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技巧哪里有?

如题所述

  2011高考作文指导:提示应引导发散思维

  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正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已形成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命题作文三分天下的格局。而命题作文较之以往也有所不同,既保留了只给一个题目的形式,又出现了“提示语+命题”的新形式。这种命题作文的提示语一般是论述性或说明性的文字,它降低了审题的难度,同时对写作的范围进行了一定的限制。可以说,提示性命题作文是对命题作文的一种更新,它使高考作文的命题形式更加丰富。但是,命题作文的提示语不可滥用,若添加得不恰当,则可能适得其反,给考生造成思想障碍。如2010年广东省的高考作文题就是一例。
  这道作文题的题目是《与你为邻》,它比较贴近生活,且具有一定的思辨性。题中的“邻”,既可以是邻居,也可以是邻座、邻村、邻国等;既可以实写,也可以虚写;既可以从正面写,也可以从反面写。单从字面上看,这是一道不难把握的作文题。
  但也许是命题者担心考生拿捏不准,于是对这道题加了一段提示:“你我为邻,相互依存。你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邻,无法回避,却可有所选择。”经过这番提示,原本可以自由发挥的作文题一下子变得障碍重重了。
  在现实生活中,相邻者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关系:或亲密无间,“相互依存”;或从不往来,形同陌路;或彼此猜疑,互不信任;或纠纷不断,视若仇人……古人既有“天涯若比邻”、“远亲不如近邻”的佳话,也有“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说法,更有“智子疑邻”和“以邻为壑”的反面教材。可见,相邻者的关系并不像提示语所说的“相互依存”那么单一,考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也并不都是彼此的“相互依存”,他们对相邻不相知、人情冷漠的社会现象同样感受尤深。但按照提示语的指向,这些“阴暗面”显然是不宜触碰的,于是,只能在文章中大唱“相互依存”的高调了。由于不少考生对“相互依存”缺乏真切的感受,因而多靠编造故事或避实就虚来完成此文,诸如“与理想为邻”、“与信念为邻”、“与高尚为邻”、“与和谐社会为邻”之类的立意充斥其中。明明谈的是拥有理想,却偏要说成“与理想为邻”。如此一来,理想便不再属于人的主观意识,而变成了独立的个体。一旦理想、信念、道德成了与“我”地位对等而单独存在的个体,也便拉大了与“我”的距离。就这样,为了扣住题意,考生们不得不在作文中生拉硬扯,甚至偷换论题。
  不单如此,提示语中的“邻,无法回避,却可有所选择”也造成了考生的思维混乱。“邻”确实“无法回避”,但“可有所选择”这一结论却难以成立。邻不同于友,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友可以自主选择,邻却不能根据自己的愿望任意选择。当今社会已不同于孟子所处的可以择邻而居的时代,人们也不可能动辄搬迁。正因为如此,一旦与之为邻,就必须面对,无法回避。然而提示语却把考生引向邻“可有所选择”的思考方向,这明显违背了实际生活。考生除了拿“孟母三迁”来说事,很难从当今社会找到佐证或发掘材料。这样,写作的空间便大大缩小了。
  可以说,这段提示语非但未能给考生指点迷津,反而给他们制造了障碍。正因为如此,去年广东省的高考作文出现了整体滑坡的状况,不但满分寥寥,平均分也明显降低。据有关媒体报道,考生中套作现象十分普遍,文章缺少个性,也缺乏真情实感。
  有关专家把高考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归咎于中学语文教学的“模板训练”,归咎于学生缺乏真情实感,这是不公平的。事实上,高考作文的“假大空”泛滥并不全是教师和学生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高考命题的导向所致。如果作文题能让学生大胆地说真话,抒真情,他们并非写不出文质兼美的佳作。但我们的命题者却习惯于对高考作文进行道德定向,总喜欢以主题先行的方式把学生引向公共思维,使他们的个性受到了极大的束缚。就拿去年的广东省高考作文题来说,正因为命题者通过提示将思考范围进行了严格的限定,使得考生难以自由发挥,也很难表达真情实感。这样一来,出现上述情况也就不足为怪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3-30
1。字迹清晰工整
2。卷面整洁
3。开头:悬念或精彩
4。思路清晰,如果让阅卷老师摸不着头脑就完了
5。结尾意味深长或者华丽
6。如果很烦恼字数的话,多用排比句,打很多省略号,一个排比句一段,这样还可以提高你作文的文采度,阅卷老师也不会因为看了很多密密麻麻的字而心烦
7。如果碰到了记述文,你实在是想不到有什么事情可写了(毕竟出题的老师又不会考虑到你有没有那个事情的经历),切忌编故事,而是选择你经历过的另外一件事情,改编。
8。切忌啰嗦,万一想啰嗦也要掌握啰嗦的技巧
9。多关注时事,现在写作文很多都取材于最近的新闻,如果你看了那个新闻,有点了解,那写起来就能够头头是道了
10。时刻注意不要偏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