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败但是英雄 事例

如题所述

豫让是先秦时期晋国的一位著名刺客。豫让最初是给范氏,然后又给中行氏做家臣,都是默默无闻。直到他做了智伯的家臣以后,才受到重用,而且主臣之间关系很密切,智伯对他很尊重。正在他境遇好转的时候,智伯却被韩、赵、魏三家攻灭,瓜分了领地,使他顿失依傍。
豫让逃到山里,思念智伯的好处,怨恨赵襄子把智伯的头颅做成漆器,盛了酒浆,发誓要为智伯报仇,行刺赵襄子。
于是,他改换姓名,混入罪犯之中,被发遣到宫庭里打扫厕所。这时,他就怀揣匕首,伺机行刺赵襄子。结果,其行迹暴露,被赵襄子逮捕。被审问时,他直言不讳地说:“欲为智伯报仇!”赵襄子觉得豫让给智伯报仇,忠勇可嘉,是难得的义士,就把他放了。
过了不久,豫让为便于行事,顺利实现报仇的意图,不惜把漆涂在自己身上,生出满身癞疮,还剃掉胡子眉毛,改容易貌,然后去当乞丐,在街市上讨饭。他的妻子已经认不出来,只是觉得声音很熟。他又吞下炭块,把嗓子弄嘶哑。有朋友劝他去给赵襄子做事,取得信任,伺机行刺。他认为那样做有悖君臣大义。他所以要历尽艰难,谋刺赵襄子,正是为了使那些不忠心事君的人感到羞愧,使君臣大义彰明于天下。
豫让摸准了赵襄子要出来的时间和路线。在赵襄子要外出的一天,提前埋伏于一座桥下。赵襄子过桥的时候,马突然受惊,猜到是有人行刺,很可能又是豫让。手下人去打探,果然不差。赵襄子责问豫让:“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手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说:“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土报之。”赵襄子很受感动,但又觉得不能再把豫让放掉,就下令让兵士把他围住。豫让知道生还无望,无法完成刺杀赵襄子的誓愿了,就请求赵襄子把衣服脱下一件,让他象征性地刺杀。赵襄子满足了他这个要求。豫让拔出剑来,仰天大呼,跃起刺衣,说,“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
豫让的事迹传开,赵国的志士仁人都为他的精神所感动,为他遇难而悲泣。
豫让行刺赵襄子,舍死忘生,备尝艰辛,虽未成功,却用生命报答了智伯的知遇之恩。他为知己献身的精神令人感佩。他为智伯报仇,是因为智伯重视他,尊重他,给了他尊严,所以,他要舍命为智伯复仇,用生命捍卫智伯的尊严。他是一个未能成功的刺客,但这个失败的过程却成就了他的人格,使他虽死犹生,虽败犹荣。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41328.ht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5-14
项羽,吴江自刎
第2个回答  2011-05-14
荆轲刺秦未遂 项羽垓下败兵自刎 关羽败走麦城
第3个回答  2011-05-15
诸葛孔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自从刘备三顾茅庐后,便许下“复汉一统”的宏愿。“三气周瑜”、“智取汉中”“七擒孟获”,最终成名八阵图中。诸葛亮虽流芳百世,但“复汉一统”的宏愿未实现。有曰:“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世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唉,虽可悲,但孔明乃英雄也!

  项羽不屑于死读书、学剑法,热衷于学兵法,并指着秦王说:“吾将取而代之。”谁赶比之?有志者,事竞成,百二秦关中属楚。从一界草民一跃成为西楚霸王,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勇气,虽然自刎于乌江边,但仍然有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哎,虽可泣,但项羽是英雄也!

  韩信不屈胯下之辱,受食于漂母。天生我才必有用!他得到萧何的赏识。但萧何的推荐,没有使韩信引起刘邦的注意。而后“萧何月下追韩信”使刘邦开始重用他。韩信便造就了一个“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大将风采。虽然功成名就后被刘邦杀掉,但这位英雄帮一个草莽之辈创下大汉天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