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一切生命都应该先苦后乐?如果先乐就得后苦?

如题所述

贫困的生活使人痛苦;困难、挫折、失败使人痛苦,过度劳累使人感到痛苦;严重的疾病使人痛苦;失去亲人、朋友让人痛苦……富裕使人快乐,工作顺利使人快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让人快乐,健康强壮使人开心……

苦与乐除了与生理感受有关外,主要取决于心理感受。如果心态好,许多苦都可以感受为乐。如果心态不好,许多快乐也会被感受为痛苦。好的心态可以消除许多痛苦,而不良的心态却会造就许多痛苦。如果心态不好,就不快乐或不大快乐。例如,同样的行为,有些人轻松快乐,有些人苦闷不堪,有些人消极应付。人难免会有痛苦和烦恼,要想应付各种挑战,最重要的就是通过心理调节及时维持心理平衡。

每个人都追求美好的生活,都希望多获得快乐、少受一些苦。适当受苦并不是否定享受,而是以较少的苦换取较多的快乐。理想的人生是乐与苦的最佳结合,而不是过度受苦或过度享受。苦是乐的基础,没有苦就没有乐。只有适当受苦,才能深刻体会快乐。当然,如果受苦太多,心身将会受到极大的摧残,对于生活及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每个人都应有“以较少的劳苦换取较多享受”的效益意识。

人生多数时间是在轻松、平静中度过,只有少数时间是在狂欢中度过,也只有少数时间是在痛苦中度过的。高手们虽
人生所受的苦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断断续续的。苦往往来自于劳累或失败,或者说劳累之苦或失败之苦。当痛苦到来时,一方面要努力解决问题,以减轻痛苦及摆脱痛苦,另一方面要轻松忍受。

同样的痛苦,对承受力强的人来说,感受比较轻,造成的损失比较小。对只要你肯努力,就可能拥有快乐。

如果你不努力,痛苦就在逐步向你靠拢,而快乐正在偷偷地从你身旁溜走。曾经受过苦,才能较好地体会快乐。不时受点苦,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没有受过苦的人,身在福中往往不知福。

只有不怕苦的人,才能奋发有为。怕苦的人可能有点作为,但不会有大的作为。一个怕苦的民族,是难有作
许多国民没有体会到美好的生活,没有真正体会人间的快乐,因而错误地认为人生是来受苦的。当你真正体会到美好的生活后,你就不会否定生活和生存的意义。只有适当受苦的人,才能真正体会生活的快乐。正如只有真正体会到饥饿的人,才会珍惜食物及吃出食物的美味。

诚然,每

俗话说:快乐有人分享是更大的快乐,痛苦有人分担就可以减轻痛苦。无论是快乐还是痛苦,都不能浪费时间和精力。当我们快乐时,不妨和他人共同分享。当我们痛苦不堪时,可以适当寻求理解、支持、合作和帮助,但不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13
不一定吧!
每个生命经历的酸甜苦辣都是你一生的修行,比如你说的先苦后乐,就是前面太苦了,所以后面有一点乐都觉得是安慰,而且会加倍珍惜!
而先乐后苦,就是前面太幸福了,以后根本经不起挫折,心情抑郁,失去斗志,只会沉浸在过去,所以不容易快乐!
所以,我认为,这两种情况都和个人的心理暗示有关。
其实人的一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不管发生什么事情都心态平和的去面对就好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4-13
佛所说的苦是站在本质上的,你所谓的乐是站在表面上说的。

乾坤是一剧场,生命是一出戏。而众生则是一群迷惑的演员,看不清生命本质,参不透生活真貌,上焉者驰求功名利禄,下焉者追逐五欲六尘,更有甚者,在浑浑噩噩中,无奈地下台退场。
谛观吾人当前所受,就身而言,有苦有乐及舍受三者;就心而言,有忧有喜及舍受三者。人之常情,心于顺境则生欣悦之念,反之则生忧愁。色身领纳顺境则生乐适之感,反之则起苦恼。至于身心领纳不违不顺之境,而苦乐之感咸共舍离则生舍受。上述五受,苦、忧二者确实是苦。乐喜舍三者则虚妄无实。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皆以苦为良师,是以欲离苦则必先知苦。所谓‘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人生苦事多如恒沙,不胜枚举。约而言之,有苦苦、坏苦、行苦三项。
苦苦之首一‘苦’字为苦恼逼迫之意,涵摄身心种种苦恼,亦即前述之苦、忧二受。大抵而言有: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等八苦。
坏苦之‘坏’字乃变坏之意,系就乐、喜二受所说。盖因乐境无法恒常不变,往往贺客在堂,吊者在闾,乐境方来,苦境随至。
行苦之‘行’字系迁流之意,乃据舍受而言。所谓:‘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一切有为法,迁流三世,无刹那常住安稳之苦。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是以纵如无色界众生,亦难免行苦。色界众生则兼受坏苦与行苦。至于欲界众生,则统受苦苦、坏苦、行苦。娑婆义译为堪忍,即可知隶属欲界之娑婆众生,乃是三苦交煎,处境堪愍!
然则一切众生之苦,皆由不觉而招。所谓不觉,即是无明。无明有根本(生相)、枝末二类。根本无明,系佛所断。枝末无明,乃二乘人所断。枝末无明又可分见、思二惑。见惑者,迷于理之恶见,涵盖身见、边见、戒取见、见取见、邪见等五利使。思惑者,迷于事之恶见,涵盖贪、嗔、痴、慢、疑等五钝使,能滋润生死苦果。

人之心识,犹如焦距未经调整之相机,无法对现实或真理,拍摄出明确清晰之影像。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即是欲令诸有情转迷成悟。盖因众生无始以来颠倒、妄想、执著,坚牢难破,遂不能得证本有之如来智慧德相。而此颠倒诸想,则源自对宇宙人生之错误认知。生命之真谛,在于觉性之开启。欲开启觉性,应先洞见万法之本质。
吾等若不知苦、空、无常、无我乃诸法之定理,便无由体悟缘起性空之真义,自在解脱亦终成画饼

世间人皆追求快乐,然无人知晓真正的快乐,乃在涅槃,亦即超越生死,透视假相,以纯净的心灵,随缘应物,任运自在。在这个沉沦于无明与不安的世界中,佛法带来了自在安详的曙光,因为它是既现实又超越,既超越又现实的,依之而行,可将感性与理性升华到最高点,开采出精神层面深度觉醒的生命光辉。
第3个回答  2019-04-13
世上没有绝对的事,但首先应该学会吃苦。中国有句古语:只有吃的苦中苦,方能成为人上人;想要在人前显贵,必须在人后受罪。有多少人因为父母的溺爱,长大了后因为吃不了苦,受不了罪而犯错,人生过的非常失败,所以说,不管家庭条件是否优越,都得学会吃苦,小时候吃苦确实不算苦,等你长大了后悔就来不及了,尤其是等老年后,更是后悔莫及,希望我们都做愿意吃苦的人,做积极努力上进的人,祝你有美好的前途!向着幸福生活的目标努力奋斗吧!
第4个回答  2019-04-13
这事不可一概而论,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幸福的家庭是大致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人与人既不要攀比,也不可能千篇一律,有苦有甜,各有各的苦甜标准,各有各的苦甜滋味,既在于天且授予人,关键是自己的心态、感受和抉择:乐观的人把苦作为一种经历、一种历练、一种经验、一种资本;悲观的人把苦视为上帝赐予的一种惩戒、一种鞭打、一种还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