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中华传统美德的小故事?最好可以演成情景故事?

如题所述

孔融让梨
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孔融(153—208
年),小时候非常有礼貌,而且聪颖过人。他6
岁让梨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被后人传为美谈,但孔融巧思分梨的故事恐怕很少有人知道。
一天吃完午饭,孔融便自觉到书房去读书写字了。这时老管家进房传话
说:”小主人,在外地的伯伯、叔叔、婶婶和六个堂兄妹都来了,夫人叫你
到前庭去见见他们。”孔融高兴极了,说实在的,伯伯、叔叔长年在外地做
官,孔融长到6
岁还没见过他们.特别是六个堂兄妹不知长个啥模佯。于是,孔融没等老管家赶到前庭回话,已飞也似地先到了。在父母的介绍下,孔融一一给伯伯、叔叔、婶婶和六个堂兄妹见过了礼,大家都夸孔融有礼貌。
这时,母亲叫丫环端上一盘梨来,玲珑剔透的盘中放着六只又大又香又
嫩的鸭梨,母亲又叫孔融把鸭梨分给六个堂兄妹吃。
孔融正要分梨,却被父亲止住了:“慢!融儿,你把梨子送给堂兄妹,
每个人一个,而且盘子里还要留一个,你能分好吗?”
父亲知道孔融很聪明,有意想夸耀一下孔融,谁知题目太难,反倒把孔
融给问住了。伯伯、叔叔、婶婶们,也觉得这事连他们都难以办妥,何况一
个6
岁的稚童呢?六个堂兄妹更是束手无策,面面相觑,心里在琢磨着:“这样分梨,我们六个人中总有一个人吃不到梨子呀!”
孔融拧着眉头苦思,他为难地看看母亲,母亲慈祥地对孔融说:“融儿,动动脑筋呀!梨子分来一个不少,你一定能分好的。”
孔融的眼珠子急速地转动着,他瞧了瞧盘子又望了望梨子,忽然,脸上
露出了欢欣的喜悦,他拍着小脑瓜儿说:“有办法了。”只见孔融拿起盘中
五只梨子分别递给五个堂兄妹,盘中剩下一只梨子,可还有一个堂妹没有分
到梨子,这个堂妹感到很委屈。伯伯、叔叔和婶婶说这个办法不灵。孔融微
微一笑,把剩下的一只梨子连同盘子一起递给了这个堂妹。
父亲高兴地说:“融儿.你分得很对.能不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要这样
分?”
孔融脆生生地说:“每人分一个,说明六个堂兄妹都得分着;盘子里还
要留一个,这也可理解为只要有一只梨子放在盘子里就行,所以我这样分是
符合题意的。”
大家恍然大悟,连夸孔融聪明过人,父母亲也开心地笑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5-13
闻鸡起舞
这个小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成语“闻鸡起舞”由此而来,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同学们,我们现在正处于掌握知识的黄金时期,学校和老师为我们创造了优越的学习环境,“少壮不努力,老大空伤悲”,就让我们珍惜眼前的大好时光,也像祖逖和刘琨那样,学习“闻鸡起舞”的精神,从小立志,为建设祖国美好的明天而努力,而奋斗!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