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生平简介

如题所述

生平简介:

高尔基于1868年3月16日诞生在伏尔加河畔下诺夫戈罗德镇的一个木匠家庭。

4岁时父亲去世,他跟母亲一起在外祖父家度过童年。

10岁那年,高尔基开始独立谋生。

他先后当过学徒、搬运工、看门人、面包工人等,切身体验到下层人民的苦难。

在此期间,他发奋读书,开始探求改造社会的真理。

1884年,他参加民粹党小组,阅读民粹党人著作和马克思的著作,积极投身于革命活动。

1905年,高尔基加入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1906年,高尔基受列宁的委托,由芬兰去美国进行革命活动,在美国出版长篇小说《母亲》。

后定居意大利卡普里岛。

1913年,高尔基从意大利回国,从事无产阶级文化组织工作,主持《真理报》的文艺专栏。

1917年十月革命后,伴随着革命出现的混乱、破坏、无政府主义思潮及各种暴力事件,高尔基与列宁及新政权之间产生了矛盾。

1921年10月,由于疾病,也由于与布尔什维克政权的分歧,高尔基出国疗养。

1928年,高尔基回到苏联,在斯大林的安排下,他在俄罗斯作了两次长途旅行观光后决定回国定居。

1934年当选为作协主席。

回国后的高尔基作为苏联文化界的一面旗帜,为苏维埃的文化建设做了大量工作。

但20世纪30年代苏联出现的种种问题又使他与斯大林及现实政治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

1936年6月18日,68岁的高尔基因病去世。

扩展资料

人物评价

高尔基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之一,政治活动家,诗人。

(列宁评)在高尔基的作品中没有艺术,那里有的是不比最崇高的艺术价值低的东西:生活。

那里有其自己不经意的美,不成形的、混乱但强壮的美,有自己的美学,生硬的、变化无常的、纯艺术的崇拜者不能接受的但对于热爱生活的人来说充满能力的美学”。

(俄国作家、批评家梅列日科夫斯基评)读高尔基的小说会感觉到,他在用整个的生命和自然一起呼吸,他热爱自然,熟知自然,因此就借助于自己的艺术、自己的真诚,对它进行了无与伦比的描述.高尔基的笔触生动形象,文字色彩清新。

他所写的每一笔,都没有多余的字句,没有任何的花言巧语,只要两三笔,他就能传达一幅完整的并且是完全现实的画面。

(苏联文学史家弗·费·博茨亚诺夫斯基评)高尔基是一座完范的森林。

在这座森林里,既有益鸟,也有野兽

既有营养丰富的蘑菇,也有致人死命的毒菇。

采集者进入这个森林,只需要把对人们有好处的蘑菇摘走。

其他的任留在林中就是。

(苏联作家尤·特里丰诺夫评)高尔基小说的缺点是非常严重和异常丑陋的。

他要么完全不懂小说文学的创作技巧,要么就是蔑视这些技巧。

(苏联文学评论家斯卡比切夫斯基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玛克西姆·高尔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3-28
  玛克西姆·高尔基
  马克西姆·高尔基玛克西姆·高尔基(Максим Горький,英译Maksim Gorky, 1868.3.28~1936.6.18)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简介
  马克西姆·高尔基出身贫苦,幼年丧父,11岁即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当过装卸工、面包房工人,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的课堂。他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迫。这对他的思想和创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在饥寒交迫的生活中,高尔基通过顽强自学,掌握了欧洲古典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只上过两年小学的高尔基在24岁那年发表了他的第一篇作品,那是刊登在《高加索日报》上的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小说反映了吉卜赛人的生活,情节曲折生动,人物性格鲜明。报纸编辑见到这篇来稿十分满意,于是通知作者到报馆去。当编辑见到高尔基时大为惊异,他没想到,写出这样出色作品的人竟是个衣着褴褛的流浪汉。编辑对高尔基说:“我们决定发表你的小说,但稿子应当署个名才行。”高尔基沉思了一下说道:“那就这样署名:马克西姆·高尔基吧。”在俄语里,“高尔基”的意思是“痛苦”,“马克西姆”的意思是“最大的”。从此,他就以“最大的痛苦”作为笔名,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生涯,而他的原名是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Алексей Максимович Пещков)。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3-26
简介
马克西姆·高尔基出身贫穷,幼年丧父,11岁即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当过装卸工、面包房工人,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的课堂。他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迫。这对他的思想和创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高尔基像(20张) 在饥寒交迫的生活中,高尔基通过顽强自学,掌握了欧洲古典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只上过两年小学的高尔基在24岁那年发表了他的第一篇作品,那是刊登在《高加索日报》上的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小说反映了吉卜赛人的生活,情节曲折生动,人物性格鲜明。报纸编辑见到这篇来稿十分满意,于是通知作者到报馆去。当编辑见到高尔基时大为惊异,他没想到,写出这样出色作品的人竟是个衣着褴褛的流浪汉。编辑对高尔基说:“我们决定发表你的小说,但稿子应当署个名才行。”高尔基沉思了一下说道:“那就这样署名:马克西姆·高尔基吧。”在俄语里,“高尔基”的意思是“痛苦”,“马克西姆”的意思是“最大的”。从此,他就以“最大的痛苦”作为笔名,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生涯,而他的原名是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Алексей Максимович Пещков)。 在俄语中,马克西姆是最大的,高尔基是痛苦,高尔基是从最大的痛苦为笔名开始,写作生涯的。
第3个回答  2019-07-07
高尔基的父亲是一个木匠。高尔基四岁丧父,被母亲带回外祖父母家。后来除短期随母亲和继父在外地居住外,童年时期主要在外祖父母家度过。外祖父母对高尔基影响很深,外祖父出身贫苦,年轻时做过多种苦工,如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后来从业印染致富,成为所在城市印染行会会长,有相当的社会地位。虽然高尔基的两个舅舅未能承继父业,而是分家分去高尔基外祖父部分财产,但外祖父母家境还是比较富足的。高尔基童年时期,可以上学读书,也大量接触了底层民众。后来高尔基外祖父大笔放贷因借款人破产而损失,家道中落。高尔基十岁时,外祖父要高尔基开始干活谋生。
从他十岁开始高尔基就得自己赚钱为生,一开始拾垃圾。他青少年时期做过许多不同的活:信使、厨房里的杂工、卖鸟、售货员、画圣像、船上的杂工、面包店的学徒、工地上的杂工、晚间的看守人、铁路职工和在律师事务所中做杂工。
高尔基刻苦自学文化知识,并积极投身革命活动,探求改造现实的途径。起笔名为马克西姆-高尔基,意思为"最大的痛苦"1892年发表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登上文坛,他的早期作品,杂存着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种风格,这是他无产阶级世界观形成前必然经历的阶段。浪漫主义作品如《马卡尔•楚德拉》、《伊则吉尔老婆子》(1895)、《鹰之歌》(1895)等,赞美了热爱自由、向往光明与英雄业绩的坚强个性,表现了渴望战斗的激情;现实主义作品如《契尔卡什》、《沦落的人们》、《柯诺瓦洛夫》等,描写了人民的苦难生活及他们的崇高品德,表达了他们的激愤与抗争。这些作品的主人公大多是努力探求新的生活道路、思考生活的意义并充满激烈内心冲突的人物。
第4个回答  2020-10-23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