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世祖重视农业表现在哪些地方?

请简要的说就行!!

元世祖重视农业的积极影响

至元八年(1271),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建国号为大元。次年,确定以大都为首都。中央集权政治的重新确立,恢复了正常的统治秩序,对人民的赋役剥削限制在一定的数额之内,并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措施,如立司农司、垦荒屯田、兴修水利、限制抑良为奴等。但是,这个政权也保留了大量的蒙古落后旧制。这些制度在元代始终保留下来,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元代的社会矛盾愈益激化
虽然蒙古统治阶级发源于草原游牧民族,但是元朝入主中国之后,在元世祖时期即开始重视农业,很好地制定了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使得农业水平有了提高。

王祯编著《农书》一书有三十七卷(现存三十六卷),是中国古代一部对农业生产进行全面系统论述的伟大著作。

中国古代关于农业方面的著作,《吕氏春秋》与汉朝的《氾胜之书》(“氾”音同“范”),仅残存片言只语,而后魏的《齐民要术》在系统性上也远不如王祯的《农书》。《农书》全书约有13多万字与300多幅图画,全文分为《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图谱》三大部分。

元时中国南方棉花种植技术有了质的飞跃并带动了纺织业发展,黄道婆等对改进与发明棉纺织技术做出了巨大贡献。纸币开始在中国大量流通,使元朝的经济生活进一步繁荣。

元大都不仅是元朝的政治中心,还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从运河和陆路,都有大量商品进入这座大都市。来自亚洲各国、欧洲,以及非洲海岸的商队和使者络绎不绝。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沿着时间的纵轴把今天的北京在世界上进行横向比较的话,不足百年的元大都,是北京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汗位,1271年定国号为大元,改中都(北京)为大都定为国都。此时的大都和华北一带经长期战乱,经济萧条,无法养活大都百万人口和京畿大量驻军,一切都需南方运来。史载“元都于燕,去江南极远,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江南”。这样,无论从政治或军事角度来看,重新开通南北运河已势在必行。
忽必烈即汗位的第三年,尚未正式立国就任命汉族水利专家----31岁的郭守敬“提举诸路河渠”。元大将伯颜在南征南宋期间,已深感水路对军事和经济的重要性,从而“遍访自江都达大都河道”。灭南宋之后,在伯颜等重臣支持下,忽必烈命郭守敬“查勘宋金以来汶、泗相通河段”,以备重开运河。
元运河初开,运量不是很大,管理工作也较零散。元朝对运河和全国水利的管理从属于工部的都水监,三品官。到会通河竣工后,始设都水分监于景德镇(张秋),以后又设行都水监于济宁和水监于济宁和郓城,管理徐州至临清运河航道和河南、山东境内黄河。除闸上有闸夫之外,也动用部分军队管理运河,维护秩序。
元世祖忽必烈放弃落后的游牧经济和剥削方式,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农业生产的措施,如限制牧场多占民田,禁止放牧破坏农桑;提倡改进农业生产技术、兴修水利;扶持屯田户和移民,给以牛具、农器、种粮;政府颁行《农桑辑要》,总结、推广农业耕种经验。这对随州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但蒙古军南下时几进几出、反复蹂躏随州,使随州一度中断经济发展的连续性。在元世祖的努力下,随州经济有所复苏,但元世祖的经济政策,有一个明显的倾向性,其注意力偏重于边疆开发,即原来人烟稀少的长城以北广大地区。元世祖继承成吉思汗的移民政策,组织汉人及其他各族人民,在和林、上都(即开平、内蒙多伦附近)等城市周围和阿尔泰山、杭爱山、克鲁伦河等地屯田积谷,并将内地工匠迁去以传授制陶等技术。在东北建肇州城“定市里,安民居”。在西北开辟中兴、西凉、甘、肃、瓜、沙等州境内水田。在西南地区派人于无粳稻桑麻处,教民播种,修陂池以备水旱。边疆兄弟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得到空前发展,相形之下,随州经济发展的步伐在元代显得缓慢多了。

元代手工业有重大进步,丝织业极发达,大量使用奢华的金线,织金技术有了空前成就。本来丝织业有一定基础的随州,到了元代反而显得沉寂无声,在宋代列为上州的随州,元代成为下州。元代商业掌握在蒙古贵族及西域商人手中,商业活跃于大都、泉州、杭州和东南沿海诸口岸,长城以北地区出现一些新兴城市。随州的商业,未能与全国的商业同步兴盛。忽必烈初即位时,为与南宋互市,在光化军(今湖北老河口)建立过榷场,因处于战争状态,时开时闭。随州在元代的地位大不如前,在全国商业城市上很难排上座次,与交通不便有关;相反,水陆交通便利的城市,得到了发展,如扬州,南濒长江,又是元代新运河的起点,成为江淮一带的经济枢纽、贸易中心。溯长江而上,江宁(今南京)、芜湖、武昌、江陵,工商业发达。处于汉水中游的襄阳,成为南北贸易中心,其丝织业在宋代不如随州,到元代一跃而居随州之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3-29
一、在中央和地方设置劝农官和劝农机构,建立相应的官员考核制度。
置十路宣抚司,命各路宣抚使选择通晓农事者担任各地劝农官,以监督和指导农业生产。设劝农司,以姚枢为大司农,陈邃等8名精于农事的官员为劝农使,分道考察各地农业生产状况。推行迁转法,迁调各处官员,进一步把“户口增,田野辟”作为地方官考课五事中为首的两项标准。立司农司,以中书左丞张文谦为大司农,分设四道巡行劝农司。同年十二月,改称大司农司,以御史中丞孛罗领之,各道提刑按察司兼管本道农事。司农司“专掌农桑水利”,并负责考核各地管民长官,考核结果作为管民长官升迁或降黜的依据。
二、保护农田,禁止把农田占为牧场。
忽必烈即位后,禁止占用民田,并派人清理被攘夺为牧场的农田,按籍“悉归于民”或“听民耕垦”。
三、招集农民开垦荒地,兴办屯田。
颁布“流民复业者免税一年、次年减半”的命令。后又颁布优惠政策,“凡有开荒作熟地土,限五年依例科差”,栽种桑树放宽到八年,瓜果放宽到十五年,“若有勤务农桑及开到荒地之人,本处官吏并不得添加差发”。元朝还用法令的形式将荒闲土地规定为国家所有,允许农民自由开垦。
元朝还大力开展军民屯田,“内而各卫,外而行省,皆立屯田,以资军储”,“由是而天下无不可屯之兵,亦无不可屯之地矣”
四、减轻赋税,兴修水利。
元廷多次减免赋税,赈济灾民,以减轻灾荒造成的损失,帮助灾民恢复生产。
五、健全农村村社组织。
元政府把北方一些地区农民生产互助而自发组织的“锄社”加以推广,在全国普遍实行,建立农村村社组织。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