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为什么忍辱宫刑?

如题所述

当一个男人失去他最宝贵的东西时,也许他会悲痛欲绝。即使他只是普通人。可在古代却有这样的文学家在经历宫刑之后依然坚定自己的信念,他就是文学家司马迁。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是汉武帝手下的太史令。其实司马迁的父亲也是汉武帝身边的太史令,他叫:司马谈。

司马谈学识渊博,才华横溢。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写一部史书。但很可惜。他还未来得及下笔,便因病去世了。常言道:父愿子随。父亲去世后司马迁便开始著作史书。当然这也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司马迁的命运真是比父亲凄惨得多。其实司马迁从小就很聪明,他十岁就开始学习古文。那时他父亲还未去世。司马迁与父亲来到长安后,开始游遍长安所有的大街小巷及名胜古迹。还拜访了许多有名气的人物。积攒了许多知识。为他将来的写作打下了基础。但还未等到完成自己的心愿,便撒手人寰了。

父亲死后,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他继续学习知识。但在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事件。

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李广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听说他却投了降,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趋炎附势,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现在却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过。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尽力为李陵辩护。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凤范。司马迁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们如今见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夸大其罪名。他对汉武帝说:"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伤了许多敌人,立下了赫赫功劳。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自己虽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奴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

汉武帝(左)与司马迁(右)

司马迁的意思似乎是二师将军李广利没有尽到他的责任。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讽刺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李广利,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

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司马迁在狱中反复不停地问自己“这是我的罪吗?这是我的罪吗?我一个做臣子的,就不能发表点意见?”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

据汉朝的刑法,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腐刑"。司马迁官小家贫,当然拿不出这么多钱赎罪。腐刑既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人格。司马迁当然不愿意忍受这样的刑罚,悲痛欲绝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杀。可后来他想到,人总有一死,但"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的轻重意义是不同的。他觉得自己如果就这样"伏法而死",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无价值的。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孙膑等人,想到了他们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骄人成果。司马迁顿时觉得自己浑身充满了力气,他毅然选择了腐刑。面对最残酷的刑罚,司马迁痛苦到了极点,但他此时没有怨恨,也没有害怕。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记》写完,"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司马迁身陷牢狱,看到自己遍体鳞伤的身体。感到万分的耻辱。身心也受到了极大的悲痛和伤害。但司马迁并未因此而放弃重生的欲望,他依然坚持完成父亲未完成的遗愿。想到这里,司马迁便从此静下心安安静静的写作。他忍受着身体及心理的巨大创伤,终日写作。这一写就是十年。十年他写了整整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字的《史记》从黄帝到汉武为止。将这段历史写进了他的《史记》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