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有哪些山水诗?

哪些分别表现了对自然的向往、对自由的追求和对生命与社会的反思?
最好能标明出处(作者 书名 出版社)

  1:<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
  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
  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
  回崖沓障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黄。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2: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3:二、李白的山水文学启迪着现代旅游者

  2007-05-14 15:22:14

  大中小
  不是每个人都详读了李白的所有山水诗,但每个人都知道李白是个旅行家并为之所见过的山山水水写过诗。他们大概能体会到一种模糊的意境,站在秀峰壮美的瀑布下面,试图以李白的眼光去看那瀑布,然后才以自己的眼光去看。那是一种追寻,李白给我们留下的记忆。李白对于现代人的影响在于超越时空的精神。
  李白不是豁达的人,但却是个执着的人。这点不属于局限,属于性格,性格是没有优劣之分的。玄宗用他写诗,而不是治国,没有用错。一个浪漫主义者只有在他的幻想世界里才是完美的。现实总是很残忍,和他在峨眉山上想的完全不一样,所做的完美规划是不受到乱七八糟的事实影响的。史书记载得再详尽,也只能记下教训,记不下未来的多变,累积不了人类的智慧。不都是重新开始的吗?国家兴亡,家庭的组建,人生的规划,都是一样的。有谁不知道,新中国不是在几千年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呢?几千年的文明给我们留下的,只是灿若星河的历史。都过去了。管晏之谈,要有齐小白、姜环的常识。但是他有一种精神,值得所有人学习。自信,随性,开怀。这是追求真我的生活方式,毫不掩饰,不是政治家应该具备的是诗人的气质。不停止追求,始终自信,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终于现实,自由,随性。这就是李白。他的山水文学充分反映了他的个性。与一般山水诗人不同,自然山水在他心里唤起的不是闲情逸致,而是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非常强烈的情绪。山水与李白的个性精神和思维方式融为一体,折射出李白傲岸不群,摆脱束缚,冲出樊笼的自由意识。在李白的经历中,我们看到,追求功名和山林之志并无实质性的冲突,都是在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热衷功名还是醉情山林,他的一生没有这个问题, “舒卷在胸臆”。从始至终是真的对山水有着着热爱和审美的冲动。
  再说《庐山谣》。首句,“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以陆通自比,称为狂人,好养性之人,看楚政无常,装狂,李白此时身在庐山,避安史之乱,有相通之处;楚王闻陆通贤,请为治江南,通笑而不应,后携妻隐姓埋名,只是传说成了仙。他是否也在期待有人请为治乱啊,显然是的。“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也想做仙。但不矛盾,在他心里并不矛盾。“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都是庐山美的。“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追寻着谢公的身影,石镜照心,谢公已去。“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无世情,真的还是假的。也许是真的,也许是假的,人的想法,在那一刻,也许就是模糊的。“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向玉京。”前辈们都说这是全诗最能体现李白当时愿望的一句,说他的心也向着长安呢。笔者不得不赞成,这样才和自称楚狂人一致。但是诗人亦幻亦真的自我感觉,他自已陶醉其中。诗人的全部个性都体现出来了。
  李白的选材多是名山大川,雄山奇水,形成独特的意象。又善于描写动态景物,善于捕捉景物的气势、速度和变化。这合乎了盛唐时代的审美情趣,但只有他这样天才的诗人,才能做得如此完美,却像信手拈来一样简单。《望庐山瀑布二首》人们记得的是第二首,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把瀑布的冲击力和一泻千里的气势简单地表达了出来。第一首中用了很多的文字来直接描写瀑布,“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焱欠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空中乱口射(三水众),左右洗青壁。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他还说“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
  李白的思想博杂,自幼观百家,他的审美眼光,是完全依附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类思想都对他有影响,孔子著名的比德游,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影响了整个知识分子群,不仅在文学创作上,包括生活中的审美态度。老庄虽然有别孔子,但他的性情也是在山水自然万物中表达的。佛教传到中国,演变成著名的禅宗,参禅悟道对安静的山水环境依赖很大,有派系就有本山。道教中各路神仙,都有自己的道场,出没于深山老林云雾仙境。这些注定了中国人,李白也不例外,要衷情于山水,用同一种心情去看山水。这是历代中国知识分子无条件沿袭的结果。文化的传承性决定了现代旅游者的审美期待,而李白的个性表达他们记忆犹深。
  现代旅游者,把旅游当作生活的一部分,不是因为没有去过而去,不是因为没有来过而来。是因为要去而去,要来而来。为了在旅行的过程中,得到真正的放松,希望看到的东西是想看到的,能够认同的。从旅游文化的角度,旅游者被分为流浪型、文化观光型、冒险型、怀旧型、消遣型、探亲访友型、健身旅游型、购物旅游型。他们通通都是以文化需求为目的,其中消遣型旅游者所占比例是最大的。这个人群有很强烈的寻求放松的愿望,但是不像其它冒险型等一样寻求刺激,他们要的是一种体验,而这种想象是可以通过开发者做出来的氛围来实现的。应该抓住旅游地最重要的人文精神来渲染。比如庐山有李白,三清山有葛洪,龙虎山有张道陵,因为旅游者记得他们,他们心里有古人留下的记忆。李白在古人群里是有代表性的,他的浪漫主义情怀,和他鲜明的个性,决定了他在感受山水时的独特性,启迪着旅游者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感知山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5-22
大中小
不是每个人都详读了李白的所有山水诗,但每个人都知道李白是个旅行家并为之所见过的山山水水写过诗。他们大概能体会到一种模糊的意境,站在秀峰壮美的瀑布下面,试图以李白的眼光去看那瀑布,然后才以自己的眼光去看。那是一种追寻,李白给我们留下的记忆。李白对于现代人的影响在于超越时空的精神。
李白不是豁达的人,但却是个执着的人。这点不属于局限,属于性格,性格是没有优劣之分的。玄宗用他写诗,而不是治国,没有用错。一个浪漫主义者只有在他的幻想世界里才是完美的。现实总是很残忍,和他在峨眉山上想的完全不一样,所做的完美规划是不受到乱七八糟的事实影响的。史书记载得再详尽,也只能记下教训,记不下未来的多变,累积不了人类的智慧。不都是重新开始的吗?国家兴亡,家庭的组建,人生的规划,都是一样的。有谁不知道,新中国不是在几千年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呢?几千年的文明给我们留下的,只是灿若星河的历史。都过去了。管晏之谈,要有齐小白、姜环的常识。但是他有一种精神,值得所有人学习。自信,随性,开怀。这是追求真我的生活方式,毫不掩饰,不是政治家应该具备的是诗人的气质。不停止追求,始终自信,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终于现实,自由,随性。这就是李白。他的山水文学充分反映了他的个性。与一般山水诗人不同,自然山水在他心里唤起的不是闲情逸致,而是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非常强烈的情绪。山水与李白的个性精神和思维方式融为一体,折射出李白傲岸不群,摆脱束缚,冲出樊笼的自由意识。在李白的经历中,我们看到,追求功名和山林之志并无实质性的冲突,都是在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热衷功名还是醉情山林,他的一生没有这个问题, “舒卷在胸臆”。从始至终是真的对山水有着着热爱和审美的冲动。
再说《庐山谣》。首句,“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以陆通自比,称为狂人,好养性之人,看楚政无常,装狂,李白此时身在庐山,避安史之乱,有相通之处;楚王闻陆通贤,请为治江南,通笑而不应,后携妻隐姓埋名,只是传说成了仙。他是否也在期待有人请为治乱啊,显然是的。“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也想做仙。但不矛盾,在他心里并不矛盾。“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都是庐山美的。“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追寻着谢公的身影,石镜照心,谢公已去。“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无世情,真的还是假的。也许是真的,也许是假的,人的想法,在那一刻,也许就是模糊的。“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向玉京。”前辈们都说这是全诗最能体现李白当时愿望的一句,说他的心也向着长安呢。笔者不得不赞成,这样才和自称楚狂人一致。但是诗人亦幻亦真的自我感觉,他自已陶醉其中。诗人的全部个性都体现出来了。
李白的选材多是名山大川,雄山奇水,形成独特的意象。又善于描写动态景物,善于捕捉景物的气势、速度和变化。这合乎了盛唐时代的审美情趣,但只有他这样天才的诗人,才能做得如此完美,却像信手拈来一样简单。《望庐山瀑布二首》人们记得的是第二首,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把瀑布的冲击力和一泻千里的气势简单地表达了出来。第一首中用了很多的文字来直接描写瀑布,“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焱欠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空中乱口射(三水众),左右洗青壁。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他还说“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
李白的思想博杂,自幼观百家,他的审美眼光,是完全依附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类思想都对他有影响,孔子著名的比德游,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影响了整个知识分子群,不仅在文学创作上,包括生活中的审美态度。老庄虽然有别孔子,但他的性情也是在山水自然万物中表达的。佛教传到中国,演变成著名的禅宗,参禅悟道对安静的山水环境依赖很大,有派系就有本山。道教中各路神仙,都有自己的道场,出没于深山老林云雾仙境。这些注定了中国人,李白也不例外,要衷情于山水,用同一种心情去看山水。这是历代中国知识分子无条件沿袭的结果。文化的传承性决定了现代旅游者的审美期待,而李白的个性表达他们记忆犹深。
现代旅游者,把旅游当作生活的一部分,不是因为没有去过而去,不是因为没有来过而来。是因为要去而去,要来而来。为了在旅行的过程中,得到真正的放松,希望看到的东西是想看到的,能够认同的。从旅游文化的角度,旅游者被分为流浪型、文化观光型、冒险型、怀旧型、消遣型、探亲访友型、健身旅游型、购物旅游型。他们通通都是以文化需求为目的,其中消遣型旅游者所占比例是最大的。这个人群有很强烈的寻求放松的愿望,但是不像其它冒险型等一样寻求刺激,他们要的是一种体验,而这种想象是可以通过开发者做出来的氛围来实现的。应该抓住旅游地最重要的人文精神来渲染。比如庐山有李白,三清山有葛洪,龙虎山有张道陵,因为旅游者记得他们,他们心里有古人留下的记忆。李白在古人群里是有代表性的,他的浪漫主义情怀,和他鲜明的个性,决定了他在感受山水时的独特性,启迪着旅游者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感知山水。
第2个回答  2007-05-22
李白的出现,开拓了中国山水诗前所未有的雄奇壮阔的大格局,崛起了一座出神入化的高峰。山水自然在李白的眼里,已不仅仅是客观的审美对象。我们读他的诗,感觉到他在山水中已完全获得身心的舒展,在山水中无拘无束,山水理解他,他也理解山水。在李白的意识里,有一种泯一物我的思想趋向,他在自然中看到了自我,看到自我的舒展、逍遥的无限空间,看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从自然山水中他追求并获得一种不受任何拘束的大自在大逍遥。即使是他对于功业的强烈追求,他的世俗志愿、欲望的不加任何掩饰的表达,也是与他的自然的人格范型分不开的。当他的志愿无法实现,备受压抑地呼喊出“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时,便只有在雄山秀水巨江大海中获取精神的解放了。

李白写蜀道,写天姥,那种我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与九州山川的分量相侔的广度、高度和力度,早已广为人知。即使是即景抒情的短章,人未直接出面,就已成为山水的灵魂了。例如《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楼观岳阳尽,川回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诗人将自己隐在楼、川、雁、山等景观后,让楼去观览,川去迂回,让雁牵愁心飞去,山衔好月走来。天地万象都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人的生命和感情的载体了。
第3个回答  2007-05-22
《峨眉山月歌》《太原早秋》《渡荆门送别》《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望天门山》《东鲁门泛舟》《夜下征亭》《独坐敬亭山》《游泰山》《蜀道难》《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

参考资料:校园博客

第4个回答  2007-05-22
《望庐山瀑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