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一生的重要经历

如题所述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1969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后因急性肾损伤回家疗养。1979年后相继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等小说与散文发表。

1998年患尿毒症,终至透析。病情稳定后,有随笔集《病隙碎笔》、散文集《记忆与印象》、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随笔集《扶轮问路》和电影剧本及影评集《妄想电影》出版。

作品曾多次获奖。曾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2010年12月30号下午16点,因突发脑溢血,之后经抢救无效,在12月31号3点46分逝世,享年59岁。

扩展资料

1951年1月4日,史铁生出生在北京,中学在清华附中就读,是学校里的顶尖学生,体育特别好,尤其擅长80米跨栏,他用外八字脚跑步,上身钟摆式打晃,跑起来像刚出斗兽场的野牛,只要有他参加的比赛,一冲就是第一名。

18岁那年,史铁生去陕北关家庄插队。住在窑洞里,陕北的冬天,窑洞冷得像冰窟窿,史铁生就用大衣裹着脑袋,身体蜷成一团,只剩下嘴巴不停地哈气,以此熬过漫漫寒夜。碰到下雨下雪,就钻进牛棚,牛棚里尽是粪尿,连打盹的地方也没有。

20岁那年,史铁生在山里放牛,遭遇暴雨和冰雹,无处可躲。沟沟壑壑的黄土高原上,只剩下暴雨中的史铁生和一头老牛。

雨停了,回到家,史铁生发了高烧,大病一场。他以为自己的身体强壮,扛一扛就过去了。结果,命运跟他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一年后,下肢彻底瘫痪,从80米跨栏冠军变成了一个轮椅上的人。

从此,史铁生的人生用一句话概括:主业是生病,业余写点东西。他说:“我是残疾人,但不是废人。”瘫痪后的史铁生一边写作,一边找工作。工作后,每天就摇着轮椅到街道工厂去上班。在仿古家具上画画,每月挣十几元钱贴补家用,一干就是7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30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个人经历:

1951年生于北京。

1964年毕业于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1969年到陕北延安农村插队。

1972年,1月5日住北京友谊医院,一年有半,治疗结束之时即轮椅生涯开始之日。

1981年,因患肾病回家疗养。并后从事写作。

1998年,被确诊为尿毒症。

2010年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去世。

主要作品:《好运设计》 《务虚笔记》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往事:史铁生作品集》《插队的故事》《合欢树》 《宿命的写作》 《史铁生散文选》等

第2个回答  2017-09-19
经历: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河北涿县(今涿州市)人
曾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驻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1958年入北京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到陕西延川插队落户。1972年回北京,1974—1981年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做工,后因瘫痪而停薪留职,回家养病。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抢救无效去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
成就:
创作了电影剧本《多梦时节》《与人合作》、《死神与少女》等,《死神与少女》属于一种新的电影类型——诗电影,这为电影类型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这两部影片都由林洪洞执导,《多梦时节》以其新颖的视角获第九届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广电部1988年优秀影片奖,第三届儿童电影童牛奖艺术追求特别奖,《死神与少女》以其对人生价值的探索于1989年获保加利亚第十三届瓦尔纳国际红十字会与健康电影节荣誉奖
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
第3个回答  2015-09-12
北京土著,16岁下乡到陕西农村,后腿疾回家治病,再后来说双腿无法走路,靠写作度日,四十多岁终于熬成作家,有《我与地坛》等著名散文。
第4个回答  2017-09-28
史铁生一生特别可怜
相似回答