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不孝的故事

要不孝的古代故事,越多越好,大神帮帮忙

倪九是浙江省青田县人,虽出身贫寒,但由于经商得法,薄有积蓄,渐渐成为当地的小财主了。他自幼丧父,早年母亲为生活重担的逼迫,曾在富户人家充当奴仆,才茹苦含辛的把他养大成人。照道理讲,倪九现在生活宽裕,应该知道如何孝养白发苍苍的老母,报答天高地厚的深恩。

可是倪九娶了一位如花似玉的妻子,对于老母很瞧不起,认为老太婆是奴仆出身,极为低贱。倪九听了妻子的枕边絮语,竟把老母深恩抛在九霄云外,视母亲像眼中钉一样。

夫妇二人的想法,老母本来是做奴仆的材料,索性就把老太婆当作下女看侍,一切家庭的打扫,厨房的烹饪,厕所的整洁等大大小小杂事,都要视茫茫而发苍苍的老太太独负责任,倪九夫妇却享受著安乐的生活。

有一天倪九家中准备宴客,早晨天色刚亮,倪九夫妇醒在床上,还不起身。倪九却在床上,高声大叫,呼唤隔房的老母说:“快起身!快起身!今天要宴客,怎么还不起身!”从大叫的声音中,可听出倪九对老母颇有怒意。

可怜的老太太正在好梦方酣的时候,给儿子大声叫醒,只好揉著昏昏沉沈的睡眼,拖著疲乏的身子,起身到厨房去烹鸡煮饭。忽然一霎那间,天空中狂风怒吼,接著疾雨倾盆,附近山上的大石。

在狂风暴雨中裂开,飞落在倪九寝室的屋上,顿时屋梁倒塌,倪九夫妇都被巨石压死。他母亲因为在厨中烧饭,幸而安然无恙,邻居的人,都认为这是倪九夫妇不孝的报应,证明因果的可畏。

扩展资料: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误传

中国自西周开始就开始有孝道。影响最广的,是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而最让人熟悉的就是——《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原文是“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把孟子的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意思是:“不孝有三种,以不守后代之责为大。舜没有告知父母就结婚了,这就是无后,但君子以为,和告知了差不多(因为舜出家在外,而且是尧要把女儿嫁给他)。”

也就是说,孟子的原话里,并不是大众所谬传的——不生孩子就是不孝。而是认为最不孝的,是对长辈没有尽到后代的责任。孟子原话中并没有说其它的两种不孝是什么。

后来汉代赵岐写了《十三经注》。阐述了他个人对于孟子这段话的理解:“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翻译成现代文:

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即最大的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

可见赵歧把”无后为大“曲解成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为第三种不孝。于是开始了二千多年的误传。

有人误以为这是孟子说的话,并且大骂孟子泯灭人性,说孟子没人情。实质上是汉代人赵歧的个人理解。而孟子为赵歧无端地背上了黑锅。

正因为这种误传,而使得封建社会中识字不多的老百姓都信以为真,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都曲解为“没有传宗接代是最大的不孝”。在“忠孝”为主题的封建时代,这句话就有了无上的魔力。老百姓为了不断后,无论世家还是贫民,都无所不用其极。随之产生的便有过继等一系列特殊的社会现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孝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2-23
倪九是浙江省青田县人,虽出身贫寒,但由于经商得法,薄有积蓄,渐渐成为当地的小财主了。他自幼丧父,早年母亲为生活重担的逼迫,曾在富户人家充当奴仆,才茹苦含辛的把他养大成人。照道理讲,倪九现在生活宽裕,应该知道如何孝养白发苍苍的老母,报答天高地厚的深恩。

可是倪九娶了一位如花似玉的妻子,对于老母很瞧不起,认为老太婆是奴仆出身,极为低贱。倪九听了妻子的枕边絮语,竟把老母深恩抛在九霄云外,视母亲像眼中钉一样。

夫妇二人的想法,老母本来是做奴仆的材料,索性就把老太婆当作下女看侍,一切家庭的打扫,厨房的烹饪,厕所的整洁等大大小小杂事,都要视茫茫而发苍苍的老太太独负责任,倪九夫妇却享受著安乐的生活。

有一天倪九家中准备宴客,早晨天色刚亮,倪九夫妇醒在床上,还不起身。倪九却在床上,高声大叫,呼唤隔房的老母说:“快起身!快起身!今天要宴客,怎么还不起身!”从大叫的声音中,可听出倪九对老母颇有怒意。

可怜的老太太正在好梦方酣的时候,给儿子大声叫醒,只好揉著昏昏沉沈的睡眼,拖著疲乏的身子,起身到厨房去烹鸡煮饭。忽然一霎那间,天空中狂风怒吼,接著疾雨倾盆,附近山上的大石。

在狂风暴雨中裂开,飞落在倪九寝室的屋上,顿时屋梁倒塌,倪九夫妇都被巨石压死。他母亲因为在厨中烧饭,幸而安然无恙,邻居的人,都认为这是倪九夫妇不孝的报应,证明因果的可畏。

扩展资料: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误传

中国自西周开始就开始有孝道。影响最广的,是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而最让人熟悉的就是——《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原文是“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把孟子的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意思是:“不孝有三种,以不守后代之责为大。舜没有告知父母就结婚了,这就是无后,但君子以为,和告知了差不多(因为舜出家在外,而且是尧要把女儿嫁给他)。”

也就是说,孟子的原话里,并不是大众所谬传的——不生孩子就是不孝。而是认为最不孝的,是对长辈没有尽到后代的责任。孟子原话中并没有说其它的两种不孝是什么。

后来汉代赵岐写了《十三经注》。阐述了他个人对于孟子这段话的理解:“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翻译成现代文:

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即最大的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

可见赵歧把”无后为大“曲解成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为第三种不孝。于是开始了二千多年的误传。

有人误以为这是孟子说的话,并且大骂孟子泯灭人性,说孟子没人情。实质上是汉代人赵歧的个人理解。而孟子为赵歧无端地背上了黑锅。

正因为这种误传,而使得封建社会中识字不多的老百姓都信以为真,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都曲解为“没有传宗接代是最大的不孝”。在“忠孝”为主题的封建时代,这句话就有了无上的魔力。老百姓为了不断后,无论世家还是贫民,都无所不用其极。随之产生的便有过继等一系列特殊的社会现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孝顺

0 4
更多回答(3)
第2个回答  2017-11-11
周振逆子变驴
明朝正德年间,平阳有个人叫周振.他自恃有几分才气,狂妄骄横,常常只为家中的小事就辱骂父亲.老父性格懦弱,只好忍受.
有一天,周振无缘无故打骂儿子.他父亲看不过意,就来劝阻.他竟然发怒说:"我打我的儿子,关你什么事?他又不是你生的!"气的老父亲含泪无语.
这天晚上,周振在梦中被抓到阴间,阎王罚他变毛驴.周振急急忙忙申辩无罪.阎王斥责说:"你常常辱骂父亲,忤逆不孝,应该坠入畜生道;而且由于你狂妄自大,旁若无人,所以还要蒙上你的眼睛,使你推磨挨鞭打."
周振醒来后,自己说要作驴去就死了.

孝者存逆者亡
杨璞、杨富兄弟俩与母亲在一块儿居住,俩兄弟都各有妻儿,杨璞忠厚孝顺,杨富却天性凉薄。
有一天涨大水,洪水将到。杨富不管老母兄长死活,先用船载着妻儿往北山逃命去了。杨璞无可奈何,危急之中急忙背着老母登上一座小土坡。刚到坡顶,四面洪水滔滔而来,许多房屋都被冲毁。杨璞正为来不及照顾妻儿痛心,忽然看见有个妇女抱着孩子,乘在一根大木头上漂了下来,他赶快尽力救上土坡,一看却正是自己的妻儿。
第二天水退了,他四处查问兄弟一家人,才知道他们的船刚到北山下,被一棵大树倒下来压翻,全家都被水淹死了。

逆子食鱼化骨
长溪人陈元,被女方招郎上门后,靠捕鱼为生。有一天父母来探望他,他见父母来了就满肚子不高兴。母亲觉察到他的心思,怕他干出令人难堪的事丢人现眼,坐了一会儿就要告辞回家。媳妇心眼较好,苦苦劝父母留下。
第二天陈元仍去打鱼,捕了一条大鱼。他得意之极,忽然想到有父母在家,一定会同吃他的鱼,就找个托词,打发老婆送父母回家。老婆、父母前脚刚走,他就急忙把鱼煮熟,大嚼起来。不想刚吃完,他骨肉就全部化成血水,惨痛而死。
原来这鱼叫化骨鱼。逆子吃了它也是恶报,可称得上大快人心。

兄弟弃亲不养
杭州人陈子乐,生有两个儿子,老大叫陈桐阙。因为父母年纪渐大,眼看着就只能吃活不能干活了,老大对老二说:“我们不如分了家好。”老二说:“我早就想分了。”于是俩兄弟分开产业,各自开伙,谁都不管父母的饥饿寒冷。邻居们看不过,但怎么劝说都不管用。老父母生活无着,只得乞讨度日。
不久,老大生了儿子,没耳朵没鼻子,其丑无比;老二也生下儿子,浑身是毛,像是猴子。兄弟俩还不知悔改,怨天怨地,认为自己没做坏事,怎么生的儿子会这样?怨恨的话还没说完,晴天一声霹雳,把老大打死在地。又过几天,老二上山砍柴,被两只老虎分尸,血骨遍地。远近的人都说,这是不孝养父母的恶报。
久停父棺遭报应
大观人罗巩,把亡父装入棺材后,久久都不入土安葬。他只顾在外游学钻营,想捞个一官半职,由于一直没能如愿,便经常在神像前祷告。
有天晚上,他梦见神人怒气冲冲地斥责他说:“你得罪了上天,竟还敢祷告求功名!”罗巩诉说无罪。神人说:“你久停父棺,不设法安葬,怎能说无罪!”罗巩忙说:“我还有兄长,没安葬父亲,为什么只怪我呢?”神人说:“你是读书人,当然应该明事理。你兄长贫穷又无知识,虽也有罪,但不能深责。”罗巩醒来后,对神人怪罪之事,仍然半信半疑。但不久,他就得了中风症,怎么也医治不好,终身潦倒不堪。
厚妻子薄父母
恩平县有个人叫伦芬,很小就死了父亲,母亲含辛茹苦抚养他成人,后来,伦芬到佛山做小生意发了,买了房子,娶了老婆。他一直拼命赚钱,生怕饿着老婆,冻着儿子,却从没想到老母一人在家辛苦过日子。有朋友劝他:“你疼爱老婆孩子,可说是无微不至,但你老母亲一人在家,不知过得如何,你能放得下心吗?”伦芬竟然回答说:“我母亲虽老,身体还好。家中有两亩田,她可以自耕自食。老年人不用吃多少,穿多少,用不着我照顾。”朋友后来在背后感慨叹息说:“父母是树根树干,妻儿是树枝树叶。不顾老母只顾老婆儿子,就如坏了树根,还妄想开花结果呢!”果然,伦芬的老婆很早就死去了。他的两个儿子既无出息也不孝顺。到他年老的时候,以致冻饿而死。正是“忤逆还生忤逆儿”,这话说得确切。
不孝父母翁姑
新会有个女人,从小就好吃懒做,性格又乖张骄横,父母怎么教她都不听。长大后嫁到赵家做二儿媳妇,也只知道有丈夫一人,其余上下左右,全不放在眼里。丈夫与兄长在外地做生意,每年回家一两次,平日就和公公婆婆与两妯娌在家过日子。有一次,婆婆生病了。大嫂殷勤侍奉汤药,这二媳妇却找借口溜回娘家,对婆婆的病不闻不问。娘家父母只轻轻地说她几句,她竟然怀恨在心,从此再不回娘家,连老父亲病重,叫人唤她也不回去。隔了一天,这忤逆女人正在厨房煮饭,忽然墙壁倒下,把她压死。人们都说是不孝顺父母的报应。
雷轰逆子
常熟县有个忤逆子区某某,平时性情就乖戾暴躁。他经常乱骂母亲,母亲都含泪忍受。
有一天,他回家时见饭还没有煮熟,就又辱骂母亲。忽然雷声隆隆,闪电不断向他身体缠来。他心中发慌,害怕极了,急忙叫妻子搬口大水缸来遮盖他。妻子说:“我常常劝你对老人好一点,她到底是你亲身母亲,你不听。现在祸到临头,恐怕大水缸也不管用。”话还没说完,电光一闪,霹雳一声,这忤逆子已身首断成两截。脑袋悬在母亲身边,身体抛在门外。好几百人前来围观,都惊异得吐舌头。后来那地方再没有敢骂父母的了。
这是康熙元年五月二十三日的事情。作人子女的,都应该警戒啊!

收集不易,如有帮助,望请采纳。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7-11-11
最显著的就是唐朝李世民,弑父篡位追问

玄武门,李世民发起叛乱,只是杀死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并没有弑父。

第4个回答  2018-05-28
说起陶老俩夫妻已有70有余,两个儿子都有了各自的家庭,孩子们虽说过的不是出类拔萃,但还是能说过去的。陶大爷每天都会骑着自行车捡废品卖钱,在加上国家的养老金,日子过的还算可以。可是天有不测风云,陶大爷在一次骑车卖废品时被一辆车撞了,司机肇事逃逸没抓住,自己也躺在了病床上,生活不能自理。
这下可愁坏了陶大娘,几年积攒下来的钱没几个月就花完了。于是,陶大娘就想到了两个儿子,就去管两个儿子要去,可是两个儿子你推我我推你,就是不拿出钱来。最后还是陶大娘把自己住的房子作为抵押,在大儿子和小儿子那里各借了一万。可是,这点钱哪里够啊,几天治疗下来就没有了。陶大娘就又去管儿子借,可是这次两个儿子死活不肯借,都说爸这个病就是一个无底洞,我们这种小人家怎么看得起,就叫陶大娘不要治疗,让爸出院吧!我和大哥轮流照顾爸。陶大娘没办法,就推着陶大爷出院了。
刚到大儿子家没几天,陶大爷就跟老伴诉苦:“老伴,你还是把我送回家吧,我在他们这儿住的不习惯,给我的饭菜都是凉的,剩的,我这样下去怕是活不下去了。”陶大娘看见陶大爷满脸憔悴的样子,泪流满面,就对陶大爷说:“我也不想你这样,可是现在你病了,我一个人不能照顾你,你就将就点吧。”

一个月过去了,陶大爷在大儿子家的生活结束了,接着来到了小儿子家。陶大爷很尴尬的来到了小儿子家,心中的忐忑和惆怅想在小儿子家缓解一下,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小儿子比大儿子更变本加厉。
第二天,小儿子就问陶大爷:“你现在要我照顾你,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你一辈子给我们做了些啥,你没有管我们,我们为啥要管你?!”儿子讲完,儿媳妇也说上:“你别以为我不知道,你在分家时候多给大哥家一万多元,现在想让我们照顾你,你再做梦吧!”陶大爷听到这扎心窝子的话,当即在轮椅上晃动了两下,张了一下嘴就晕过去了。
看见老父亲晕了过去,小儿子就把大哥和妈叫来了,陶大娘骂小儿子没有良心,我们辛辛苦苦把你养大,你就是这样报答我们的。邻居也看不下去了,说了小儿子几句,就让他快点把陶大爷送医院去。可是他不愿意掏钱。在看看大儿子,由于此事在小儿子家发生,他自然也不肯掏钱。经众人的说和下总算凑齐了送陶大爷去医院的诊疗钱。陶大爷在医院救治了几天,由于年龄高迈,医生也无力回天,陶大爷带着满腔悲愤走了。
陶大爷走了,剩下一个孤苦伶仃的陶大娘。也不知道二儿子和他们二老之间有多大的隔阂,不时还要遭到二儿媳妇的羞辱........(故事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