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的“孝”和古代的“孝”有没区别?当今孝道与传统孝道上添加了哪些内容本质上有没有发生变化?

要求论述400字左右,重点在比较当今孝道与古代孝道的区别、变化

  “孝”道最初就是出于对有经验者的景仰。 到了以农业立国的周人统治中国的时候,“孝”就被和封建宗法制结合在一起,成为了周朝执政合法性的基础。在中国特色的封建社会中,辈分高者为了保证自己的权威,会将自己的政策法度、行政思想等与“孝”联系起来,逼迫后人不能更改。接着,一切与祖宗有关的都被算作“孝”,凡是改变都是“不孝”。所谓“祖宗之法不可改”,事实上不过是早期农耕社会对经验的尊崇引发的泛孝主义在后世政治上的投影罢了。儒学还将君臣关系比作父子,这样等同于让泛孝主义渗入了政治领域,中国君主专制愈演愈烈,直到1911年才被革命消灭。
  事物总有两面,孝无疑也有着消极的作用。在封建社会,孝具有很大的麻痹性,特别是宋明之后的愚忠愚孝。在近代,孝道受到了批判;在建国后,孝似乎就是封建,提起来就不舒服,对之进行研究的人就更少。而事实上,不谈孝并不等于孝就在人们的心里没了痕迹。作为影响民族心理、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孝,在每个人心目中存在着。于是在该怎么样对待孝的问题上,实际是混乱的。许多地方,借口讲孝就是讲封建而对老人不敬不养。孝在当今有没有价值,该不该提倡?社会、家庭、学校又如何解决这个和每个人都有关的问题?这其实正是我们探讨古代孝观念、孝教育的目的所在。
  对孝,我们不能置之不理;我们应该抽象地继承并发展它:抛传统孝道一些带有封建性的内容而取其精神核心—一颗善待父母的敬爱之心。同时,赋予孝新的内容、规范,并去实施它。则可以从古代孝教育中获得启示如下:
  社会教育应该担负起舆论宣传的责任,营造尊老爱幼的气氛;同时,制定孝的大致规范。社会所有洋溢的氛围,是人行为的潜在规范。我们的社会应通过舆论来宣扬敬亲爱亲养亲,抨击不孝;使人们明白,孝敬老人是社会成员应有品德和应尽的义务。宣传形式应该多样化。
  学校教育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敬爱父母的意识和行为。一直以来,学校的德育总是投入多而收效小,实际上,学校教育更应该懂得德育的原则,要循序渐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只有懂得爱父母的人,才会懂得爱祖国。我们为什么不能记住把孩子培养成尊敬父母、进而尊重老师同学的人呢?对孩子,古人讲“洒扫进退”,今天我们是否也可以讲要孩子自己挤牙膏自己叠被子呢?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有助于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和理解父母的心理。学校教育在现代的地位是古代所不可企及的,在孝及其他的道德品质的培养上,都该有所作为。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孝敬父母的榜样;同时,从小鼓励培养孩子的善感之心和独立精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又因为孝的血缘自然性,父母对孩子在这方面的影响是他人所不能比的。古代家教中最注重代际间孝道的培养,父辈往往对子辈做出表率;良好的家教培育出了不少不衰的家族。因此,作为父母,如果希望孩子将来孝敬自己,就必须现在孝敬自己的父母。父母还应该培养孩子的善感之心,能理解父母,理解他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5-17
我记得浙江还是哪个地方。
有个大学生背着妈妈上大学的。很感人.
找了一个报道给楼主.

妈妈,你一定要活着,只要你活着,我就能坚持下去!”刘霆是浙江林学院的一名大学生,今年 19岁。他本来有个幸福的家庭:爸爸是工人,妈妈是裁缝,自己从小成绩优异。然而,六年前母亲患上了尿毒症,为了给母亲治病,家里不仅耗尽了所有积蓄,连房子也卖掉了,不堪重负的父亲离家出走,幸福美满的三口之家顷刻变成了母子相依为命。

今年9月,边照顾母亲边发奋学习的刘霆,以超过重点线的高考成绩考上了浙江林学院,为了既能上学,又能照顾母亲, 19岁的他只好背着母亲上大学,每月靠着在学校勤工俭学的 50元补贴过着艰难的生活。近日新报记者来到了浙江林学院,走近了这位大学生。

学校食堂打工收入50元

做饭敷药租房侍奉病母

11月 17日下午 6点,在浙江林学院的学生食堂里,刘霆正忙碌着给学生们盛汤,此时正是学生用晚餐的高峰期,学生络绎不绝。见到同班同学他也会打一声招呼,然后便又阴沉着脸。每天放学之后刘霆都要到学生食堂勤工助学,他的任务就是负责盛汤,之后,帮助师傅们打扫食堂卫生。在这里“工作”,除了一日三餐免费之外,每月他还能领到 50元的工资。

刘霆和师傅们做完卫生时,已是晚上七点一刻,刘霆拎着一盒菜急匆匆赶回“家”——校外出租房里,身患尿毒症的母亲还等着他做饭、敷药。

路灯下,刘霆步履匆匆,他戴着一副深度眼镜,身着一套校服,面容清秀而腼腆,乍一看很像个女生。可能过于劳累和忧愁,这位19岁的男孩身体过于单薄、瘦弱。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孩子,能为母亲撑起一个家。

刘霆急走到校门口时,眼前情景让他吃了一惊:妈妈就站在学校门口的马路对面。她穿着一件棉衣,拖着一双棉鞋,头发零乱,面容憔悴,身体虚弱。她时不时地向着校门口张望,此时见到儿子回来,她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

“妈,你怎么一个人跑出来了?病情会加重的。”刘霆有些埋怨。

“你这么晚都不回来,我不放心呀!”母亲低声说道。

由于很晚没见儿子回家,母亲放心不下便“一步一挪”来到了校门口等他。刘霆是校学生会的干事,同时还兼任校团委新闻中心的记者。今天刘霆在学生食堂搞勤工助学后,又去校学生会拿了一份材料,晚回家了半个小时,母亲放心不下便硬撑着来校门口等候。

刘霆背着他妈妈一步一步艰难地往四楼的出租房里走。

“孩子,这样下去我会拖累你的。”在刘霆背上母亲哽咽着。

“妈妈,你一定要活着,只要你活着,我就能坚持下去!”说这话的时候刘霆已是泪流满面,看到儿子哭泣,母亲也禁不住失声痛哭。

刘霆母子租住的房子就在学校附近的一个胡同里,出租房与学校仅隔一条马路,距离校门口大约 100米。顺着一个阴暗潮湿堆满杂物的楼道,记者跟随上了四楼。

一个将近 80平方米的套间,四间屋子分别出租给四户人家。刘霆掏出钥匙打开一间房子,一股浓重的药味扑面而来,刘霆轻轻把母亲放在床上,给她盖好被子,待她情绪有些稳定,他立刻刷锅做饭,给母亲煮粥。

刘霆学校食堂打工

小屋里放着一张小钢丝床、两条被子,一个小书桌上放着一堆从学校图书馆借来的书和一些药品。房间的一角电饭锅在咝咝地冒白汽,弥漫着整个房间。实际上,这间10多平方米的屋子仍显得空空荡荡。二十分钟后,刘霆给母亲喂了一碗粥,给她量过血压后,刘霆背着书包又赶去上晚自习了……

一份饭两人吃同睡一张床

打针测血压成“半个医生”

“刘霆每天都回来得很晚,有时候他妈妈等急了就会出去等他。我们经常劝她:自己生病不要老出去,她老听不进去。在楼道里经常见到刘霆背着他妈妈上下楼,手里还提个书包,每次都是大汗淋漓。刘霆本身还是个孩子呀!这娘俩过的真是不容易……”住在对门的王大姐说。

对于刘霆来说,他的生活每天都是紧张而忙碌的,自己繁重的学习压力,母亲的一日三餐、昂贵的医疗费……这一切都压在他一个人身上。而所有这些,旁人是不大了解的。

刘霆的母亲告诉记者,刘霆的一天是这样度过的:早晨6:30起床,洗漱完毕之后,就给母亲煮一碗米粥当早餐,给母亲量血压。7:00去上早自习,主要朗读英语,并预习当天的功课。第二节课结束后,又赶回家中给妈妈量血压,顺便把米泡上。然后再去上课或者是去图书馆。

上完一天的课后,刘霆就要赶紧回到家里,整理家务和清洗衣服,做完一切后,他又要回到学校食堂搞勤工助学。有时候实在太忙,他就把自己的饭菜分成两份——一半自己吃,另一半带回去给妈妈。晚自习结束铃声一响,他又匆匆赶回出租房里,在这里,身患尿毒症丧失劳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母亲,正等着他敷药、打针。

晚上,刘霆和妈妈同睡一张钢丝床,妈妈睡这头,他睡那头,刘霆说跟妈妈躺在一张床上,可以更好地照顾她。“每天至少要给妈妈量三次血压,早晨、中午、晚上各量一次,有时候她身体不舒服了,爬起来就可以给她测血压,给她打针吃药。要是单睡,晚上妈妈犯病了,自己还迷迷糊糊的。”

今年暑假刘霆带母亲去山东潍坊一家肾病医院治疗了 10天,花完了卖房子剩下的 4万元钱,现在病情已经初步得到控制,按医生的要求,刘霆妈妈必须住院治疗才有希望康复。然而,除了每个月勤工俭学的 50元收入以外,刘霆和母亲没有任何收入,根本支付不起昂贵的住院费用。

现在刘霆妈妈就在家里疗治,刘霆在医生的帮助下学会了使用电疗设备,学会了给母亲打针、量血压。现在他每天都要按时给母亲打针、吃药、测量血压。刘霆的妈妈告诉记者,刘霆已经是“半个医生”了。追问

我不是要感人的故事。。。是要论述古代孝与现在孝的区别。。。

追答

看故事 想问题 呵呵

第2个回答  2011-05-16
有。
古代的孝是有一整套程序的,比现在复杂的多。比如早晨请安,晚上问安,都要跪拜,三年不改于父之道,丁忧,守孝等等。最主要的,古代孝父更重一点,是从道上来孝,孝母则是从情上来孝。今天的孝规矩少,跪拜之礼已经废了,守孝也没了。现在不要说父亲死了不改于父之道,父亲活着时候很多人就改道了。还有一点,现在孝母比孝父更重,这也是很多文学作品和女权主义共同作用的结果。有人说古代是愚孝,我不同意。父母的意见,不管怎么说也是出于对我们的爱护,我们没有不尊重的理由。如果父母有什么不对,我们也应该做到和父母说话“柔吾色 怡吾声”,不应该大声嚷嚷,说一些伤人的话。再说古代人也不都是对父母的话毫无折扣的全盘照办,如果不对也是要劝谏的。
第3个回答  2011-05-16
孝字本意是恒古不变的,变的只是所表现的形式!如果真孝顺就没有必要再计较形式的!孝就爱的一种小的爱大的!
第4个回答  2011-05-17
古代的孝是封建社会的统治工具
现代的孝是封建思想残余追问

要具体点的区别。。。不是一句话概括,,,

追答

古代,孝的背后是整个的庞大的思想体系,你可以理解整个封建社会体系中,思想统治的核心就是孝,整个帝国是依靠这个东西来进行统治的。
现代,这个东西本应该是没用的了,但是限于一小撮人先富了起来后不再进行全民富裕了,由此引发的种种社会矛盾和人们的渴求等都无法得到解决,也就是说还是处于发展的较低阶段,还是需要这个低级高效省钱的统治手段的,比如老有所养的责任大部分还是由子女承担而不是国家来承担,怎么样来让子女去承担的饿,那就需要从思想上和立法上两方面来进行洗脑和执行,其实社会中的一个劳动者一生都在为社会做贡献交税,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由谁来负责不用说都知道了,本来人加入社会是和统治者之间有个契约的,而恰恰就是当下的统治者剥削了你之后又没有完全履行契约。我断言和谐社会的产生,就与此有关。
孝这个东西是人凭空造出来的,人本是没有孝心的,但是不代表人没有反哺之心和感恩之情。
我也懒的仔细严谨地说,就那么一回事吧。
你如果要写文章,可以从封建社会的迫害人的孝(当然反面例子是有很多的),和当下和谐社会的发自内心本性的孝,两个方面来写。最后一总结,提一下主流思想,歌颂下祖国来一个升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