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的意思是:

礼貌道德的作用,就是能大家都觉得和谐相处是很可贵的。先王治国之策,就是以这样的礼仪道义为良好的行事准则的。

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篇,《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扩展资料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孔子(前551 ——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论语·学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25

礼的作用,在于使人的关系和谐为可贵。先王治国,就以这样为'美'。

出处: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第一》

注释

(1)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2)和:调和、和谐、协调。

(3)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4)斯: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

译文:有子说:”礼的作用,在于使人的关系和谐为可贵。先王治国,就以这样为'美',大小事情都这样。有行不通的时候,单纯地为和谐而去和谐,不用礼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扩展资料

“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礼记·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杨遇夫《论语疏证》写道:“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学而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08

这句话翻译过来的意思是:”礼的作用,在于使人的关系和谐为可贵。先王治国,就以这样为'美',大小事情都这样。有行不通的时候,单纯地为和谐而去和谐,不用礼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出自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第一》

曾子理解,有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扩展资料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论语·学而篇》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27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是的意思是礼的作用,以遇事都讲究和谐为可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他们小事大事都讲究和谐,(但是如果都死板地按照和谐来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

(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篇,《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扩展资料

1、原文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2、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3、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礼记·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杨遇夫《论语疏证》写道:“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

4、孔门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

5、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人与人和睦相处,待人诚恳宽厚,互相关心理解,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团结、互助、友爱、求同存异,以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和为贵”一词出自《论语》:“礼之用,和为贵。”

礼之运用,贵在能和,就是主张借礼的作用来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把人和”置于天时地利之上,更集中表达了对人与人和谐关系的追求。 

追求人与人关系的和谐是所有民族和文化的共同理想,但中国传统和谐处世思想又有其独特之处。一方面,中国和谐处世观特别重视人与人关系的处理;另一方面,对人与人关系的和谐有着独特的理解。

参考资料_百度百科 和为贵(儒家倡导的道德实践的原则)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05

1、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      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2、和:调和、和谐、协调。

3、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4、斯: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

【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  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  的.” 



扩展资料: 

这句话对现今社会也很有借鉴意义:

孔子强调和谐的重要性。礼仪制度的实施,一定要做到和谐,与物无伤。他们认为那些贤王能够成功的治理国家,就是很好的掌握这个原则。但是我们也不能为了和谐而和谐,要适当的运用礼制来约束。

和谐是如今我们听到频率最高的词汇了。孔子为我们的启示是:和谐不是口号是我们整个社会努力的目标,同时也是很高的智慧。和谐在竞争中是双赢,在人际关系中是融洽。

在社会关系日趋紧张的同时,我们需要温暖,需要浓浓的人情味。大多数的时候,现实是残酷的,然而人是这个世界最具灵性的动物,我们应该活的更有诗意,更高尚。那么,怎样才叫和谐呢?这是有前提的,有“礼”的存在才能产生和谐。

孔子说的很明白,为了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是行不通的。我们嘴上要求和谐,口号喊得震天动地,这样就和谐了吗?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在目前,这个“礼”是什么呢,那就是最基本的人人都在遵守的道德规范,一味要求别人遵守而自己肆意践踏,这样的社会永远和谐不了,只有先要求自己然后再要求别人,推己及人,而不能推人为己。

道理其实很简单,只要遵守便有和谐,这样的道理显而易见,不在于你思考不思考,而在于你做与不做。

参考资料:论语-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