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节肢动物门三叶虫纲化石鉴定

如题所述

【任务描述】 ①了解节肢动物门特征,掌握三叶虫背甲构造;②根据三叶虫化石鉴定方法,鉴别常见的三叶虫纲动物化石;③了解三叶虫纲动物化石在地层古生物研究中的作用。

一、节肢动物门特征

节肢动物门是动物界最庞大的一门,占现生动物的85%,包括大家熟知的虾、蜘蛛、蚊子、苍蝇等。节肢动物对环境适应性很强,几乎遍布地球所有生态领域,部分寄生于动、植物体内外。节肢动物的体节已愈合成头、胸、腹或头、胸、尾三部分,每一体节通常具一对附肢,附肢又分成若干关节相连的分节,故名“节肢动物”。

三叶虫纲是节肢动物门中已绝灭的一个纲,也是节肢动物门中化石最多的一类。三叶虫身体扁平,披以坚固的背甲,腹侧为柔软的腹膜和附肢。背甲为两条背沟,纵向分为一个轴叶和两个肋叶,三叶虫因此得名。

二、三叶虫背甲构造

背甲成分以碳酸钙和磷酸钙为主,质地较硬;背甲呈长卵形或圆形,通常长3 ~10cm,最小不及5mm,最大可达70cm。从结构上可分为头甲、胸甲和尾甲(图2-38)。

(一)头甲

头甲构造复杂,是分类和属种划分的主要依据,多呈半椭圆形,中间有隆起的头鞍和颈环,其余称颊部,颊部中央常具眼和眼叶,多数三叶虫中通过眼的内侧与眼叶之间有一对狭缝切穿颊,而将头部分为头盖和活动颊,这对狭缝称面线。

◎头鞍:头鞍是头部中间隆起部分,两侧为背沟所限,其形状多样,有两侧平行的,有向前收缩的,有中部收缩的,也有向前扩大的等。头鞍有时光滑,有时具成对的沟,为头部分节的痕迹,称头鞍沟或鞍沟,鞍沟数最多不超过5对,鞍沟把头鞍分成若干鞍叶。在某些类群中头鞍中后部中央有一小瘤称为中瘤,头鞍之后为颈环,其间以颈沟为界,颈环中部可具颈瘤,有时向后延伸成颈刺。

图2-38 三叶虫背甲构造模式图

(据童金南,2007)

◎前边缘:是头鞍之前背壳的总称,被边缘沟区分为外边缘和内边缘,其发育程度与头鞍向前延伸的程度成相互消长的关系。

◎固定颊:三叶虫的颊部如果具面线,面线之间的区域统称头盖,两侧则称活动颊。在面线内侧头盖外缘有一对半圆形隆起部分称为眼叶,对眼起支持作用,其形状、长短、宽窄,以及和头鞍的相对位置十分重要,眼叶前端可具一上凸的脊线与头鞍前侧角相连,称为眼脊。

◎活动颊及眼:活动颊系指面线外部的颊面,眼位于其内缘,并可分为两类,即复眼和聚合眼,前者为一个眼角膜覆盖所有的小眼体,为多数三叶虫所具有,后者每个小眼体各自为一个眼角膜覆盖,小眼体之间为巩膜板所隔,仅为镜眼虫类和少数手尾虫类具有。头甲侧缘与后缘之间的夹角称颊角,可向后伸长成颊刺。

◎面线类型:面线是通过眼与眼叶之间切穿颊部的狭缝,将眼叶之前的面线称面线前支,其后称面线后支,面线前支可在头鞍之前的背侧或腹侧会合,也可在前缘会合。面线后支根据伸展方向分为后颊类面线(后支在颊角之内的)、前颊类面线(后支在颊角之前)和角颊类面线(后支切于颊角)。也有的三叶虫无面线,有的处在头甲边缘,称为边缘式面线(图2-39)。

图2-39 三叶虫面线类型

(据何心一等,1987)

(二)胸甲

由若干胸节所组成,胸节的数目各类不一,成虫最少的为两节,最多可达40节以上。每一胸节以背沟为界可区划为中间的轴节和两侧的肋节。轴节的前端有一椭圆形的关节部分称关节半环,关节半环在虫体平铺时伏于前一轴节之下,弯曲时即外露。肋节一般狭长,其末端形状不一,或圆润或作切角状或延长成肋刺。各肋节所具的沟称肋沟(图238)。

(三)尾甲

由若干尾节互相融合而成,其形状、大小和凸度变化很大,少数类别尾部极小而不分节。尾部也由背沟纵分尾三叶,各轴节之间由横的环沟为界,各肋节之间有间肋沟为界,分节明显与否各类不一。肋叶的外侧可具边缘和边缘沟,边缘隆起或凹下,宽窄不一。尾的外缘或整齐,或具刺状构造,刺的形成和位置的不同,可分为前肋刺、侧刺、次生刺和尾轴刺等(图2-38)。

(四)球接子类背甲构造

球接子类的头部无眼及面线,个体比较小,其背甲基本构造与前述三叶虫的背甲构造有一定的区别,具体构造名称如图2-40所示。

三、三叶虫的生态及地史分布

三叶虫全为海生,大部分三叶虫的习性为浅海底栖爬行或半游泳生活,另一些还可在远洋中游泳或漂游。底栖三叶虫身体扁平,有的三叶虫可钻入泥沙生活,其头部结构坚硬,前缘形似扁铲,便于挖掘。有的头甲愈合,肋刺发育,尾小,具尖末刺,用以在泥沙中推进。另外,也有适于在松软或淤泥海底爬行生活的类型,其肋刺和尾刺均很发育,使身体不易陷入泥中。营漂游生活的类型,往往身体长满长刺。

三叶虫自早寒武世开始出现,以寒武纪和奥陶纪最繁盛,志留纪、泥盆纪逐渐衰退,石炭纪、二叠纪仅有少数代表生存,二叠纪末全部绝灭。

图2-40 球接子类背甲构造模式图

(据卢衍豪,1965)

四、三叶虫纲化石观察方法及步骤

(1)先确定手中标本属三叶虫个体中哪一部分。完整三叶虫背甲极少见,多数为分散保存的头甲和尾甲,而活动颊和胸节易破损,亦不多见。因此必须学会判断手中标本相当于完整个体中哪一部分。

(2)确定为头甲部分,重点观察:①头甲的形状、颅部的形状;②面线的变化及类型;③头鞍的形状,鞍沟的有无,对数、深浅等;④固定颊的宽窄,活动颊的形状及与固定颊宽度之比,眼叶的形状、大小、有无眼脊。

(3)确定为尾甲部分,重点观察:①尾甲的形状、大小、分节清楚程度;②尾轴形状、轴节数目、尾轴末端的形状;③尾肋分节情况,分节是否和轴节一致;④有无尾刺,尾刺的对数、大小、长短的分布情况。

(4)若为整体保存,除观察上述特征外,还应注意:①头甲与尾甲的相对大小;②胸甲的轴节数目、轴节与肋节的相对宽度及轴刺等。

五、技能训练——常见三叶虫纲化石鉴定

(一)目的和要求

(1)通过三叶虫的标本观察,掌握三叶虫背甲主要构造。

(2)掌握一定数量三叶虫的化石代表。

(二)使用仪器、工具、用品

多媒体设备,放大镜(15~20 ×),实验报告,化石标本。

(三)实习报告要求

每人至少观察10块标本,选5块标本作图并描述主要构造特征。

(四)鉴定内容

根据头鞍、面线、胸和尾部等特征,三叶虫纲可分为:球接子目、莱得利基虫目、耸棒头虫目、镜眼虫目、裂肋虫目、褶颊虫目。

1.球接子目

Ptychagnostus Jaekel,1909 (褶纹球接子):头鞍前叶呈亚三角形,基底叶被一对浅沟横穿。尾轴末叶三角形,未达后边缘,中部具大的中瘤,尾缘无刺。中寒武世。

2.莱得利基虫目

Redlichia Cossman,1902 (莱德利基虫)(图2-41 之2):头部半圆形,头鞍锥形,两侧近于平行或略收缩;3 ~4 对鞍沟。内边缘极窄,眼叶大,新月形,后端接近头鞍。固定颊狭,活动颊宽,具较壮大颊刺。面线前支与中轴交角45 °~90 °。胸节多,向后弯曲成肋刺。尾板极小。早寒武世。

3.耸棒头虫目

Dorypyge Dames,1883 (叉尾虫)(图2-41 之3):头鞍特别宽凸,两边平行,至前端略收缩,在收缩处具两个鞍前侧坑,三对头鞍沟短浅。眼叶位于中部。颈刺长。尾轴高凸,尾刺5~6对,一般第5对粗而长。壳面具小疣点。中寒武世。

4.镜眼虫

Coronocephalus Grabau,1924 (王冠虫)(图2-41 之4):头甲半圆形或近三角形。头鞍前端膨大成球形,后端窄,三对鞍沟相连。眼呈棒状,无眼脊。前颊类面线,活动颊边缘上有9个齿状瘤。头部均有粗瘤。尾部呈次三角形,长度大于宽度,肋部分有5~10对肋节,中轴分节较肋部多。志留纪。

Dalmanitina Reed,1906 (小达尔曼虫)(图2-41 之5):头鞍向前扩大,三对倾斜的鞍沟,最后一对分叉。前边缘狭或无。眼叶大。固定颊具短颊刺。尾呈圆三角形,尾轴具8~14节,肋部具7~8节,后端带有一末刺。中奥陶世-早志留世。

5.裂肋虫目

Odontopleura Emmrich,1839 (齿肋虫)(图2-41 之6):头鞍侧叶较大;颈环两侧分出一对侧叶,中叶上隆并伸出一对颈刺;眼叶小,位于与后一对鞍沟相对的位置;颊刺和胸部肋刺均纤细。尾甲极宽,具多对侧刺,其中一对特别长。中志留世。

6.褶颊虫目

Shantungaspis Chang,1957 (山东盾壳虫)(图2-41 之7):头盖横宽,头鞍向前略收缩,具3对鞍沟;具颈刺;内边缘宽,边缘沟深、宽;外边缘窄而凸,中部宽,向两侧变狭。眼叶中等大小,以平伸的眼脊与头鞍前侧相连,因而眼前翼和内边缘宽度一致。早寒武世晚期。

图2-41 三叶虫化石代表

1.Homagnostux (等称球接子)(1a.头甲,1b.尾甲);2.Redlichia (莱德利基虫)(背甲);3.Dorypyge (叉尾虫)(3a.头盖,3b.尾甲);4.Coronocephalus (王冠虫)(背甲);5.Dalmanitina (小达尔曼虫)(背甲);6.Odontopleura (齿肋虫)(背甲);7.Shantungaspis (山东盾壳虫)(头盖);8.Bailiella (毕雷氏虫)(8a.头甲,8b.尾甲);9.Chuangia (庄氏虫)(9a.头盖,9b.尾甲);10.Damesella (德氏虫)(背甲);11.Drepanura (蝙蝠虫)(11a.头盖,11b.尾甲);12.Blackwelderia (蝴蝶虫)(12a.头盖,12b.尾甲);13.Nankinolithus (南京三瘤虫)(头甲)

BailiellaMatthew,1885 (毕雷氏虫)(图2-41 之8):头鞍锥形,前端浑圆不伸达外边缘,三对头鞍沟不清楚;颈沟明显,固定颊极宽;无眼,有时可见微凸的放射状沟纹的眼线。活动颊极窄,有颊刺。尾部小,5节。中寒武世。

Chuangia Walcott,1911 (庄氏虫)(图2-41 之9):头鞍长,两侧平行或略向前收缩;内边缘极窄或无,外边缘凸起成脊状;眼叶中等大小;固定颊宽。尾甲横宽,轴窄而凸,肋部不明显。晚寒武世中期。

Damesella Walcott,1905 (德氏虫)(图2-41 之10):背壳椭圆形,头部宽,头鞍长亚筒状,向前逐渐收缩,鞍沟短,2 ~3 对。颈沟深。固定颊宽。眼叶中等大小,位于头鞍横向中线的位置。眼脊窄。无内边缘,外边缘厚而突起。尾部呈半圆形,中轴呈锥形,后端圆,肋部上有较深的肋沟,尾缘具尾刺6~7对(常为6对),第1对较长。壳面具瘤点。中寒武世。

Drepanura Bergeron,1899 (蝙蝠虫)(图2-41 之11):头甲横宽,颅部近三角形,头鞍宽短而凸出,前端收缩,具有3对头鞍沟,眼叶小而凸出,紧靠头鞍前部。固定颊极狭。尾甲近三角形,前侧端向后伸出一对长刺,两刺之间成齿状。晚寒武世。

Blackwelderia Walcott,1906 (蝴蝶虫)(图2-41 之12):头甲横宽,有的表面具斑点,头鞍呈截锥形,具有两对鞍沟,向后倾斜。眼叶中等大小,时常突起,大约位于头盖中部,无眼脊。内边缘凹下,外边缘极凸。尾近三角形,尾缘常具七对刺(大致等长,有时第6对较长),表面具疣点或光滑。晚寒武世。

Nankinolithus Lu,1954 (南京三瘤虫)(图2-41 之13):头鞍强烈凸起如梨形。具3对鞍沟,后两对明显。颊叶无侧眼粒和眼脊。饰边分为一个凹陷的内边缘和一个略为凸起的颊边缘,内边缘有三行小孔,排列呈放射状的陷坑,颊边缘上的小孔,在前部呈放射状排列,侧部则作不规则互相交错排列,颊刺向外伸展。尾部短,三角形,中轴狭,分节明显,肋叶有3对深的肋沟。晚奥陶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