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梅》与《硖吟》的古诗词是什么?老师帮帮我!

如题所述

墨梅
【元】 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版本一、王冕原版、苏教版六年级)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流清气满乾坤。
注释译文
注释
墨梅(1)墨梅:用墨笔勾勒出来的梅花。
(2)吾家:我家,我们家。因王羲之与王冕同姓,所以王冕便认为王姓自是一家。
(3)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
(4)池头:池边。头 :边上。
(5)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五种,如,清墨、淡墨、浓墨、焦墨、重墨。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成的。
(6)痕:痕迹。
(7)清气:梅花的清香之气。这里也指清高的气节。
(8)满乾坤:(梅花的香气)弥漫在天地间。满:弥漫。乾坤:天地之间。[1]
折叠译文
“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显出淡淡的墨痕。
“我”不需要别人夸它的颜色好看,只需要梅花的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1]
折叠中心思想
这首诗表面上是赞美梅花的美丽,实际上写出了作者自己不向世俗献媚的胸襟气质和坚贞纯洁的情操。抒发了作者对流俗的不满,也体现了作者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就是用墨笔勾勒的梅花。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这是一首作者自己题咏自己所画梅花的诗作。诗中 一、二两句运用白描手法写梅花的形态,一个“淡”字道出画梅花的技法,又刻画出梅花朴素淡雅、傲立于严寒的风骨,令人耳目为之一新。 看末句,一个“满”字,不仅传神地写出了梅香的充盈激荡,而且使得诗人人格魅力的凸现与辐射分外的耀眼!《墨梅》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他所画的梅花的风格,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情操。在这首诗中,一“淡”一“满”尽显个性,一方面,墨梅的丰姿与诗人傲岸的形象跃然纸上;另一方面令人觉得翰墨之香与梅花的清香仿佛扑面而来!从而使“诗格”、“画格”、“人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开头两句“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诗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说“我家”。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视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勋的品格。

石灰吟
{ 明}于谦(qiān)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折叠编辑本段意思
(1)石灰吟:赞颂石灰。
(2) 吟:吟颂。指古代诗歌回国海基会刚刚感化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3)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4)千、万:指撞击次数多,不是实指一千一万。锤,锤打。凿,开凿。
(5)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6) 若:好像、好似。
(7)等闲:平常,轻松。
(8)清白:指石灰洁白没有污染,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9)人间:人世间。
折叠编辑本段译文
石头是经过多次撞击敲打才从大山上开采出来的,石头把烈火焚烧自己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石灰吟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志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刻含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大火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熊熊大火在烧炼石灰石,它还象征着志士仁者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全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明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明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人格的真实写照.《石灰吟》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情。经过数万次锤打出深山,熊熊烈火焚烧也视平常事一样。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青白(就像石头的颜色那样青白分明,现在多用“清白”)长留人间。这首诗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于谦是一位与岳飞齐名的民族英雄,又是一位廉洁、正直的清官。《石灰吟》是于谦17岁时写的一首石灰的赞歌。通过对石灰制作过程的拟人化的描写,表达了他不怕艰险、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为人清白正直的崇高志向。追问

谢谢老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