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成语“望梅止渴”出自名著什么?,主要讲述了,有关什么的故事?他的意思是什么?我会用它造一句话。

如题所述

望梅止渴,wàng méi zhǐ kě,原意是梅子酸,当说到梅子的时候,就会想到梅子酸而产生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出处】

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 魏武 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宋沈括《梦溪笔谈·讥谑》:“ 吴人多谓梅子为‘曹公’,以其尝望梅止渴也。”

【事发经过】

《三国志·魏书·武帝传》载建安十九年(214年),“秋七月,公征孙权。冬十月,公自合肥还”。曹操第三次越巢湖伐吴,七月天气炎热,行军途经安徽省含山县梅山村,士兵口渴难熬,曹操站在山道上指着前面遥远的地方说:“前有大梅林”,士兵争先恐后地前进,其实此山过去十几里是濡须河中游,很快有了充足的水源,士兵们虽然被骗依然很高兴,这就是大家耳熟能祥的“望梅止渴”成语来源。《三国志·吴书·徐盛传》记载:曹操到达横江(今和县马鞍山采石对岸),与吴将徐盛有一战。

《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九记载:“梅山,(含山)县东南五里。山多梅树,俗传曹操行军,指梅林以止军士渴处也。”《御定骈字类编》卷一百八十九记载:“《明一统志》(卷十七),(梅山)在和州含山县东 南五里,唐天寳中改曰楼隐山,山多梅树,昔曹操行师至此,军士皆渴,因指山上梅林,军士渴遂止”。清代胡士钰的《窦存》也记:“望梅止渴:曹操行军至含山,军士皆渴,因指山上梅林,渴遂止。《康熙含山县志》卷五记载:“梅山县东南五里,唐天宝中(742年)改曰楼隐山,相传曹图东吴,举兵临江,军士道渴,操曰:前山有梅,士曰皆口酢,山上至今尚多梅树。【一统志】载王荆公(王安石)诗有:‘将军马上设良谋,遥望青山指梅树’之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16
望梅止渴是一个成语,读音是wàng méi zhǐ kě,原意是梅子酸,当说到梅子的时候,就会想到梅子酸而产生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1]
中文名
望梅止渴
外文名
Console oneself with false hopes
主人公
曹操
发生地
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
拼音
wàng méi zhǐ kě
时间
三国时期
作者
曹操
出处
含山县志
意思
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事发经过
《三国志·魏书·武帝传》载建安十九年(214年),“秋七月,公征孙权。冬十月,公自合肥还”。曹操第三次越巢湖伐吴,七月天气炎热,行军途经安徽省含山县梅山村,士兵口渴难熬,曹操站在山道上指着前面遥远的地方说:“前有大梅林”,士兵争先恐后地前进,其实此山过去十几里是濡须河中游,很快有了充足的水源,士兵们虽然被骗依然很高兴,这就是大家耳熟能祥的“望梅止渴”成语来源。《三国志·吴书·徐盛传》记载:曹操到达横江(今和县马鞍山采石对岸),与吴将徐盛有一战。
《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九记载:“梅山,(含山)县东南五里。山多梅树,俗传曹操行军,指梅林以止军士渴处也。”《御定骈字类编》卷一百八十九记载:“《明一统志》(卷十七),(梅山)在和州含山县东 南五里,唐天寳中改曰楼隐山,山多梅树,昔曹操行师至此,军士皆渴,因指山上梅林,军士渴遂止”。清代胡士钰的《窦存》也记:“望梅止渴:曹操行军至含山,军士皆渴,因指山上梅林,渴遂止。《康熙含山县志》卷五记载:“梅山县东南五里,唐天宝中(742年)改曰楼隐山,相传曹图东吴,举兵临江,军士道渴,操曰:前山有梅,士曰皆口酢,山上至今尚多梅树。【一统志】载王荆公(王安石)诗有:‘将军马上设良谋,遥望青山指梅树’之句。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