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清运的个人成就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14

父亲的宅(玉山石柴)石头房子 父亲的宅
马清运:井宇就是用当地的建筑材料、工匠、工艺,使用完全反当地的做法和反当地的空间,用传统去颠覆传统,建造出最不当地的建筑。当地农民盖井宇的过程是完全不熟悉的和没有期待的过程,做好以后也完全不可想象自己做出来是这个样子的。马清运这些年里在国际上拿奖最多的建筑作品恐怕就是他的“玉山石柴”了,而建造这座宅子的缘起则是马清运作为中国人那传统孝道的表达。作为常年漂游在外,既要在美国教书又要不停开拓事业的游子,马清运萌生为日渐老去的父亲在老家建造一座宅子的想法实乃再寻常不过的尽孝之举。但当马清运将他惯有的建筑理念和反叛精神灌注到这个房子上时,就注定会产生出奇妙的化学反应。 马清运的家乡在西安蓝田玉山镇。玉山是是唐代大诗人王维自己建造铜川别业的地方,也是久负盛名的蓝田玉的产地。王维有一处住所叫做“鹿柴”,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叫做“第二居所”的地方,“柴”在古语里与“寨”相通,“寨”就是住的意思,“石柴”也与“石材”音近,所以“石柴”就是将石头作为建筑材料所建造的用来住的地方,所以马清运将宅子取名为“玉山石柴”。这个名字对于外国人来说实在有点难于理解,所以国外的建筑杂志将这座宅子亲切的称为“父亲的宅”,这也算是交代了主旨。而在当地,因为整个房子的墙面都取材于附近河里的石头,所以当地人干脆就直接叫它“石头房子”。
“石头房子”是1999年开始建造的,作为中国少数几个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建筑师,马清运一直坚持用传统去颠覆传统,在他眼里传统只是为自己留下了一个最可能去突破的界限而已。正如马清运自己所说:“父母是最接近自己的生物体了,所以“玉山石柴”的建造是完全自发的、自我控制的一个过程,是一种危险性很高的愉快。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用来隐藏个人对风格及形式的沉迷,无端产生马后炮理论直至说教的裂缝被揭开曝光。从此,建筑的问题被简化到费用、产权、施工能力、材料来源和生活状态这些问题上来,建筑师的所有努力及智慧被这些基本问题所提审和检验。” 整个“父亲的宅”以蓝田玉山和秦岭山脉作为大地背景,你可以清楚的看到从郁郁葱葱的山峦到和缓的坡地,小河顺势而下,“父亲的宅”就坐落在这山与河之间的位置。房子前面的河流就是“辋川”。 整个建筑给人以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拿石头堆砌的墙体。原来山谷中粗燥的石头被水流卷带下来,经过水流年复一年的冲刷,逐渐被打磨的很是光滑,同时由于河水的流速和被冲刷程度的不同,使石头的尺寸和颜色也发生着不同的变化,呈现出丰富的质地,这为“父亲的宅”的建筑提供了材料上的资源。整个的设计也是本着将石头质地和建造方法之间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为原则来拟定方案,如此呈现给我们的作品也是一种充满现代形式主义感的,并且是在粗燥与光滑的密度间、纯朴与现代的格调间游离的富有开拓性的作品。马清运说:“它们从山上被冲到我家门前的河里时,已经走了许多路。农民们懒,不肯克服地心引力多花一份力气,手搬着河里的石头能放到多高就是多高了。这里的建筑于是有了不同的等高线。离河面20米左右高度的山坡上建的房子都用圆石头打墙,再往上就是用山上推下来的方石头了,因为从山上往下推石头,农民可以利用地心引力。” 圆石头和圆石头的质地也不尽一样,浸过水后颜色就更不同了,“父亲的宅”在每场雨过后,墙上的石头都会变得五颜六色,很是好看。 马清运画的现代图纸,当地建筑工人自然不可能一眼看懂,但他们内心也未必对马清运的眼光服气。房子的内屋包括墙壁、地面、门板以及落地窗均是用竹节板搭建而成,此种风格与马清运位于上海的马达思班建筑事务所如出一辙。而在村民们眼里用这种“根本就不抗晒”的竹节板装潢实在是一件奢侈的事。就有一位好奇的村民在围着房子左看右看一阵后,终于忍不住善意地向坐在院子里马清运指出:“用竹节板做外墙太伤料了,日晒雨淋的,经不起多久的折腾。”马清运耐心地向他解释没有一种建筑最终不会消失,在有些事物上可以不祈盼天长地久。村民憨厚地笑着说:“还是想不太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