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道唐朝诗人许浑的详细资料.

如题所述

  Xu Hun
  许浑

  唐代诗人。字用晦,一作仲晦。润州丹阳(今属江
  苏)人。生卒年不详。大和六年 (832)进士。任当涂、
  太平县令。大中三年(849),为监察御史,“抱疾不任朝
  谒,坚乞东归”(《乌丝阑诗自序》),居润州丁卯村
  舍。后复起为润州司马。历虞部员外郎,睦、郢二州刺
  史,世称许郢州。晚年退居丁卯村舍,辑缀诗作,因名
  《丁卯集》。
  许浑以登临怀古见长。名篇如《咸阳城东楼》、《金
  陵怀古》、《故洛城》、《凌□台》,追抚山河陈迹,俯
  仰古今兴废,颇有苍凉悲慨之致。但往往限于伤今吊古,
  别无深意,读多难免有落套之感。其宦游、寄酬、伤逝
  诸作,亦时有佳句,如“马上折残江北柳,舟中开尽岭
  南花”(《暮宿东溪》),“两岩花落夜风急,一径草
  荒春雨多”(《郑秀才东归凭达家书》),都能在写景
  中托寓情思,婉丽可讽。而意境浅狭,气格卑弱,是其
  通病。
  其诗现存 500首左右,无一首古体。近体以五、七
  言律诗居多,圆稳工整,属对精切,致有“声律之熟,无
  如浑者”(田雯《古欢堂集·杂著》)的赞语。但也有
  人批评他“专对偶”、“工有余而味不足”(方回《瀛
  奎律髓》)。一般说来,他的警句常出现在第二联,如
  “溪云初起日沉阁(一作“谷”),山雨欲来风满楼”
  (《咸阳城东楼》)、“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
  殿高”(《故洛城》),而到后半篇往往流于平沓,各
  首间句意也时见复出。他喜欢将律句三字尾的声调改为
  “仄平仄”对“平仄平”,以显示拗峭变化,为后人所
  仿效,称作“丁卯句法”。
  《丁卯集》2卷,有明汲古阁刻本及《四部丛刊》影
  印的影宋写本。涵芬楼影印宋蜀刻本,题名《许用晦文
  集》,多拾遗2卷。《唐诗百名家全集》本所收,则于正
  集2卷外,有续集1卷,续补1卷、集外遗诗1卷,较为完
  备。《全唐诗》析为11卷,有相当数量诗篇与杜牧及他
  人诗作重见互出。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陈伯海)

  相关资料:
  说青阳元处士墓

  □ 李 晖

  历代修撰和印行的池州地方志书,被文坛和学术界引用最多而又视为最有史料价值的,则是明代成书的《嘉靖池州府志》。这部著名地方文献出版的具体时间,是明世宗皇帝的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就是这部方志大典里,留下了这样一条令人寻味的历史信息:“元处士墓,在青阳县七里云鹤山麓。”这一“信息”,也给后人带来一些需要解析的问题。诸如:这位“元处士”何许人物?他有何功绩或名望,值得府志为他的墓地撰文留存?他又为何死后葬于青阳县境内“云鹤山麓”,等等。追溯、探索和解析这些问题,对了解和认识历史上的池州,尤其是唐朝的池州,具有一定的作用和意义。

  要想能解析上述这些问题,首先得弄清楚“元处士”这个人。

  据我多年对池州的历史考察,以及池州相邻的皖南的原宣城地区、徽州地区的历史探索,综合文献史料和文物遗存,认定这位“元处士”,当是 唐代大诗人杜牧《樊川诗集》中《赠宣州元处士》、《题元处士高亭》诗题里的“元处士”。除此之外,整个皖南历代再也无“元处士”的称谓了。从《樊川诗集》原注中可知,这位“元处士”的名字是元孚。据缪钺先生《杜牧年谱》、《杜牧传》等著作,考证出杜牧与元孚的相识与结友,是在杜牧第二次任宣歙观察使幕府吏期间,即唐文宗皇帝的开成二年(公元838年)秋末至开成四年(公元840年)初春。在这一期间,与元孚交往的还有唐才子许浑。因为这期间许浑正在宣州辖属的当涂县任官。许浑写有《题宣州元处士幽居》、《灞上逢元处士东归》、《元处士自洛归宛陵山居见示詹事相公饯行之什因赠》、《冬日宣城寺赠元孚上人》等。许浑诗题中所见的“灞上”“东归”的元处士,所归城是宣州;“自洛归宛陵”的,归的依然是宣州,因为“宛陵”历来是宣州的代称和别名。诗题还透露出“元处士”的真名以及他的僧人身份。因为“上人”,即是僧人。古代文坛上,历来有将有德、智、善行的高品佛僧,一式地赞称之为“上人”的习惯。这种“习惯”,至少起之于晋代,《世说新语·文学篇》的注中,就引用了晋朝大书法家王右军(王羲之)对僧人用过这种称谓。在《全唐诗》和其他诗集中,更可以见到诸多的这个对僧人为“上人”称谓。

  《全唐诗》在收录元孚诗作时所留下的作者小传这样写道:

  “元孚,宣城开元寺僧。与许浑同时。或曰楚中僧。”

  《全唐诗补编》在“补”元孚诗作时,亦附有相同的作者小传。“宣城开元寺”,始建于晋惠帝永安元年(公元304年),原名永安寺,唐名开元寺,唐之后名是景德寺。《名胜志》称其为“若兰中之最胜者”。“若兰”者,寺院也。可知其在佛门中的重要地位。据《唐会要》记载:“(唐)天授元年(公元690年)十月二十九日,两京及天下诸州,各置大云寺一所。至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六月一日,并改为开元寺。”可知,宣州开元寺在武则天授元年至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之间,曾名之为“大云寺”。“开元寺”之名,源自于玄宗皇帝的开元年号。

  元孚既然是佛僧,杜牧诗题中何故称其为“元处士”呢?这也得到文坛风气中去寻觅答案。中国古代对那些拥有睿智才华和高尚道德而又不愿当官的文人,概尊称之为:处士。正史《后汉书》的“崔骃传”,即有“处士山积,学者川流。”可知古代把“处士”放在了“学者”等同的地位。杜牧诗题中称元孚为“处士”,而不称寺僧,足见在杜牧眼中,元孚首先是位才华横溢的文人学者,其次才是位德高行善的僧人。称其为“处士”,并不否定他的佛门身份。

  其实,历史文献中也有元孚自标为僧人的记载。比如宋朝人陈思《宝刻丛编》的第十五卷,所收录的《唐福田寺经藏院记》碑文,文的落款处即写道:“崔龟从撰,僧元孚书。”这里明白地告诉人们:元孚是僧人。同时,也透露:元孚是位书法家,否则他绝无资格为佛教名碑书丹的。唐代的福田寺,在今湖北监利县境内。元孚还有首题名为《元孚五十年前游天台,宿建公院,登华顶,攀琪树,观石桥之险绝,缅怀昔游,因为绝句,寄知建长老,兼呈台州王司马》诗。从长长的诗题内,可知元孚“五十年前”游今浙江的天台山时,所宿的是“建公院”。此“院”是座以僧建为主持僧的寺院。诗“寄知”的“建长老”,也即僧建。“僧建”, 乃唐时名僧。唐时的台州,则今浙江的临海市。诗题中的“台州王司马”,则是时任台州刺史的王谟。元孚的这首负有“寄知”、“兼呈”两项任务的诗,诗题下即署有:“上都左街保寿寺文章应制内供奉大德元寺”的字样。唐时有上都、东都两京师。“东都”,是洛阳,而“上都”,乃长安(今陕西西安市);唐时的“保寿寺”,则在今天陕西西安市东北唐长安故城内的翊善坊。当年“台州王司马”王谟,收到元孚“兼呈”诗后,也写了首和诗给元孚,诗题为《奉和元孚上都左街保寿寺文章应制》。诗题的提供,我们即可知晓,元孚不仅是位名僧,而且是位当了官的大和尚。因为“大德”,就是唐朝时的僧官名称。这种官,是管理佛教界事务的专职官,由朝廷直接任命。它具体职责是,代表大唐朝廷整肃寺院的法务;规范和执行佛门的纲纪,对违纪的僧人与以处罚;同时负责向僧侣传授经业。佛门的管理、教育两种重任一肩挑,可窥探此官的显赫和重要的地位。“大德”,是官名,同时也显示出元孚在道德、智慧、善行各方面的高品位,否则不会当上这种朝廷的命官的。

  元孚这首“寄知”又“兼呈”诗,对他“五十年前游天台”的情态和环境,给予了“缅怀”。因为他署下“大德”官名,可知此时他不在江南,而是在长安。当年他游天台山,并且“宿建公院”,透露出“五十年前”,他已经入了佛界。因为佛门,起码自南北朝时期起,就有个规矩:寺院对南来北往的僧侣,负有接待责任和义务:管吃又管住。“五十年前”四字,亦揭示出元孚写这首诗时,早已步入老年岁月,至少也是七十老翁了。高龄的和尚,还当着僧官,又驻节于保寿寺,元孚于“保寿”环境下,获得高寿,这可谓是佛门的禅趣和禅乐。

  值得探讨的最后问题,是死后的“元处士墓”,何故葬到青阳县的云鹤山。由于历史文献没有留下这方面记录,这个问题确切有点难于回答。但根据元孚的友人,几次赠于他从长安“东归”的诗来看,他对宣州和宣州开元寺,有着极为密切的情感和无限的眷恋。他是宣州开元寺僧,“东归”的当然是宣州。对于他的墓地这个问题,有两种可能:一是他卒于长安,死于“左街保寿寺文章应制内供奉大德”僧官任上,按其愿望归葬于江南;一是元孚于衰垂之时,辞去了官职,致仕后回到了宣州,最后圆寂于宣州开元寺。开元寺,处宣州城内,一时对圆寂的元孚难于安置,故移葬青阳。青阳属池州,池州乃宣歙观察使管辖的三州(宣州、歙州、池州)之一,故也属“归葬”地域的范围之内。同时,自从新罗国僧地藏卓锡青阳县境九华山和住持化成寺之后,国内僧侣乃至新罗国僧,纷纷奔向九华山。作为一代名僧的元孚,他也将九华山当做想往之地。因此,元孚圆寂后,将他葬于青阳县的大九华山下,这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当然,青阳云鹤山麓的“元处士墓”,按佛门规矩,是座塔墓。

  杜牧《赠宣州元处士》诗,诗的全文是这样地。诗云:

  陵阳北郭隐,身世两忘者;

  蓬蒿三亩居,宽于一天下。

  樽酒对不酌,默与玄相语;

  人生自不足,爱叹遭逢寡。

  “陵阳”,是古代对宣州的代称。“默与玄相语”中的玄语,则是佛话。而“宽于一天下”五字,则将元孚的胸怀、志向、道德、善行,一并地推向了顶峰。细嚼这首诗,即可大致了解元孚的人生和命运。

  纵观近现代成书的池州辖境的地方志书,再也不见了“云鹤山”这个地名,也没有关于“元处士墓”的记载。足可知,“云鹤山”作为古老地名,今已更改成了新地名;“元处士墓”,已经毁废无存了。但唐代名僧元孚葬于“青阳县云鹤山麓”这一历史的真实,却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唐代晚期池州佛教事业的兴盛,尤其是九华山佛教的发展,对海内外佛徒包括佛门名僧,都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吸引力和感召力!
  http://www.czrb.com/news/jhfk/cb1217f2.htm

参考资料:http://poetic.ayinfo.cn/srjj/tangdai/xuhun.ht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1-09
许浑, 生卒年不详,字用晦,祖籍安陆。 他的诗长于律体,不作古诗。 作品以登临怀古、山水田园为佳,格调清新、律法圆熟。 因为诗中用“水“字甚多,人称“许浑千首湿”。
第2个回答  2006-01-09
你可以去书店翻一下全唐诗,查找一下老许的资料,要找比这个更详细的估计比较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