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的由来和发展问题

同上 谢谢拉

第1个回答  2007-04-14
宋词是中国宋代的长短句歌词。宋代是长短句歌词的繁荣时代。在文学史上,词以宋称,体现了宋词作为一代文学的重要地位。
词兴起于唐代,入宋发展成为一代之胜,据《全宋词》及《全宋词补辑》载,作品有2万余首(不包括残篇、附篇),有名可考的作者有1430余人。这不仅有宋代特定历史环境的原因,也是文学自身发展演化的结果。

宋词发展的基础宋代立国推行厚待官吏的政策,加上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民间财富被搜刮集中到都城及其他几个大城市,为统治者寄情声色、歌舞作乐提供了物质条件。至北宋崇宁年间,都城汴京(今开封)成为文化娱乐中心,出现了“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的繁华景象。南宋政权偏安江南时期,都城临安(今杭州)又成为地主官僚纵情享乐的场所。词这种体裁从草创时期的大众艺术过渡到文人手中,进入以言闺情与赏歌舞为主的时代,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专利品。同时受燕乐的制约与熏陶,也形成了特殊的艺术个性,具有特殊的艺术功能。它为宋代艺术家“言诗之所不能言”,表达“动于中而不能抑”的欢愉愁怨之情,提供了方便。因此,词在宋代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发展成为宋一代的代表文学。

北宋词的发展 词在北宋时期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人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第二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的繁荣局面。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这3个阶段在时间上互相交错,继承与创新的演变也不是相互脱节的。

晏殊、欧阳修的创作,主要在于继承。其词风与西蜀“花间”有许多共通之处,在内容和形式上没有突破和创新。而张先、晏几道在承袭的同时,已有所创新,完成了词由唐入宋的过渡。张先创制的若干慢词,在艺术形式上,为词体的变革作了准备。在思想内容上为宋词的革新开创了先例。

宋词的第一位变革者是柳永。柳永与晏殊、欧阳修同属北宋前期作家,但他在词坛的影响却远大于晏欧二人,波及于整个北宋时期。柳永的创作广泛地反映了社会人生。除了男女恋情,还有都市生活的某些侧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城市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情感。在艺术形式上,柳永采用民间曲调入词,大量创作慢词,有效地扩大了词的体制,对宋词的发展起了奠基作用。北宋中后期,苏轼登上词坛,为北宋词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苏轼在柳永所做开创、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变革,使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并朝着多极方向发展。一方面,北宋词的慢词创作,自柳永之后,因苏轼、秦观的继起而更趋兴盛;另一方面,聚集在苏轼周围的一批追随者,虽学苏词,但却不拘一格,各自朝着不同方向发展。柳、苏的变革及其相互竞争的结果,使北宋词坛出现了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在这一阶段中,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也各以其独具特色的创作,对北宋词的发展起了一定推动作用。北宋后期,周邦彦兼各家之长,进行了一系列集大成的工作,促进了词体的成熟。周词在思想内容的开拓上不及苏轼,作品多为写景咏物之作。他的主要成就在于整理规范旧有的词调,自创新调,为后人提供了创作规范。在表现手法上,周调不注重意象,而倾力于语言的锤炼、熔铸。

南宋词体的蜕变南渡后,社会历史的大变革,对词体的发展演变产生了一定影响。南渡作家李清照和向子諲的创作代表了词由北宋向南宋发展的过渡。他们的创作为南渡作家如何以旧形式表现新内容树立了榜样。南渡以后的词作家在李清照、向子諲的基础上,继承发扬了前代作家的艺术创作经验,为词体继续发展起了推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词体的蜕变。其中以陆游、辛弃疾、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为代表的词作家创作出了一批反映时代生活,体现时代精神的佳作;以姜夔、史达祖、吴文英、张炎等人为代表的作家,则在词的艺术表现形式上作了探讨与尝试。辛弃疾的创作体现了南宋词的最高成就。他的作品中,既有抒写抗金复国的激扬、悲壮,也有歌咏自然风光、赞颂农家生活的闲适、清新,多方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在艺术创造上,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辛弃疾同时代的陆游、陈亮 、刘过,其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人,在艺术上或为辛弃疾的“同调”,或为崇拜效法者。他们的创作是对辛词的补充,但对辛词的某些缺点也有所发展。姜夔登上词坛,正面临着词体的蜕变问题。他依据自己关于“合”与“异”的理论,以江西诗派诗法入词,别成风格,自创一体。同时因其长于音律、乐理,词与音乐相结合已臻极诣,获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史达祖的词,奇秀清逸,风格与姜夔相近,被视为姜的羽翼,但成就不及姜夔。姜夔之后的另一词坛巨擘当属吴文英。其词作音调和谐,字句研炼,但往往藻绘过甚,意旨晦涩。宋元之间的张炎,是一位兼擅乐律的词学家。他对于词坛先辈的各种长处,多所采摘。他的词“清远蕴藉,凄怆缠绵”,自成一家。但在词坛日趋衰落的局面下,终成最后的余响,宋词的时代至此已告终结。词至南宋,一方面朝着文人化的方向发展,最终趋于僵化;另一方面,与民间抒情小调相融合,蜕变为曲,为元代另一种文学样式的繁荣提供了基础。宋词经历了发展、成熟以至蜕变的过程。宋以后,词体虽未亡,但已是尾声余韵。宋代文学中,词这一特殊诗体在反映现实、抒写情性方面尽管还有某些局限,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但因其有特殊的艺术个性,“能言诗之所不能言”,造就了宋代艺术家在这一特殊的艺术领域里,得以尽展其才,将宋词发展成为一代文学的代表。

选辑与词谱对于宋词的辑录、编选以及品评、研究等工作,两宋时期就已经开始。宋词总集以唐圭璋所编《全宋词》最为完备,收词家1330余人,词1.99万余首。选本中以黄升《花庵词选》、周密《绝妙好词》、朱彝尊《词综》、张惠言《词选》、朱祖谋《宋词三百首》影响较大。关于词谱,宋已有专书流行。现存谱书,以《词律》、《词谱》较具规模,较有影响,而《白香词谱》则甚为通行。有关词韵,宋未有专著,后世通行的是戈载的《词林正韵》。
第2个回答  2007-04-14
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词所配合的音乐是所谓燕乐,又叫宴乐,其主要成分是北周和隋以来由西域胡乐与民间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种新型音乐,主要用於娱乐和宴会的演奏,隋代已开始流行。而配合燕乐的词的起源,也就可以上溯到隋代。宋人王灼《碧鸡漫志》卷一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词最初主要流行於民间,《敦煌曲子词集》收录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大多是从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间歌曲。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到晚唐五代时期,文人词有了很大的发展,晚唐词人温庭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和以李煜、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人的创作,都为词体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风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词终於在诗之外别树一帜,成为中国古代最为突出的文学体裁之一。进入宋代,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产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词人,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并出现了各种风格、流派。《全宋词》共收录流传到今天的词作一千三百三十多家将近两万首,从这一数字可以推想当时创作的盛况。词的起源虽早,但词的发展高峰则是在宋代,因此后人便把词看作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与唐代诗歌并列,而有了所谓“唐诗、宋词”的说法。

==

词的初期极尽艳丽浮华,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间,像曾因写过"且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而得罪了当时皇帝的柳永,郁郁不得志,一生就流连于歌坊青楼之间,给歌妓们写写词,所谓"凡有井水饮处,必有柳词"之说,以至于宋朝的一个宰相(他的名字我不太记得了,好象叫什么宴殊的在当上宰相之后,他对于以前所做的词都不承认是他写的.我们也都知道,宋朝的艳妓之多,水平之高为其他朝代所罕有,她们和宋朝的士大夫们一起,构成了宋朝的享乐主义,虚华的文化.

一个朝代,一个国家,若强盛,那么它在文与质两方面是并重的,这里文指的是文风或者说一个社会的风气吧,我们知道,一个人若专门读书,钻研学问的话,那么就必须脱离生产劳动,也不能去打仗,这在宋朝就叫做"养士""八股"确立之后,天下的秀才就专门来钻这个东西捞取功名利禄养活自己,所以也就没得工夫去思考事情,去造反了,如果一个国家"文风"越盛,那么做实事的人就越少,这个国家也就会出问题了.历朝写诗的人很多,宋诗也很有名,为什么独独诗以"唐"命名呢?唐诗就算是歌颂风花雪月,也有一股质朴的美,透露出这个民族质朴,粗野与宏伟的气魄,而宋词则是比较多矫饰浮夸的文风,一个国家的文化若是推动这个国家的发展的,那么它就是强势的,有生命力的,比如现在的美国,

和亲政策如果是汉朝使用,那么是一种缓兵之计,修养生息的方法,但是宋朝,我看不到它起了什么好的作用,割地求和,苟延残喘而已,有的论者居然还说“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和解”,我真不知是何居心所在?倘若日本灭了中国,那么慰安妇也可谓民族和解的先锋了,呵呵。

在进化论和历史上,从来就没有“如果”和“假设”,只有残酷的现实,呵呵,宋朝被野蛮民族灭掉,这就是结果,而士大夫群体人格的堕落,从这个帮闲享乐的社会就开始出现征兆了。
第3个回答  2007-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