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作业)中小学教师思考题第二题

基础教育“课程统整”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1.请结合实际谈谈当前基础教育教师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答:基础教育教师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评价目的:重学校行政管理,轻教师专业发展
现行教师评价主要是从学校行政管理的角度出发,其主要功能是为了对学校进行更好的管理,在此基础上才考虑是否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做出努力。以学校领导作为评价的主体,将评价结果作为教师奖惩的依据,而对教师进行奖惩的本质是为了对教师进行有效的控制,使教师依附于上级的管理。
部分教师认为,现行的评价制度对自己的教学是有帮助的。但是,行政管理工作和教师专业发展是两种性质不同的工作,若教师评价仅以学校的行政管理为主,就等于忽视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教师也会把教学工作看作是为了应付领导的检查,这些不符合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
(二)评价主体:过于单一,教师处于被动地位
我国现行教师评价大多是通过评价来制约和督促教师的工作,大多数学校采用等级性或管理性的评价模式,实施以学校领导为评价主体的教师评价制度,同行同事、学生家长、学生以及教师本人等还没有作为评价主体发挥作用。这种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把教师置于一种被动接受检查的地位,其实质是“官本位”意识在教师评价中的具体体现,是一种典型的他人评价,给教师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导致部分教师心态失衡,由此必然导致教师教育行为的扭曲,继而影响到教育的正常发展。
(三)评价内容:重教师教学效果,片面强调学生考试成绩
现行教师评价比较重视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并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参照。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在于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高尚道德品质的发展、良好个性的形成以及能力的培养等都是教育要达到的目标,而且,教师劳动具有周期性长的特点,其教学效果难以体现在学生的一两次考试上。因此,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主要标准难免具有片面性,将其作为教师评价的主要依据,容易给教师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
(四)评价方法:重量化评价方法,轻质性评价方法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受西方标准化测验及目标导向评价模式的影响,定量评价逐渐代替了定性评价,进而对教师评价也采用“评价表”、“听课”打分的方式,对教师各方面的表现进行量化评价,依此来管理教师。另外,虽然教师数据是评价者预先按照管理者规定的指标和范围,用量化方法获取的,但管理者在设计指标时总是倾向于制定易被量化的指标。这种做法忽视了不易量化的有价值的信息,诸如情感和态度等,对教师工作的影响较大。因此,这种评价并不能够全面反映教师工作的真实状况,也无助于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2.基础教育“课程统整”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答:“课程统整”的核心思想是共同的或共有的教育经验,不是由学科组成;所谓共同的课程并非内容相同,而是课程目标相同,以及教育过程中隐含的原则相同。例如认识内在的价值、发展了解、尊重真理和增进个人自主等。这种广泛的目标和原则成为课程的共性,成为每个儿童共同教育的基础。正如医生不能为每一个病人决定相同的食物,只能提供营养的原则供其配菜,以适合不同的是生理需求;因此共同课程并非强加给学生共同的学科或共同的课程内容;而是共同的“经验领域”或共同的过程或原则,所以程序原则是决定课程,尤其是共同课程的基础。在教育价值和原则的指引下,在诠释和调试的过程中,课程内容才能多样化适合不同的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个别需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5-03
1.强化课程学者的角色意识,加强“课程统整”理论论证。
课程改革应从政策导向上强化课程学者的角色介入,同时更要呼唤课程学者的角色意识。
课程学者理应为成功实施国家课程改革肩负重要的责任。
2.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对话,提升“课程统整”品质。
课程设计应采取开放参与的模式,广征各界意见,使课程设计成为一种共同建构、共同参与的不断突破的生成性活动。
3.进一步打通课程资源,做好课程层级的衔接。
做好幼儿园、小学课程的衔接;小学、初中课程的衔接;初中、高中课程的衔接;做好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课程的衔接,是达成课程统整的有效手段。
4.坚持把教科书及教材建设作为课程统整的稳固载体。
使对“教材”这一课程载体的理解更富有统整性的时代内涵,使教科书、教材更好地反映课程的时代特点、记录课程时代精神、承载课程理想。
5.促进课程领导的转型。
教育行政的课程领导从政策性指引转型为兼具课程策略的创生、检验职责,课程领导需要在实践中生成教育智慧,使对课程统整的具体问题的解释具有生命的张力。
6.采取生态化课程设计。
践行学校社区化、课程生活化的理念,坚持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和谐永续发展,要在生态化课程设计方面做更扎实的探索。

以上共488个字

参考资料:中小学教师教材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5-07
A.强化课程学者的角色意识,加强“课程统整”理论论证。

课程改革应从政策导向上强化课程学者的角色介入,同时更要呼唤课程学者的角色意识。课程学者理应为成功实施国家课程改革肩负重要的责任。B.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对话,提升“课程统整”品质。课程设计应采取开放参与的模式,广征各界意见,使课程设计成为一种共同建构、共同参与的不断突破的生成性活动。C.进一步打通课程资源,做好课程层级的衔接。做好幼儿园、小学课程的衔接;小学、初中课程的衔接;初中、高中课程的衔接;做好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课程的衔接,是达成课程统整的有效手段。D.坚持把教科书及教材建设作为课程统整的稳固载体。使对“教材”这一课程载体的理解更富有统整性的时代内涵,使教科书、教材更好地反映课程的时代特点、记录课程时代精神、承载课程理想。E.促进课程领导的转型。教育行政的课程领导从政策性指引转型为兼具课程策略的创生、检验职责,课程领导需要在实践中生成教育智慧,使对课程统整的具体问题的解释具有生命的张力。F.采取生态化课程设计。践行学校社区化、课程生活化的理念,坚持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和谐永续发展,要在生态化课程设计方面做更扎实的探索。
第3个回答  2011-05-03
过一周再告诉您,我也不知道,正在提问呢!
好心人 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