自己吧。”
  众人一起鼓掌,赞道:“言之有理。”
  青年却深信这句话,坚定的说:“不,我相信我可以变为强者。”
  众人百般劝解,说:“平凡有什么不好,再说,强大有那么容易吗?”见青年依旧执迷不悟,最后,众人相互摇头叹息道:“不可理喻,由他去吧。”
  青年开始用强大的心态看待人生,日复一日,终于有一天,一个伟大的机遇从天而降,落在了这个村中。村中的其他人见了,望而生畏,纷纷退避三舍。而这个青年却迎刃而上,将机遇变为了现实。
  村中的众人不禁疑问:“这怎么可能呢,毕竟,我们是渺小的。”于是,他们之中又有人引出了生物学理论,说:“这个人肯定变异了,他的脑容量肯定比一般的人大,或者,他的大脑肯定因为变异而比正常的人开发的多。因此,他比我们聪明,他可以做到我们都认为做不到的事,甚至他可以创造奇迹。”
  这个青年听了,觉得可笑,解释道:“不,我和你们一般无异,只不过我信奉的格言与你们不同。我的格言是,少了每一个人,世界将不再美丽!”

  故事八: 那是伟大的
  两个人一同走在人生之旅中。其中,第一个人说:“看那高山多么巍峨,看那大海多么辽阔。”第二个人说:“那是伟大的,是我们不能及的。”第一个人又说:“看那荒草多么低贱,看那沙石多么微渺。”第二个人还是说:“那是伟大的,是我们不能及的。”
  第一个人问:“难道我们就不可以辉煌与伟大吗?难道我们就注定要渺小人生吗?”第二个人说:“是的,我们是渺小的,伟大与我们无缘。”第一个人不信,他要证明自己可以变的强大。第二个人听后,叹息着说:“拥有梦想,富有野心,那是伟大的。但要梦想成真,那又是遥远的,非是我们力所能及的。”
  他们行进着,各自证明着自己的认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当他们绕过最后一座山时,时间宣布:他们的旅程即将结束。
  二人各自叹息不已,为了留下永久的纪念,时间决定为他们拍一张照片。照片上,只见第一个人如山般巍峨,如海般辽阔,第二个人则微如沙石,贱如荒草。
  第二个人心下不服,怨道:“时间,你不公平。”时间听了,不悦,说:“公平与不公平,皆在于每个人的选择。总认为那是伟大的,从而忽视了自身的信念,也便使自己坠入渺小之中了。”并为第一个人颁发了伟大的奖章,同时,将第二个人命名为渺小。
  第二个人悲痛欲绝,悔不当初,哀求道:“让我返回原地,从新旅行一次吧。”时间不为所动,庄严的宣布:人生之旅结束!

  故事九: 无知者与博学者
  一个无知者与一个博学者比邻而居。这日,两个人在门前闲坐,一个机遇从他们面前以惊人的速度划过。
  无知者见了,喊道:“机遇,快追。”
  博学者纹丝不动,谦虚的说:“我才疏学浅,能力有限,得再多学几年,才有追上机遇的可能。现在是没有希望的,追之无益。”
  无知者已是急不可耐,朝机遇急奔而去,但却追之不及。这时,他明白了,一个有能力而没有胆量的人,一定抓不住机遇,但一个有胆量却能力不足的人,也可能会失去机遇。
  于是,他开始学习,开始充实自己的能力。当机遇再次光顾时,他毫不迟疑的追了上去。终于,机遇被他追上,他变为了一个成功者。
  这时,博学者还在谦虚着自己的不足,胆怯着遥茫的征程。成功者见了,感慨道:“是人造就了机遇,成就了自己。一个没有胆量的博学者,等于无知者。一个勇于追求的无知者,终会成为博学者。一个博学而又有胆量追求的人,必将功成名就。”

  故事十: 伟大的功就
  有一个伟大的人,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众人听说了,纷纷说道:“他是伟大的人,理应取得伟大的成就,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但有一天,众人之中,有一个平凡的人也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众人又听说了,都觉得不可思议。有人说这是天赋,有人说这是奇迹,也有人说这是偶然,更有人说他是一个百年不遇的奇才。
  在抬高别人的同时,众人又开始贬低自己。他们顺便把自己的“茫然”“无知”“懦弱”“胸无大志”看作如顺其自然一般,认为自己不能成功,主要是因为没有伟大的机遇降临,如果有,他们也会取得伟大的成就,但问题是没有,这也怪不得他们。平凡庸俗,碌碌无为,这也绝不是他们的过错。
  又有一日,那个平凡的人与伟大的人联手,又取得了更大的成就。
  众人相互嗟叹,说:“其曲弥高,其和弥寡。那么伟大的目标,那么遥远的成就,那么宏伟的蓝图,我们连想都不敢想,又何况去做。看来,今生无望了。”
  其中,有一个人问:“你仅是一个平凡者,怎么可能取得那么伟大的成就?”
  那个平凡者微微一笑,说:“追求成功的路上,没有实现不了的可能,只有做不到或者不敢去实现的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3-30
不甘寂寞 赴秦施才
李斯生于战国末年,是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西南)人,年轻时做过掌管文书的小吏。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他在厕所见到老鼠吃人粪,一见到人和狗,老鼠就被吓跑了。后来,他在仓库里看到老鼠很自在的偷吃粮食,也没有人去管。于是,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这就是说,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出人头地,就应该像在粮库里偷吃粮食的老鼠,才能为所欲为,尽情享受。可以看出,在战国时期人人争名逐利的情况下,李斯也是不甘寂寞,想干出一番事业来。为了达到飞黄腾达的目的,李斯辞去小吏,到齐国求学,拜荀卿为师。荀卿是当时著名的儒学大师,他是打着孔子的旗号讲学的,但是,他不像孟子那样墨守成规,而是从当时的政治形势出发,对孔子的儒学进行了发挥和改造,因而很适合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荀子的思想很接近法家的主张,也是研究如何治理国家的学问,即所谓的“帝王之术”。李斯学完之后,反复思考应该到哪个地方才能显露才干,得到荣华富贵呢?经过对各国情况的分析和比较,他认为楚王无所作为,其它各国也在走下坡路,决定到秦国去。 临行之前,荀卿问李斯为什么要到秦国去,李斯回答说:“干事业都有一个时机问题,现在各国都在争雄,这正是立功成名的好机会。秦国雄心勃勃,想奋力一统天下,到那里可以大干一场。人生在世,卑贱是最大的耻辱,穷困是莫大的悲哀。一个人总处于卑贱穷困的地位,那是会令人讥笑的。不爱名利,无所作为,并不是读书人的想法。所以,我要到秦国去。”李斯告别了老师,到秦国去实现自己的愿望了。
编辑本段策灭六国 书谏逐客
李斯到了秦国以后,很快就得到秦相吕不韦的器重,当上了秦国的小官,有了接近秦王的机会。一次,他对秦王说:“凡是干成事业的人,都必须要抓住时机。过去秦穆公时虽然很强,但未能完成统一大业,原因是时机还不成熟。自秦孝公以来,周天子力量衰落下来,各诸侯国之间连年战争,秦国才乘机强大起来。现在秦国力量强大,大王贤德,消灭六国如同扫除灶上的灰尘那样容易,现在是完成帝业,统一天下的最好时机,千万不能错过。” 李斯的见解是正确的,秦王还听取了他离间各国君臣之计“诸侯名士可以下财者(接受其贿赂),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良将随其后 ”对于六国,他还提出了“先灭韩,以恐他国”的吞并顺序。于是他得到了秦王的赏识,因而被提拔为长吏。李斯劝秦王派人持金玉去各国收买、贿赂,离间六国的君臣,果然也收到了效果,他又被封为客卿。 正当秦王下决心统一六国的时候,韩国怕被秦国灭掉,派水工郑国到秦鼓动修建水渠,目的是想削弱秦国的人力和物力,牵制秦的东进。后来,郑国修渠的目的暴露了。这时,东方各国也纷纷派间谍来到秦国做宾客,群臣对外来的客卿议论很大,对秦王说:“各国来秦国的人,大抵是为了他们自己国家的利益来秦国做破坏工作的,请大王下令驱逐一切来客。”秦王下了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李斯给秦王写了一封信,劝秦王不要逐客,这就是有名的《谏逐客书》。他说:“我听说群臣议论逐客,这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求贤人,从西方的戎请来由余,从东方的楚国请来百里奚,从宋国迎来蹇叔,任用从晋国来的丕豹、公孙支。秦穆公任用了这五个人,兼并了二十国,称霸西戎。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新法,移风易俗,国家富强,打败楚、魏,扩地千里,秦国强大起来。秦惠王用张仪的计谋,拆散了六国的合纵抗秦,迫使各国服从秦国。秦昭王得到范雎,削弱贵戚力量,加强了王权,蚕食诸侯,秦成帝业。这四代王都是由于任用客卿,对秦国才做出了贡献。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如果这四位君王也下令逐客,只会使国家没有富利之实,秦国也没有强大之名。”画像,动画形象(13张) 李斯还说,秦王的珍珠、宝玉都不产于秦国,美女、好马、财宝也都是来自东方各国。如果只是秦国有的东西才要的话,那么许多好东西也就没有了。李斯还在信中反问:为什么这些东西可用而客就要逐,看起来大王只是看重了一些东西,而对人才却不能重用,其结果是加强了各国的力量,却不利于秦国的统一大业。李斯的这封上书,不仅情词恳切,而且确实反映了秦国历史和现状的实际情况,代表了当时有识之士的见解。因此,这篇《谏逐客书》成为历史名作。 秦王明辨是非,果断地采纳了李斯的建议,立即取消了逐客令,李斯仍然受到重用,被封为廷尉。 这时,即将被杀的郑国也向秦王进言:韩国让秦国大兴水利建设工程,当初的目的是消耗秦国实力,但水渠修成之后,对秦国也是有利的。尽管兴修水利,减轻了秦国对东方各国的压力,让韩国多存在几年,但修好渠却“为秦建万代之功”。秦王觉得郑国的话有道理,决定不杀郑国,让他继续领导修完水渠,这就是后来闻名于史的郑国渠,它对发展繁荣秦国的经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经过这一次反复,秦国仍旧坚持招揽和重用外来客卿的传统,这些外来的客卿在秦国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取消逐客令不久,魏国大梁人尉缭也来到了秦国。当时的形势是,秦王已经除掉内部的反对派吕不韦等,大权进一步集中,积极向外扩张,东方各国都个个自危。尉缭向秦王建议说:当前,以秦国的力量消灭东方各国是毫无问题的。但是,如果各个诸侯国联合起来,合纵抗秦,结果就很难说了。因此,不要吝惜财物,向各国掌权的“豪臣”行贿,破坏他们的联合,只用三十万金,就可以达到兼并各个诸侯国的目的。秦王采纳了尉缭的计谋,在同各国进行斗争的过程中,不少次是用此策而取得胜利的。当然,秦国的反间计是以武力为后盾的,正如李斯所讲:“不肯者,利剑刺之”。 秦国坚持接纳、使用客卿的政策,对其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的迅速发展,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如秦始皇时代的客卿就有:王崎、茅焦、尉缭、王翦、李斯、王贲、李信、王离、蒙恬等。李斯的《谏逐客书》,对秦网罗天下人才是有功绩的。
第2个回答  2021-01-05

正能量小故事,看完信心能量爆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